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隐喻的文化特征*

2011-08-15龚维国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隐喻人类思维

龚维国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论隐喻的文化特征*

龚维国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广义的隐喻摆脱了单纯修辞格的含义,是人类认知的方法。而认知的过程是思维,结果是文化。所以隐喻在人类大脑机能、思维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以及社会交流中存在文化共核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于地域、生产、哲学、宗教、审美、习俗、典故和时代等因素而造成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这些差异,是理解隐喻和使用隐喻的前提,对人类认知的扩展和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喻;认知;文化;差异

一 隐喻、认知与文化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隐喻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1],是概念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射的过程。这个过程含有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四个因素[2]。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隐喻的扩展沿着从熟悉到疏远的关系扩展,海因(Heine)等人曾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认为人们进行认知域之间投射的基本轨迹为: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3]。

Lakoff等人认为概念隐喻系统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并影响其语言和行为,从而成为人类深化认识和创新观念的主要方法[4,5]。而认知包含着动态的过程即思维,也包含着静态的结果即文化。认知激活思维而得到文化:思维触动行为,行为积累习惯,习惯积淀为文化。思维是文化的载体,而隐喻是概念建构和思维拓展的方式,所以隐喻自然也就贴上了文化的标签。例如,汉字的造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汉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根据隐喻具有“相似性”的评判标准,这“六书”中大部分都带有隐喻性质。可见,隐喻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无处不在。

二 隐喻的文化共核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必须摆脱修辞格方式的狭隘观点。人类思维的生物性由其大脑等生理构造和机能所决定;人类对于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的感知具有共性;通过社会的交流人类在文化理解上也更加深入和贴近。这些就使得隐喻这种思维和认知的重要方式具有文化共核。

(一)思维的生物性。排除个体差异,从哲学的集合概念上讲,各个民族的大脑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机能,所以思维的生物性也就决定了隐喻产生的文化具有共核的成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体现了人类的思维共性。作为思维的产物,这个共核自然而然能够让各个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核心。所有文化都有通过想象和联想而产生的隐喻化思维,并且在各自文化中传递、创新,例如,喜怒哀乐的通感就是各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

(二)认知的自然性。既然人类认识的对象包括自身和自然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那么隐喻所作用的对象就脱不了自然性。这些成为人类可以相互交流的基础,也是隐喻具有文化共核的充要条件。

(三)交流的社会性。文化具有社会性,社会可以交流融合。所以文化共核的内容也就随着社会的交流而不断扩展。隐喻这一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其民族性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信息高速公路的隐喻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很快就被大部分人所理解、熟悉和使用,这就是社会交流所带来新的文化共核的较好证明。

三 隐喻的文化差异

文化的民族性和规约性是不言而喻的。地域、生产、哲学、宗教、审美、习俗、典故和时代性等诸多因素都在让各种文化存在差异。隐喻既然和文化密不可分,那么也就存在着这些差异。这也是研究隐喻以期正确理解各种文化差异的目的所在。

(一)地域因素。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符号没有与客观外部世界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与概念结构相一致,而这个概念结构是人类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意义与推理的基础就是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6];意义产生于在一定环境下对一类事物的体验[7]。一个隐喻要有意义就必然受到其映射环境的影响。就中英文化而言,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表达了海洋性气候下的英伦诸岛对于西风的欢迎;相反,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则勾勒出萧条凄凉的场景。

(二)生产因素。生产活动是人类得以繁衍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从而成为隐喻所关注的重点。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因素成为隐喻所寄予的场所和关注的对象。中国的“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一直在农耕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人的极高赞誉;英国则曾经用“马”耕地,所以就有work like a horse表达勤奋肯干。西方的狗也曾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出现,所以用“狗”喻人也就屡见不鲜,如“Every dog has its lucky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等。英国的渔业和航海遗留了大量关于“fish”的隐喻。如:There are other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as mute/dumb as a fish(静如兔/默不作声)、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美国的西进运动则让美国人用“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来形容“做事极容易”。

(三)哲学因素。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集体主义得到推崇;西方哲学注重三段论的粒子观,个人主义得到张扬。英汉隐喻体现的内容与哲学挂钩后就会有差异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用“真龙”和“天之子”来标榜自身,宣称自己是与自然界相关的统治者,拥有上天赋予的权力。“龙袍”甚至连它的“黄色”都被隐喻为“权力”。在西方文化中,既然个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那么满足个人的诸多内容都可以从隐喻中窥见一斑,如:Time is money,Money talks等。

(四)宗教因素。宗教是独特的哲学,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借助宗教,隐喻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建立积累知识的模型,也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儒释道是影响中国较长时间的宗教,在语言中留下了大量隐喻的印痕。“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等等都是明证。《圣经·马太福音》中“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就用“salt”来比喻“社会中坚,最高尚的人,最值得信赖的人”。在英语中sit below the salt形容“社会地位低”;worth one’s salt指“胜任的,称职的,有能力的”[8]。

(五)审美因素。从中国文化中对于房屋的建筑就可以体会到风格。中国文化的建筑审美最集中的特点是追求对称美,甚至一座独立建筑也是可以沿其中轴线对折的。反映在隐喻语言上,大部分歇后语也都体现着这种对称。如:“水仙不开花——装蒜”使用的是形状相似的逻辑推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利用了谐音联想。另外,三句半也是隐喻的对称表现。例如:“锣鼓叮咚敲起来,喜迎佳节乐开怀,今天举办联欢会——热闹!新的一年又来到,先给各位拜个年,我给大家鞠个躬——给钱!今天说个三句半,说得不好多包涵,不管说得好不好——别跑!”[9]每一节的第四句通过前面三句的铺垫,恰如其分地点题,造成诙谐幽默的效果。虽然第四句的字数并不与前面对称,但是其作为精华的分量却与前面三句同样重要。对动物隐喻的喜好与厌恶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中也存在审美差异。中国文化中十二生肖的赞美就不一定得到西方文化的赞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中尤其以“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冲突最大。

(六)习俗因素。习俗因素是影响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而隐喻在反映言语社团、民族文化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差异的同时也折射出其民族习俗[10]。中国南方多食大米,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缺乏成功的必要原材料。杜甫所作《秋兴八首》中有“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的句子,其中“米”比喻“极少或极小的量”。“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偷鸡不着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11]。农历春节是中国民俗特色的节日。红色所代表的喜庆和对春天的向往,红联所寄托的祝福,红灯笼所代表的吉祥都留下了隐喻的影子。“开门红”比喻“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在英语中的“red”则隐喻着不祥之兆,如:red ruin(火灾)、“see red”(火冒三丈)、“get into the red”(负债)、“to be caught red- handed”(当场抓获)等等。

(七)典故因素。典故是各个民族长期凝聚的思想财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理解。例如:Achilles’heel(致命伤)典故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Achilles的母亲Thetis是海中女神,她抱着Achilles来到Styx河边泡水,使他刀枪不入。可是因为他的后脚跟没泡到水,因而成了唯一的弱点。Achilles被特洛伊城的巴里斯王子(Paris)一箭射中后脚跟而阵亡。后人即以Achilles’heel表示“致命伤,最大的弱点”[12]。又如:“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语出《资治通鉴·晋纪》。晋代王导因误解周伯仁先前没有为自己向皇帝上书请命,而在其弟询问是否要周伯仁时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被杀。后来王导看到周伯仁先前保举自己的文书时,恍然大悟,痛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13]只有对典故经过深入了解后,才能填平文化交流的沟壑,达到理解的一致。

(八)时代因素。语言的时代性特征和隐喻的时代性特征相一致。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代流行的很多隐喻现在用得很少。例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黑暗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出太阳”、“毛主席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命根子”、“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等等。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同时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它是两个认知域的映射[14]。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彼类事物理解和体验此类事物。隐喻的意义源于人类的思维与客观世界的交互。无论是主体的人还是客体的客观世界均带有地域、时代、民族的特性,所以隐喻具有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只有正确理解隐喻的“相似”与“想象”,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基础”,从而理解“映射”的各种机制,促进人类学习、交流和进步。

[1][14]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

[2]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

[3]王小凤.从认知角度看英汉隐喻的相通之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5]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2).

[6]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6).

[7]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

[8] Salt[EB/OL].http://www.iciba.com/salt/76ab9c8167dfa4e 31f5c3c069eb480f4/,2010 -02 -22.

[9] 新年联欢三句半[EB/OL].http://joke.hang123.com/info/17570 -1.htm,2010 -02-22.

[10]鞠晶.从英汉习语看隐喻的民族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1]米[EB/OL].http://xh.5156edu.com/html3/16933.html,2010-02-22.

[12]Achilles’heel[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Achilles%27_heel,2010 -02 -22.

[1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来源[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31996.html?fr=ala0,2010 -02 -23.

H315

A

1008-4681(2011)03-0088-02

2011-02-23

龚维国(1976-),男,苗族,湖南沅陵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隐喻人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