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介作用

2011-08-15陈伟荣

关键词:主体思政理论

陈伟荣

谈“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介作用

陈伟荣

“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互动的中介。以“问题”为中介,关键在于设计问题和恰当导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问题;课堂教学;互动;中介

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中介

以问题为课堂互动的中介,是指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师生之间的联系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紧密相连的问题群,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是以问题作为课堂互动中介的理论基础。师生双主体互动即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主体,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以 “我”和“你”的平等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互动需要中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两者间互动的中介。因此,教师提出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探讨问题要坚持平等地交流互动。以“问题”为思政课课堂互动中介,目的是要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搭建互动的平台,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双方发生积极的联系,使互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同时,问题的确定也明确了课堂授课的切入点,导入问题就是该节课的切入点。

大学生思政课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在情感上,对高校思政课存在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课程枯燥、单调和说教味浓,缺乏学习的兴趣。二是在能力上,普遍存在“只知结论不知原由、只背理论不懂应用”的现象,记住了“是什么”,不去探究“为什么”,更缺少“怎么用”的能力。三是在思维方式上,习惯于就事论事,只关注现象形态,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也多用“批评性”的思维,很少从“建设性”的角度去考虑。将问题作为课堂互动的中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通过在课堂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分类指导,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对理论成果,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产生(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和“如何应用”等问题;对历史问题,要侧重去总结经验、教训和启发;对现实问题,侧重去寻找形成原因及解决之道。

二、中介平台的搭建——问题的设计

以问题作为课堂互动的中介,关键在于设计好问题,切入问题。爱因斯坦对于提出新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①问题设计得好,学生才有参与探究的愿望,教师才能环环相扣的展开教学。否则,学生感觉不过如此,则不会持久地关注,教师也无法较好地展开教学内容。

关于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着力从正面引导学生,不能偏离课程主导性的要求。问题虽然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不能曲意去逢迎学生而设计哗众取宠的问题,或是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在讲历史和现实问题时一味揭露阴暗面。二是关联性原则。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体系为参考,把握其内容,领会其精神,合理地向教学体系转系,以导入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向问题群,层层深入,切忌过于随意,或离题万里,出现提问与理论内容展开缺乏联系的情况。三是层次性原则。一方面是要从“是什么”的知识层面到“为什么”的理论层面转化。知识层面在中学大都有涉及,要避免重复,把侧重点放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进行阐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既不刻意为突出课堂互动性,以低级认知性问题不断地进行答问、讨论,缺乏问题的创新,也不过于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深奥难懂。

三、中介联系的发生——问题的导入

问题作为中介在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联系作用的发生,需要合适的问题导入,再进入问题群。如何以问题进行导入。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试作分析。

1.围绕理论与现实反差进行设问。以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为例。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相关内容,在理论上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看到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现实存在,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由此导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样的反差,反问学生:“我们建设的还是社会主义吗?”“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概论课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形态的矛盾突出,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围绕时事事件的分析进行设问。丰富鲜活的时事事件,受大学生广泛关注,为概论课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例如,2009年2月,发生了中国圆明园兽首国外被拍卖事件。教师可以以此进行设问导入:“圆明园兽首国外被拍卖事件令人想起了一个事件——火烧圆明园事件,以及一段历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时,中国各阶级开始寻求国家的出路,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但是‘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救国之路在何方?’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理论成果?”带着问题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学习。

3.围绕事件对比的不同进行设问。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问题群的进入,笔者作如下设计——“毛泽东的两种心情:1949与1956”。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是经过28年浴血革命取得的胜利成果,理应高兴。但是从开国大典的录像画面上看,站在城楼上的开国元勋们神情严肃,与广场上欢唤雀跃的群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6月,毛泽东写了《水调歌头·游泳》,高兴之情跃于纸上。毛泽东曾多次说过:“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6年,当我看到那么多农民参加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为什么会是那样?”不同事件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围绕学生主体的感受进行设问。从学生主体感受导入,进入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渡。例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章,先让学生欣赏《桃花源记》的诗文朗诵,略介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什么情况,反问学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你们向往吗?”,在现代“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由此,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特征分析。

5.围绕理论的应用进行设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章,讲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内容及意义。学生会追问“我也知道实事求是,但是我不知道要怎么做呀,有什么要求?”,“现实生活中明明有些人可以实事求是,但是他却不实事求是,为什么会这样?”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论的应用上有了体会,即便是深奥的理论,也不再难懂,也会变亲切。

四、中介作用的实现——问题的解答

作为中介的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式得到回应,否则其中介作用很难完全发挥出来。对问题的解答,有三个关键之处:

首先,营造平等、和谐、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增进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是双主体互动,需要平等、和谐、开放、宽松的课堂气氛。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师不要居高临下,学生也不妄自菲薄。教师不搞“一言堂”,把教学民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宽松平和的环境中探讨。对学生的发言,即使是错误、片面的大家也给予尊重,不会嘲笑、攻击发言者。教师也不要生硬否定学生发言,注意保护学生回答积极性的,对于错误的思想要在引导让其提高认识。

其次,探索双主体共同探究的机制,提高教学实效。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结果和答案,而是双方主体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中的体验与感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共同参与,对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是教师讲授,或是师生、生生的互动探讨,或是启发学生课外研究。在共同探究中,使对问题的分析角度更新、理论分析更深、视野关注更宽。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学习兴趣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课程内容与中学重复、没有新意,与面向大众层次的新闻报道、舆论宣传似曾相识。

最后,实现由预设到生成的转变,打造双赢课堂。问题是教师预设的,探究的轨道也是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变的,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会让其发生改变。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形成师生、生生多边的交流。由此,新问题、新思路、新观点会不断涌现,课堂成为师生共享共生的发渊地,教学产生了双赢的效果,双方在其中有所收获,自身有所发展,教师也不会出现被掏空的感觉,避免出现职业倦怠。

通过问题为中介的互动,使学生产生“惊讶感”、“真实感”和“意义感”。惊讶感是指学生惊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不一般,感叹高校思政课魅力的不一般。这是在情感上对学生那种先入为主看法的自我纠正。真实感是指学生对思政课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学生的疑惑,体验了理论的应用与作用,感觉理论不再是“假大空”,而是鲜活的、真实的、亲切的。意义感是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触及了学生的心灵,问题真正触碰到学生内心的困惑,教学对其真正起到启发思考、教育引导和矫正认知的作用,学生对理论学懂、真信、会用。

[1]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59.

[2]陈伟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5).

[3]谢树平,李宏量.新编思想政治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641

A

1673-1999(2011)24-0175-03

陈伟荣,男,广东阳江人,硕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11-10-12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互动问题研究”(2010jgyb06)。

猜你喜欢

主体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