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英语前景观

2011-08-15蒲晓燕

关键词:中国式中式学习者

蒲晓燕

中式英语前景观

蒲晓燕

回顾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以动态的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总结了新时期中式英语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动向,立足中介语理论,认为中式英语不会消亡,会持续长期存在。

中国英语;中式英语;中介语;前景

对中式英语的讨论历来没有停息过,当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支持者认为中式英语反映了特定的丰富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创意,因此对于中式英语我们应该大大方方说出来。反对者则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不地道的英语,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所普遍接受,主张取缔这种不标准的英语。两派意见的拥趸者各持己见,互相不能说服。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英语还是一种国别变体?中式英语是会继续流行还是会消亡?是该保护还是清除?本文对中式英语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作了回顾,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新时期中式英语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动向,立足中介语理论,以动态的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现象,对中式英语的前景做出了新的展望。

一、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概念的产生、演变及明晰

什么是中式英语,什么是中国式英语,这是首先要厘清的问题。

英语走进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国化的现象。 学者们分别用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汉化英语等词语来称呼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1965年,陈又松先生的《评〈中国学生英语典型错误分析》》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该文首次提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汉语化英语的错误并提出了纠正措施。1980年,葛传椝先生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是新中国或旧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翰林院(Hanlinyuan或 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该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这一现象。1991年,汪榕培先生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进行了严格界定:“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式英语则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后来谢之君(1995)从文化冲突、语言交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英语定义的修改意见。至此,外语界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定义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依然有学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对二者不加区分,统称之为 “中国英语”(杜瑞清,姜亚君,2001;韩玲,2007),也有学者主张仿照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创造出一个 Chinish来指代中国英语 (金惠康,2003)。当前,又有人提出“正宗”chinglish(或正规chinglish)和“山寨”chinglish的概念,认为对前者应加以保护,对后者则应大加挞伐,加以清除。实际上这里所谓的正宗或正规chinglish与前面所讲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同义,山寨Chinglish就是上文所说的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

二、中式英语的构成、产生主体及原因

按Selinker的观点,过渡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地语(target language TL)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规范与推理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Native language,NL),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地语,他有自己的语言、词汇及语法规则。汉姆莱(Hammerly)则认为过渡语(IL)介于NL(Native Language)和TL之间。中式英语是一种过渡语(interlanguange),是一种介于母语(汉语)和目的语(英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现象,是一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偏差。英语和汉语是两种迥然各异的语言系统,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的母语的影响,使说出或写出的英语带上特有的汉语印记。

外语界认为中国英语的中国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词语层次上,它们是用来指称一些中国特有的概念、人或事物的词语。如“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red guards”(红卫兵)等。这些反映中国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规范英语形式由出现在官方文件的英译本上或者官文报刊杂志上,然后公众加以沿用。

相对于中国英语,学界认为中国式英语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句法层次上。笔者通过对当前收集到的中国式英语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式英语的中国特色具有多样性:(1)词汇层面(Deformed man toilet,残疾人厕所);(2)句法层面 (机械硬译直译,We two who and who);(3)文化思维层面(Have you eaten up?Teacher Zhang等等)。

关于中式英语的产生原因,一位德国学者Oliver Lutz Radtke(中文名纪韶融)在搜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将之归结为以下四种:(1)We don’t care:只讲形式,不管实质(只要看上去是英语就行,意思的表达及准确性都不关心)。(2)We don't know any better:坐井观天,不求甚解(不知道什么是地道的英语)。 (3)We want to do ourselves:闭门造车,自力更生(照着字典逐词直译)。(4)The might of online translation tools:网上翻译软件械硬译(翟华,2008)。这四种原因实际上都可以归因于一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不高,根本不能鉴别这是不是地道标准的英语,此外,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不可否认,中式英语的产生主体主要是初级的英语学习者。但是,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甚至专家就能避免中式英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学者平卡姆的《中式英语之鉴》(2000)中就搜集了很多中式英语,其中有些来自于中国的英语报刊,如China Daily,或是政府报告的英文文本(这些文章应该出自于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甚至专家之手)。可见,中式英语的产生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英语水平不够只是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和中国英语一样,中国式英语也是英语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特殊产物,也反映了特定的中国文化。

三、新时期中式英语的新特点

过去,中式英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水平不够而导致的机械直译或者机器硬译,是无意识或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直是中式英语的构成主体。而在新时期,中式英语的构成出现了新特点。究其构成,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无意识的产物(因为语言水平不够或潜在的文化差异),第二类则是一些人有意甚至特意创造出来的。第二类又可以一分为二:一是故意对汉语的句子按照字面机械翻译,以达到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啊;you me you me彼此彼此;watch sister表妹;heart flower angry open心花怒放;go past no mistake past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等等,这样的Chinglish数量众多,不管英语水平如何,大家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英语,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创造者的行列当中,这一类的中式英语,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严格说来,算不上真正的中式英语,在研究的时候应该加以区分。而另一种有意为之的中式英语,则反映了中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多是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创造(这也是新时期中式英语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其中有些创造不乏经典,如:

Suicide+hide=suihide躲猫猫 (概括了云南的躲猫猫事件)

Smile+silence=smilence笑而不语

don’t+train=don’train动车(速度不一般的火车)

sex+secretary=secretary女秘书(暗示老板和女秘书的暧昧关系)

joke+journalist=jokarlist记者(暗讽近几年记者不实报道闹出的笑话)

这些新创造出来的Chinglish多是两个英语单词的巧妙嵌合,符合英语的构词规则,同时还是相关中文或者英文的谐音,既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又能将单词翻译出中国网民特有的幽默感,在原有的词里加入了新的内涵,简直是信达雅的范本。这样的Chinglish是高层次的英语能力和智慧相结合的产物,显然是中国的英语使用者者精心创作而成,和传统意义上的Chinglish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些词汇该归入中国英语还是中式英语呢?一度清晰的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概念似乎再次变得模糊起来。

四、结语

中国式英语也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它的构成也具有多样性,不能简单将其归结成为一种语言偏差。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将是一种长期存在。

首先,根据中介语理论,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说的外语,都只是一种中介语。基于此,绝大所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终其一生,其所说的英语,也只是一种中介语,即Chinglish,因此Chinglish将长期存在。

其次,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些根深蒂固的深层意识的观念并不会因为换说一种语言就发生改变,必将在新的语言当中体现出来。因此,只要中国人说英语,就不可避免带上中国语言文化的烙印。

再次,中国在发展,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需要一些新的英语词汇来反映这些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这些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顺应需要的英语词汇,当然属于中式英语。有人认为这一类中式英语的寿命不会太长。一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复存在,或者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发生变化,它们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从而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这也是因词而异的。而且即使旧的社会热点问题消失了,随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新的中式英语又会被创造出来,如此此消彼长,中式英语因此不会消亡,会一直不停产生并将持续下去。

最后,经济实力能改变特定语言或方言在世界上的地位。英语在世界上被广泛地学习和使用是一个例子,港台方言在大陆内地的流行又是一个例子。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壮大,影响力的日渐增强,西方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关注中国文化,也必将更多关注汉语,关注中式英语,从而理解中式英语,也必将有更多中式英语进入到规范英语的行列。

[1]Pinkham,Joan.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杜瑞清,姜亚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金会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讨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

[7]翟华.中国文化西方语[M].上海: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H319

A

1673-1999(2011)24-0124-03

蒲晓燕(1974-),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4)外国语学院教师。

2011-10-31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式学习者
中国式民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