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酒亦人生 自是方逍遥
——“非儒非道”陶渊明

2011-08-15温祥国

关键词:节操道家陶渊明

温祥国

饮酒亦人生 自是方逍遥
——“非儒非道”陶渊明

温祥国

陶渊明有诗人、高士、哲人之誉。就哲人而言,有认为他是道家,也有认为他是儒家,若不以“小人儒”和“假道学”的标准衡量,陶渊明则是“非儒亦非道”。

哲人;非儒;非道;陶渊明

陶渊明虽“一生亦枯槁,”却“留得身後名”。其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诗文的造诣,二是“节操”。

陶渊明在晋南北朝时期,其文名远没有后世显赫,即使其好友颜延之作的《陶征士诔》,对其作品仅有“文取指达”一语,而十分推崇的是陶渊明的品德而已。锤嵘的《诗品》把陶潜列入中品,认为是“隐逸诗人之宗。 ”[1]157不过,也有评价特别高的,如南朝后期的萧统,不仅推崇陶作品的文采,对思想内容也十分推崇,认为“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竟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1]158。

唐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杜甫诗中屡屡提到陶渊明,对其人其诗给予肯定。他把陶渊明与谢灵运并称为“陶谢”。白居易则有“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的赞陶诗句,不过,他更多的是佩服陶渊明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与旷达胸怀。

宋代时,陶渊明声誉达到了高峰。宋人对陶渊明的评论,既有文采的也有节操的。林道在《省心录》中说:“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1]161苏轼有评价:“其诗质而实绮,耀而实腆,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1]161其评价之高,可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近现代学者对其文则高度赞誉,毋庸多言,对于其思想,则有“陶渊明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故陶渊明之为人,实外孺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 ”[2]169既有认为“道多一点”,也有认为“儒多于道”,甚至认为是“新儒家”的,不一而足。

纵观前述,陶渊明之影响后世其诗文是重要的一面,恐怕更重要的是其“品德节操”。本文对他的文学造诣及节操不作评论,假定其是“哲人”,以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探讨他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的“摘句”

陶渊明有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的出仕经历,后弃官归隐。

他曾在桓玄门下做属吏。其间有诗表达了对宦途生活的态度。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时,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对此有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3]在刘裕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官职后,他有了退隐之意,紧接着辞职隐居。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3]遂授印去职。陶渊明的仕宦生活遂告结束。这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仕宦生活。

二、出仕与隐居:无关“儒、道”

陶渊明 “不仕”的节操是后人赞誉有加的关键。“儒道”如何看待“仕”与“不仕”?一般认为道家是“出世的”,其实不然,只不过道家以其特殊的方式“入世”罢了。现仅以《庄子》为例作简单分析。

躲在深山或乡间绝非真道家。道家认为人活在世间有二大戒——“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4]155不得不做的两件事:“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4]155上不尽忠,下不尽孝,也非道家之所取,父母无法选择,只能“不择地而安之”;君似乎是可以选择的——隐居“不仕”,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首阳山”依然是周之“首阳山”,如果认为躲于其间即为“出世”,与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何异?所以道家的态度是依道而行,不计一己之私,但是重方法重态度:“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达之,入于无疵。 ”[1]165

真道家并不赞成所谓隐居之人。其赞成的是所谓“大隐隐于朝”也。道家认为“怀才不遇”很自然,有才可能有用,尽其用其结果也未必让有才者满意。才非所用或终不见用,也是人生之常态,知此理则“安所困苦哉”,可见陶离道家甚远。

那么,儒家态度如何呢?积极入世、追求“修身见用”是儒家的显著特点。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5]621子贡问其师:“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爽快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5]390儒家不反对追求富贵,而是提倡积极追求,只是强调不可以不义而富且贵。否则,孔子何必周游列国?孟子何有欲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再黑暗的时代有黑暗过于“春秋战国”乎?无论孔、孟都有施展其所谓雄才大略的抱负与孜孜以求的颠沛流离的实践。

尽管“积极入世、追求修身见用”是儒家的显著特点,但是真正的儒家也是“知天命”且能“安”天命的,这表现在他们同样很清楚有才也未必见用,而对不见用的态度也是考察真儒家的重要依据。

儒家代表孔子曾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783知命知天则自然“不怨天,不尤人!”[1]587一方面积极追求宏图大展,但同时也知道人不可胜天,并非有才则必然见用,尽管如遇乱世也重视存身之道,但更强调的是见用而不是避世,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281

作为孔儒重要内容的“仁”内涵十分丰富,而以利天下百姓而不是一己之私则是其主要内涵。孔子认为管仲“器小”、“不俭”、“不知礼”,而当弟子子路认为:“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怀疑其不仁时,孔子则断然否定子路,认为:“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564可见孔子重礼却不是后世“小人儒”的拘于礼,认为“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而管仲不死是“不仁不礼”的看法是“匹夫匹妇之为谅也”。[1]566可见“治国平天下”是“仁”的核心之一,孔子绝不赞成拘于礼而忘大义,更不会赞成为一己之私趋利避害,成为所谓“隐逸之士”,虽然“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但这只是为行于世济黎民的存身之权宜而不是追求。否则就不会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608

在不能见用时要能“安”,能“安”以乐为标准。所谓“孔颜乐处”——无处不可安,无处不能乐。可见,如果孔子认为自己是儒家,则其门下很难接纳陶渊明。

三、诗文解读:真“儒、道”,何来郁闷、怨愤、不安?

如果说出仕与隐居本身并不必然说明是儒家或道家,那么无论出仕或隐居,其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则是是否为儒家或道家根本标准。真道家主张以“无为、自然”治国,强调顺天因循不蛮干,知不可而不为。真儒家也赞成“邦无道,卷而怀之”,然更提倡“知不可而为之”,因为“道之不行久也”,主动追求隐居不是儒家所倡。二者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可为与不可为、为与不为,均强调“知天知人”、“安贫乐道”能“知”方能“乐”,而后才能“安”。没有“知”、“乐”、“安”,则绝非真“儒、道”。

“诗以言志”,陶渊明的经历及其心态在在诗文中有较全面的表达。对于归隐之前的出仕经历,不管是官场不容他,还是他不融于官场,总之,“拂衣归田里”,“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6]209是事实,既没建功也没立业也是事实。

一方面,始终自认为是个人才,自诩为“幽兰”期待能遇“清风”,“见别萧艾中”。以青松自许,面对“没其姿”的“众草”,希望总有“凝霜殄异类”,从而“卓然见高枝”的一天。然而现实是抑郁不得志,所谓“才不能见用”,慨叹“怀才不遇”,从而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到即便是“良弓”宏图大展,飞鸟尽时也会被藏,“狡兔”死时“走狗”必烹。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6]209终于似乎明白了世路艰难,人生如梦……

这些思考既表达了“怀才不遇”后的自我安慰,更体现了一种无奈。如果知人生之无奈而能 “安之若命”,则近道家也,然其时时透露出怨愤、郁闷之情,似乎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真“飘逸”、如何的真旷达。如《饮酒》序言即有“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6]202,虽选择“闲居”,却“寡欢”,可见此选择是无奈之举,实非所愿。俗话说“良宵苦短”,“苦其长”显然绝非“良宵”,不安不乐之意可见。“敝庐”、“悲风”如何看出其乐观、安贫?,“晨鸡不肯鸣”更显 “夜长”,期待、不安之意油然。如其真“乐观、安贫”,则“归田里”是自己的选择,何患“孟公不在兹”,可见其选择之出于无奈。

“不仕”不是不愿意功名富贵,只是 “世路廓悠悠”,纵有万般高论,满腹经纶,又当如何?“……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6]210唯一可做的便是“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210“快饮”是畅饮乎?否!“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浊酒如能参透,果真安贫,酒何来清与浊?一个“聊”字道尽无奈,心无所依——“浊酒聊可恃”而已。郁闷、怨愤、无奈与不安之情在《饮酒 》组诗中随处可见。

如果说《饮酒》还不足以说明其人生态度的全部,请看 《归去来兮辞 并序》:“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6]126“世与我而相违”所以“乐琴书”以“消忧”而已,非真乐!

再看在其离世前不久所作的 《自祭文》,其中有“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7]虽有“乐天委分,以至百年。识运知命,畴能罔眷。”[7]之语,然纵观其一身,果真乐天知命否?

如果不论其文学的造诣,仅就其不仕而田居而言,千载以来的认为其是节操高士为之倾倒者是否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其为后世苍生百姓“立功、立德、立言”否?,有“为万世开太平”之胸襟否?“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1]101林道之语似乎有点道理,是有必要深思一步?其不仕之选择,自是否?逍遥乎?

限于篇幅,只能作以上简单分析,可以认为不知“天之所为,人之所为”,不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也不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更不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怨天之意不绝的陶渊明不是真道家,也不是真儒家,只是“禀气寡所谐”,“拂衣归田里”的陶渊明。

[1]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J].东方丛刊2008.(2).

[2]徐声扬.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3]百度百科.陶渊明http://baike.baidu.com/view/7622.htm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7]陶渊明.自祭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96758.htm.

K239

A

1673-1999(2011)24-0142-03

温祥国,男,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讲师。

2011-10-15

猜你喜欢

节操道家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漫画道家思想
《陶渊明 饮酒》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不为五斗米折腰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赏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