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

2011-08-15刘雅旭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通俗美声唱法唱法

刘雅旭

(浙江艺术学院音乐系,浙江 杭州 310053)

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

刘雅旭

(浙江艺术学院音乐系,浙江 杭州 310053)

社会发展,音乐消费日益多样化,新时代的声乐教育要求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相互融合。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三者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实质区别,正因为这种关系,奠定了三者融合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及现代教学的发展,使融合成为必然。并且三者的融合具有多种实现的途径,对声乐教育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融合;声乐教育

当今时代,文化、科技蓬勃发展,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音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性质乃至生活品味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音乐艺术的消费方面,人们对音乐艺术消费需求呈现出渠道多、数量大、速度快、质量高等特征;消费音乐方式可以是从广播到录音机、从CD到MP3的机械表演,也可以是到剧院聆听、在现场观赏。而且,音乐欣赏品种多样化,有人喜欢民族,有人喜欢美声,有人喜欢通俗。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新时代的声乐教育,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国内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纠正声乐教学中与现代发展不适应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一些新的有明显教学效果的方法给以巩固、充实和提高,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创新。其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相互融合是在现实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创新方式,也是新时代声乐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国内外声乐领域研究成果,从教学角度,阐述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意义及途径,以期待对推进声乐教育引起积极思考。

一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关系

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三者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实质区别,正因为这种关系,奠定了三者融合的基础,也是三者融合的可行性体现;而三者融合的目的就是发挥它们各自在声乐作品表演方面的优势,实现声乐教育的质量提升。为此,首先必须明确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三者的关系。

本文中的美声唱法不是纯粹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而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不断摸索,改良后的现代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要求深呼吸、低喉位,喉咙充分打开,强调用气去歌唱[1];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美声唱法多侧重于打开胸腔、喉咽腔、口咽腔、咽腔和口腔。气息和声带形成巧妙的对抗,形成共鸣管子,发声自如,声音洪亮,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均匀干净。真声用咽音、假声联合运用,并用意识控制声带震动频率,音色优美。口型横式竖式自由应用。咬字是通过声带、牙关、嘴角,要求在歌唱中吐字清晰、母音的转换和咬字的动作不能破坏音乐的线条。

民族唱法是根据我国人民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唱法,十分注重对咬字、吐字、形体表演、台风以及对语言、声调、韵脚的处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2]。民族唱法多侧重于打开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和口腔,气息和声带形成巧妙的对抗,讲究气成丹田,横膈膜呼吸,声音打在上牙后面的硬腭上,形成共鸣管子比较细,比较灵活;一般不用假声,主要是真声和咽音;用意识控制声带震动频率。口形是横式微笑的嘴角往上。咬字是通过声带、嘴角和嘴唇,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咬清字头、唱清字腹、收准字尾。在民族唱法中,强调“三分唱,七分说”,“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与前两者相比,在中国兴起得较晚一些,主要是建立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一些专业的发音技巧,主要表现形式及功能在于抒发情感[3]。通俗唱法之所以“通俗”,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采用的语言大众化;表达的思想内容“平民化”;歌词非常生活化;旋律流畅、质朴。因此,它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特点。从专业学唱的角度来说,通俗唱法多侧重于气息和声带形成巧妙对抗,强调横膈膜呼吸,运用叹气唱法。声音从上牙硬腭处流出,基本上用真声或气声演唱,只有高声区的旋律要借助假声演唱,这样的效果会使歌曲更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比如《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的高音就必须用假声唱,让观众产生遐想,感受这首歌表达的那个故事的凄美。咬字是通过声带、嘴角、嘴唇,吐字清晰自然。口型横式微笑。通俗唱法的共鸣同样是分成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因为它主要是借助麦克风来扩大声音效果的,所以它和美声不一样,唱歌时不需要每个音都有共鸣,唱轻音或中低声区时就基本不需要共鸣,但在高声区就必须用这个技巧。

可见,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在声音的类型上,美声唱法主要是混声、假声;民族唱法是真假声结合;而通俗唱法是真声或气声。在声音的位置上,美声唱法强调的是整体歌唱、整体共鸣;民族唱法相对美声唱法共鸣腔体要窄小些,声音挂在面罩上,比美声的面罩要靠前;通俗唱法的声音位置在嘴皮前,在演唱时一般都用麦克风,所以,不是特别强调声音的位置,且只有在高声区时才会运用共鸣这个技巧。另外,三者产生年代有先后的不同,在民族审美标准方面、演唱风格方面也有所不同。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特点。从本质上来说,是“同”大于“异”。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呼吸运用基本上是一致的[4],都是运用胸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来歌唱。三者都要求歌唱的呼吸、声音的统一。三种唱法对声音的位置要求程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牙关打开,面罩积极,歌唱时提笑肌。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上,三种唱法都要求清晰、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相互融合是可行的。如果从事声乐专业的人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是完全可以演唱好这三种唱法的歌曲的。

二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必要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声乐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变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国音乐文化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音乐产业化的时代,如大家都用一种唱法、一种模式、一种声音来唱歌,观众会产生单调、厌烦之感,必然抑制声乐艺术发展。声乐艺术是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只要遵守自然规律、科学的发声,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唱法都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是社会文化发展必要的,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歌唱家吴碧霞就是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典型代表。她是中国声乐界第一个民声和美声兼容的双主科研究生,也是中国唯一一位既获得国内民族声乐大奖又获国际美声大奖的歌唱家。她用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诠释了中西合璧的歌唱艺术,她在原有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可以用民族唱法演唱中国声乐创作作品和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民族民间歌曲,而且可以用美声唱法演唱不同语言的不同风格的外国声乐作品。她演唱的《包楞调》、《洗菜心》、《一杯美酒》、《春江花月夜》和《枫桥夜泊》等不同风格的民歌,韵味浓郁,特色鲜明,声音自然,字正腔圆,就像股清泉涌出。同时她演唱的《亲切的名字》、《夜莺》等西洋歌剧咏叹调,高音甜美圆润,声音灵巧,游刃有余,呈现了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的完美的艺术表现,不但受到本国人喜爱,而且不少西方专家为之惊呼:“天赖之音”、“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她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结合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公认为是民族、美声唱法全能的典范,人称“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的成功,证明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可行,以及声乐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声乐教学的角度说,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互融合也是现代声乐教学发展的趋势。就普通综合性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而言,其培养目标并非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培养的是演唱家、高等艺术院校的研究型师资,因为这类院校特别是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学生一般声乐功底较浅,所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做一般的普及性的艺术工作,如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的音乐教师,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的文艺干事等。由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年限,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等的不同,对于声乐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演唱家的水平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毕业后在面对工作的新环境下,往往需要他们时而演唱美声声乐作品,时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或通俗声乐作品,因此就要求每一种类型的歌曲都能适应。可见,社会环境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三种唱法中的某一种唱法之余,最好是还能懂得其它的声乐唱法。如:学好美声唱法的学生,也懂得一些民族或通俗唱法;民族声乐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会点美声或通俗唱法;而通俗唱法的学生同时也了解些美声、民族唱法;如果能做到三种唱法都会,那就更加完美了。现代社会,大学的很多专业都在扩招,特别是艺术类招生很多,而这种状况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如果普通综合性、高职类的艺术院校的声乐学生能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基本要点,能够运用不同的唱法进行演唱,应对自如,使自己变得一技多能,那么就业的机会便会更多,就业的机率也会更高。

三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途径

现在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相互融合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有像吴碧霞那样同时精通几种不同唱法的;也有在一种唱法的基础上融合另一种或几种唱法:或者民族、美声唱法组合,民族、通俗组合,美声、通俗组合;或者美声、民族、通俗同时组合;还有现代的和古典的组合。

三种演唱法融合的标准是“听的舒服,旋律协调,老百姓喜欢”,这个标准就产生多种途径,并且得到了国内许多音乐人的成功证实。现在国内当红歌星谭晶,第十一届全国歌手电视大赛通俗唱法金奖获得者,她是典型的融入一定的民族唱法风格的通俗唱法歌手。她的声音甜美明亮、婉转动听,既有民族唱法的清新悦耳,也有通俗唱法的朴实自然,并由此掀起了有民族唱法功底唱通俗歌曲的热潮。还有,活跃在当今歌坛的歌手祖海、汤灿,在民族唱法中融入通俗唱法,形成自己特色的民通唱法。这种演唱方式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通俗唱法,使得声音在行腔上更婉转自然,音量音色和共鸣的运用上变化幅度更大,歌曲的处理上有更强的感染力,给人以活泼、亲切、清新的感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认和喜爱,也形成了很多经典歌曲如《好运来》、《越来越好》、《幸福山歌》、《幸福万年长》等。另外还有一种新型的歌唱形式,就是把两种唱法糅合起来,变成一种新唱法组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由中国刘欢(通俗歌唱家)和英国莎拉·布莱曼(美声歌唱家)合唱,简洁而优美的旋律、动听美妙的歌声深深感染了全世界40亿观众。周杰伦和宋祖英的“英伦组合”,也是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合唱组合。“英伦组合”在2009年央视春晚上第一次亮相。2009年6月30日,宋祖英携手多明戈(美声唱法歌唱家)、郎朗(钢琴演奏家)、周杰伦(通俗唱法歌唱家)在鸟巢开唱,“英伦组合”再次牵手,合唱的是《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千里之外》,受到观众的一致喜爱。

此外,声乐教师需要钻研并掌握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相互融合,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自从有了声乐教学这门专业课,各个时期的声乐老师就开始了不断地摸索、探讨、实践、创新声乐教学方法,使声乐这朵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深得人们的喜欢。早批的声乐教育家如沈湘、黄友葵、周小燕等人,他们都是学习西洋唱法出身,曾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进行了尝试。他们首唱了《康定情歌》、《长城谣》、《牧羊姑娘》、《梅娘曲》、《问》、《黄水谣》等歌曲,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欢,并逐渐地扭转人们对于美声唱法的认识是咬字不清的错误观点。声乐教育家郭淑珍、金铁霖、邹文琴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成功地进行了“跨界”,也就是“美声、民族两种唱法融合”的尝试,培养了一大批歌唱家,如殷秀梅、彭丽媛、张也、宋祖英、阎维文、吴碧霞、吕继宏、雷佳等,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作为新时代的综合院校的声乐老师,要顺应时代,迎合社会的发展,脚踏实地地认真钻研自己的专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教学法,博取众长,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为这新的教学方法添砖加瓦。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传承声乐经典的同时也要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不断变化进行革新。其中,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融合,是在以前美声、民族两种唱法融合的基础上的延续和升级。这是个现实的课题,三种演唱方法的掌握和教学本身是比较难的,是对新时代声乐教师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声乐教师,必须勇敢地接受这个挑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地奋进,在专业上博取众长[5],熟练或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种唱法的演唱技术、曲目和教学方法,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使这样新的教学方法逐渐成熟。

人类文化从碰撞、争议到交流、融合,是一个必然而又漫长的过程。同样,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祥才能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平稳健康发展。“互融互进,合理借鉴”,顺应时代,走开放化、多元化道路,让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艺术在借鉴与自立,融合和创新中茁壮成长。虽然很多人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融合,还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意见,但是理论上、实践上都证实三种唱法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坚信,美声、民族、通俗融合的唱法将会对声乐教学带来积极效果,从而对音乐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付林.流行声乐演唱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5]张永凯.论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5)

J616

A

1008-4681(2011)03-0149-03

2011-04-06

浙江艺术学院科研课题,编号:2010312。

刘雅旭(1977-),女,湖南冷水江人,浙江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声乐。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通俗美声唱法唱法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