APP下载

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研究

2011-08-15梁福庆刘福松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库区三峡

梁福庆刘福松

(1.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 443003)

(2.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研究

梁福庆1刘福松2

(1.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 443003)

(2.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在阐述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的有关对策和建议: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低碳文化意识;健全政策法规,推进低碳制度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库区低碳产业文化;努力发展农村低碳能源文化;认真发展低碳技术文化;加强管理,促进库区文物保护的低碳化;发展以低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依靠低碳科技进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凝聚共识,共同实施和发展低碳文化。

三峡;低碳文化;研究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历史潮流,其中文化是发展的标志和灵魂。低碳文化是在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下产生的、把低碳思想内化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之中的一种先进文化,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是中国淡水战略储备地和长江中上游的一个重要经济文化区域,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0个区县,幅员面积5.665万km2,总人口1 848万人,其中三峡工程移民130万人。这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崇巫尚文乐山水的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三峡人民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是对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三峡地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的审美经验积累和审美心理、审美意识、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淀。[2]同时,三峡文化是一个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开放系统,改革开放、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持续开展、尤其是低碳经济和低碳文化的发展,又给三峡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三峡文化从传统向现代飞跃。当前,三峡库区承担着发展经济、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艰巨重任。2009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提出了三峡库区要实施资源环境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因此,三峡库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发展低碳经济,以生态可持续走出一条库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社会稳定,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安全和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而发展低碳文化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三峡文化,对促进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生态库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库区产业文化发展滞后

目前,库区产业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三峡库区产业理念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基本是传统的发展方式,总体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结构仍是典型的“粮猪型”结构。二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未得到有效改变,投入产出效益低,污染严重。三是库区产业组织文化落后,产业“空虚化”严重,造成了库区产业生产能力分散、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等问题。

(二)库区农村能源文化落后

三峡库区农村能源文化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且污染严重。2008年,三峡库区农村能源中,薪柴、秸秆、小水电和小煤窖、沼气生产量分别为665.80万t、282.78万t、29 198.22万kw和1 001.9万t、7 035.70万m3,库区农村能源结构仍以薪柴和秸秆直接燃烧为主。[3]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完成和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三峡库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库区农村能源的种类、结构和利用方式不适宜新时期的发展,原有的农村能源文化不能满足建设低碳库区、和谐库区的要求。

(三)库区技术文化落后

技术文化就是以技术为中心并由此衍生的社会化了的思维方式和集体行为方式的通约语码、准确内涵的前提和共同所指,主要体现在技术器物、技术制度(或行为)、技术意识形态三个层面。[4]三峡库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发展缓慢,导致了技术思想方法落后,库区相关规章制度、工艺标准、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技术制度不健全,机器设备、工具、技术产品以及包装等物质形态的技术器物技术含量低,这些都体现了库区技术文化的落后性,不但阻碍了技术的创新,更不利于低碳技术文化这一新型文化的发展。

(四)库区低碳政策法规不健全,制约了低碳制度文化的发展

三峡库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在制度方面缺乏创新动力,制度变迁缓慢,有关低碳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体系、低碳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碳交易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低碳考核机制等制度建设落后,制约了低碳文化的发展。

(五)库区低碳文化发展缺少良好社会氛围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三峡文化只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顽强地自我生存,少有发展和创新。低碳文化作为新生事物,所倡导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观念与库区的实际生产生活和库区大众本身的素质、文化观念、习俗等存在很大差异,非正式制度的强大惯性使得低碳文化在库区一时还难以被接受,低碳文化的推广传播和发展缺少沃土。

二、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三峡库区实际和建设和谐生态库区的需要,应大力发展包括发展低碳产业文化、低碳能源文化、低碳技术文化、低碳制度文化、低碳消费文化、低碳旅游文化、库区文物保护的低碳化以及依靠低碳科技进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的三峡库区低碳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三峡文化。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低碳文化意识

库区各级政府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发展低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库区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推广传播和发展低碳文化的领导和协调,逐级落实推广传播和发展低碳文化责任,定期检查监督,推动库区低碳文化推广传播和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库区。

(二)健全政策法规,推进低碳制度文化建设

低碳制度文化是低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相应法规政策等低碳制度建设,是三峡库区发展低碳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要求,制定库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统筹规划库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库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和长效机制。一是库区要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开展库区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实行绿色 GDP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和建立有助于三峡库区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库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向集约环保的发展方式转变,同时鼓励企业主动地研发、使用低碳技术与产品,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二是施行碳交易机制,培育库区碳交易文化。按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实行开征碳税、能源税等金融政策,推行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使三峡库区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三是及时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鉴于三峡库区对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且面临着库区经济发展、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应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妥善协调东西部、上下游的利益关系,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市场碳交易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为辅,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三)大力发展库区低碳产业文化

发展库区低碳产业文化,根本的着力点在于不断增强库区大众的低碳产业意识、市场意识,规范行业规则,完善低碳产业理念、低碳产业组织文化、构建低碳产业符号以及创新低碳产业文化。一是要完善低碳产业理念,创新低碳产业文化。要统筹规划库区低碳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低碳制度、库区竞争环境、产业集群等进行创新,妥善解决库区产业不合理结构、产业发展滞后和产业“空虚化”现象。二是发展低碳产业组织文化,努力改变库区产业生产能力分散、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等不合理的状态,借助对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吸引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落户库区,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努力构建新型产业集群。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良种良法、土地治理和流转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生态农业设计和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的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变,建立起优质、高效、绿色的新型农业经济产业格局。四是大力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电子商务,构建低碳产业符号。

(四)努力发展库区农村低碳能源文化

库区农村要提高低碳能源意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能、水电等具有低碳性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库区农村低碳能源文化的发展增加新的文化因子,让库区农村群众逐步认识和接受这些新能源,并逐渐融入其日常生产生活中。三峡库区水电资源丰富,水力发电不但提供了一种清洁、经济的能源,而且提高了库区大众的能源意识,为库区能源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水电文化,水电文化体现的是生态特点和低碳化的特性,是推广和发展低碳能源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库区民众要改变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及设备,提高库区能源利用效率,并逐步形成新的能源结构——低碳能源结构。

(五)认真发展库区低碳技术文化

三峡库区发展库区低碳技术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低碳技术意识形态的发展。低碳技术文化是以低碳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要求人们在运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从事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将低碳技术知识、低碳思想与方法、低碳意识、相应的规范制度、民风习俗、物资材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渗透进低碳技术活动中。同时不断加强三峡库区与其他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借助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契机,加强移民培训,丰富低碳技术知识,吸收先进的低碳思想和方法,并运用于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中,推进低碳技术意识形态的发展。二是推进低碳技术制度建设,主要是推进规章制度、工艺标准、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等低碳技术制度的建设。三是低碳技术器物处于低碳技术文化的最外层,是低碳技术文化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提高机器设备、工具、技术产品的低碳技术含量,是发展低碳技术文化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六)加强管理,促进库区文物保护的低碳化

三峡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物和历史遗产丰富。三峡后续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认真做好重要自然遗产保护、消落区出露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扶持库区修建文物库房、展览馆等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并将低碳文化理念融入库区文物保护和保存工作中,在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实现低碳化,让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不但体现库区传统文化,而且渗透着先进文化气息——低碳文化。

(七)发展以低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独特。旅游业是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本身具备极强的低碳环保属性。要根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大力发展以低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库区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调控能力,加大对低碳旅游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规划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加强自然生态及文化保护,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和低碳旅游文化。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旅游主管部门搞好低碳宣传和培训等活动,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环保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推进低碳旅游业发展。

(八)依靠低碳科技进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三峡库区要依靠低碳科技进步努力建设生态屏障,确保生态安全。依靠科技手段科学评价库区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利用低碳科技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开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高环保效益;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水土综合治理等“蓝天青山绿水”工程,保证库区水资源安全;进一步加强对库区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监控防治体系,[5]确保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九)凝聚共识,共同实施和发展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于三峡库区来说,低碳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库区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和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营造良好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低碳文化渗透到库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低碳文化的世界观和习俗,让低碳意识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和习惯;要培育低碳消费文化,促进库区公众思想观念、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转变,减少日常“便利消费”、“面子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中的非环保行为,养成绿色环保的习惯,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传播、推广和实施低碳文化,更好地促进发展库区低碳文化。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道葵.三峡文化论析[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8):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R].2009.

[4]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

[5]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回顾与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张新玲)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ultur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LIANG Fu-qing1, LIU Fu-song2
(1. Resettlement Management Consultation Center, Three Gorge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Yichang, Hubei, China, 443003)
(2. College of Hydraulic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 China, 443002)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ultur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is paper analyses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ultur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hanging thoughts and ideas practically and establishing the awareness of low-carbon culture, improv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system, developing low-carbon industry culture in the reservoir area, striving to develop low-carbon energy culture in rural areas, developing low-carbon technology culture,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promote low-carbo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developing tourism characterized by low-carbon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progres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arriving at agreements on developing low-carbon culture in joint efforts.

Three Gorges; low-carbon culture; study

G122

A

1009-8135(2011)02-0010-04

2010-12-21

梁福庆(1952-),男,重庆渝中区人,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处长,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库移民管理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库区三峡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