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11-08-15刘是今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刘是今

(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4)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刘是今

(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4)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逐步推广实施的一项教育制度,它是一种以个别指导、因材施教为主的方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育人模式。不论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还是学科研究等方面而言,都有必要实施这一制度。而建立研究团队、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以及控制招生规模是实施这一制度的基本要求。

旅游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旅游人才培养规模也日渐壮大,人才培养结构日趋合理。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33所,其中高等院校852所,高等院校在校生共计498379人。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数量占1.34%,本科生数量占37.03%,大专生数量占61.63%。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及专科生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呈现出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却处于相对尴尬的地步。当前许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厌学情绪较浓、学生就业形势不理想等等。对于其中原因,学界已经做出了诸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如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等等。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项研究能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积弊,没有那一项研究能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指出发展的方向。这一困境也反映出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它需要学界长期不懈的研究,需要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以不同的思路,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共同破解这一教育难题。笔者不避浅陋,提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笔者认为,当前本科旅游管理教育之成败,取决于培养的学生质量的高低,而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培养模式的优劣。因此,改革旅游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是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失为改进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举措。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在我国,北京大学率先于2002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随后,很多名牌大学纷纷实行了这一制度。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育人模式与机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教育部也并没有要求所有本科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很多学校、很多专业也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践行这一制度。但这项制度对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却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和相当必要性的事情,它有可能成为破解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一 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有必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它跨度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从旅游的过程来看,它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从就业行业来看,涉及到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支柱产业;从就业岗位来看,涉及到导游、计调、财务、人事、营销、前厅、餐饮、客房等各个旅游相关岗位;从知识储备来看,涉及到管理、经济、历史、地理、文学、交通、语言、艺术、体育、卫生等各方面;从培养能力来看,涉及到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讲解能力、规划能力等。可以说,正是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难度,也导致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至今仍未完善。

而按照传统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大部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体现管理学的特点,又要体现旅游学的特点,还要体现经济学的特点;既要有理论性的课程,又要有工具性、技术性课程。按照这种设计,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将对旅游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培养出的学生将是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适应性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应当说,这种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课程数量多,跨度大,而课时有限,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可以干,但什么都不精。在市场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专业设置越来越细,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导游,比不过高职高专学生;搞旅游财务,抵不过财会专业学生;搞旅游营销,又比不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搞电子商务,又比不上计算机专业学生;做规划,又比不上城市设计与规划专业学生。因此,对于这种相对特殊的专业,采取通才培养的模式显然不合适,采取专才培养模式应当更为合理。因此,本科生从入校开始,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这些工作,如果没有专业教师的引导,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在学有专长的教师长期精心的指导和栽培下,学生才能对专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才能做到业有所精,学有所长。

(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有必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和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异。旅游专科专业一般定位于低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则一般定位于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而这一差别的最大体现就在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这一差别既是人才层次的差别,也是社会对这两种人才的不同期许。而恰恰就是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旅游本科教育的一个软肋。目前很多本科学校因为这种培养的缺位,往往过多地强调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刻意淡化本科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与专科生就没有太大的区别,充其量是一个“四年制的专科生”而已。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本科教育的一个重点。而这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教师只承担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并没有承担学业指导、科研引导的责任(除指导毕业论文外)。教师和学生权责的简单化及师生关系的疏远,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因为缺乏引路人而对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明晰的规划,对科研更是无从下手。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每一个学生从入校起就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师的传帮带,有目的性地学习,有针对性地研究,经过四年的正规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要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有必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实践,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必然会沦为纸上谈兵;如果没有实践,学生必然缺乏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以及理性思考。因此,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的时候,很多研究人员提出必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其中,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进修或挂职锻炼已成为很多学校试图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应当说,这种实践是很有必要的,但教师到企业培训或脱产挂职锻炼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到底能收到多大的成效却是一个大大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尤其对于已上了年纪的,要求他们脱产到企业实践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也并不愿意让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插手自己的事务。退一步讲,即使教师本人和企业都不反对,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熟悉企业的所有流程并掌握企业运作的内在规律也并不现实。同样,企图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到企业见习,熟悉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管理企业的方法的想法也不现实。学生熟悉企业流程中的一个环节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要熟悉整个流程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校学生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到企业见习,而企业也不可能宽容大度到各个环节都让新人去试手。

应该承认,短时间的企业实习是必要的,但长时间的实习却不太现实,也没有太多必要。毕竟,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最终要掌握的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技能;毕竟,能力的获得并不一定都来自于简单的重复劳动。对于本科生而言,应当是能力培养优先,理论与实践结合。而实行导师制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实行导师制,将形成以导师为首的一个学习和研究团队,学生可以经常性地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围绕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行业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加以引导,学生必须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撰写提纲和发言内容。在定期的讨论会上,各抒己见,导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学生将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拟定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计划,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学生的调查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了行业,熟悉了工作流程,教师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来自行业的第一手资料,做出时效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者教学案例,反过来又指导学生的学习。这种模式,尽管师生减少了在一线实践的时间,但通过团队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归纳和总结,促使学生对行业有一个更全面、更宏观的把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打造学校专业特色有必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尽管旅游管理专业的交叉性很大,综合型很强,但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设置中,旅游管理只是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在设置目录中,只有旅游管理一个专业。尽管近几年又增添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几个目录外专业,但这相对于一个有着多学科交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权力的缺失,导致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并没有太多的余地,几乎在所有的本科课程体系中,除却大量的学校公共课外,就是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公共课程,而真正属于旅游方面的课程是少之又少。人才方案的趋同性,课程体系的相似性,让旅游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学校为了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纷纷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下功夫,如增设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者不同的学习模块。但成功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同旅游社的线路产品一样,尽管需要精心设计,但却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可模仿性高,可移植性高,其结果就是很多学校坐享其成,借鉴或直接拷贝其他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又导致不同学校培养的人才走向趋同。这种结果也是导致很多学校缺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实行导师制,将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定位在指导教师科研方向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科研实力和科研特色将决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这种立足于不同教师或团队科研方向、科研实力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消除了拷贝的可能性,至少在学生培养质量上别人已不具有可比性。

二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要求

(一)确定研究方向,打造研究团队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队伍。它要求老师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本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在很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尤其在一些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长期的应用型教学,让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也缺乏加强自身科研的意识。而这种能力和意识的缺失,让很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无力或无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此,要实行导师制,必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逼迫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加强对科研的重视。要鼓励教师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出任企业顾问、开展培训咨询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参加实践,使自己能成为学生了解行业的窗口,学生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不同的本科学校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整合科研力量,或以研究所为单位,或以教研室为单位,或以志趣相投的教师团队为单位,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几个有实力、有特色、有优势的研究团队。这些团队的研究方向,将成为本科生以后选择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将成为该本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二)制定合理的导师制方案,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

当前在高校实施的导师制形式,基本上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半程导师制。全程导师制是指学生入校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导师就从思想、学业各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则在四年时间里一直跟随导师,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和研究。半程导师制是指从大三、大四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采取双向选择和院系选配相结合的原则配备导师;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环节,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一般而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实行全程导师制相对合理。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让很多学生进校后无所适从,这需要导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引导,通过有计划的指导和交流,帮助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年级,介绍专业性质、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好基础课,确定职业发展规划;二年级,介绍专业课、必修课的区别,指导学生选择好选修课;三年级,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四年级,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并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以个别指导、因材施教为特色的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是关键。它不仅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更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不同的培养计划,要经常性地与学生联系、沟通,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实践、思考和研究。只有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和提携,学生才能真正有收获、有提高。如果教师缺乏工作热情,流于形式,疏于管理,那么导师制就形同虚设。因此,导师制的实施,必须有制度的保障。首先,要有必要的激励机制。导师制中的导师要做好这项工作是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的。因此,专业课老师做为导师就不能是做“廉价的义务劳动”,导师工作必须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实行学校、学院、导师、学生四位一体的监督评价管理体制,通过学生评导、导师互评、学院评优及学校综评的长效监督体制,实现监督的有效性。要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评职晋级等挂钩,保证这一制度的良性运行。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体现对其工作成果的尊重和认可。

(四)控制招生规模,实行精细化培养

对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一般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行精细化培养。在英美很多高校中,导师和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3至1∶6之间,导师至少一周与学生会面一次,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或同时对二到三个同学进行指导。因此,要保证培养的质量,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师生比。而要有一个合理的师生比,一定要控制本科生的总量,要控制招生的数量。如果招生规模太大的话,必然会出现导师短缺或者一个导师指导学生太多的现象,这样一来,导师制就起不到因材施教、个别辅导的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的现状,一般以一名导师指导五至十名本科生为宜。这样一个比率,能保证导师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保证导师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通过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途径,采取讲座和谈心等多种形式,真正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从思想、学业、生活等多方面得到导师的关心和帮助,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张勇.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蔡靖芳.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04,(4).

[3]张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4]吴玉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11).

G642.0

A

1008-4681(2011)03-0142-03

2011-03-23

刘是今(197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