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路径研究*

2011-08-15简姿亚薛其林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报媒介受众

简姿亚,薛其林

(长沙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3)

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路径研究*

简姿亚,薛其林

(长沙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3)

媒介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主流趋势,它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高校学报而言,媒介融合能使其提高核心能力,优化其生存。而强化各学报的特色、深化其网络融合、进行战略性和技术性融合、拓展与其他媒介的融合,等等,应该是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高校学报的建设路径选择。

媒介融合;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路径

一 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背景分析:媒介融合大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过程中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网络可以收看丰富的电视节目,3G手机可以支持快速下载,传播图像、音乐和视频节目;新一代数字电视机已成为家庭的信息、娱乐中心……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在网络上听音乐、看电视,在手机上读报纸、看电影,在电视上查信息、玩游戏,已经是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事实。从理论而言,广电、电信、出版、娱乐、互联网等产业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呈现出技术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的大趋势。一场媒介融合的大变革正在热热闹闹地上演。

早在1977年,美国学者法悖(Fraber)和巴冉(Baran)便发表了《计算和通讯系统的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融合的概念;1978年,麻省理工大学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olas Negroponte)则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叠的融合过程,表达了他对于计算机产业、出版印刷产业和广播电影产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的远见卓识。而在30年后的今天,各媒介间的融合终于逐步地从理论变为现实[1]。

最初的媒介融合是从网络整合开始的,媒介融合环境里最突出的现象也是网络整合。网络媒介作为一代新兴媒体,它所具有的极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已是不容置疑。传统媒体发现,只有具有网络媒体的优势,未来才有可能争得一席生存与发展之地;尽管目前他们还颇得青睐,但若不寻求变革,未来终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掉。于是,各传统媒体接受网络媒介整合蔚然成势,有的已卓见成效。

而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内容传输渠道和平台的增加,人们又发现,媒介间的融合还大有空间,大有可为;融合,不是一个网络整合所能涵盖的,融合,完全可以成为媒体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因为,平面媒体的深度完全可以为电子媒体所借鉴来拓展新的市场,电子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又能为平面媒体提供更为有效的传播空间;而新兴媒体则在借助传统媒体充实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科技平台。于是,媒介融合更加深化。网络电视、移动电视、3G手机、电子互动杂志、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等,融合后的新媒体产物不断出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期刊杂志等各自为政、自行发展的局面不再存在,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正在消除,这些众多的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之下。媒介融合已然成为现代媒体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主流趋势。

媒介融合既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更为专业和深层的服务。它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单一媒体所能获得的受众市场越来越小。因为,“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2]比如,过去由电视提供的视频节目,现在网络和手机亦可以来提供,那么,这意味着,同一服务的竞争者多了,同样内容的传输渠道和平台多了,也就意味着媒介在趋于一体化和多功能的同时,必须实现分化来赢得受众。于是,受众市场细分程度日益加剧,单一媒体所能获得的受众市场越来越小,市场特色化和专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大众化逐渐成为昨日的辉煌。

媒介融合带来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传媒产品的变化。可以说,多媒体产品是融合后的主要产品形态,双向互动则是其主要功能。面对传统媒体的产品,受众一般只能按照时序按照内容被动地接收,缺乏主动选择性,受众与产品之间更无互动性。但媒介融合后,传媒产品便具有了双向互动功能。比如,当电视节目出现了在线观看、视频下载、网络直播、互动娱乐等形式后,就具有了互动性,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就显示了相当的优势。《纽约时报》发行人小索尔兹伯格认为:《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是信息与知识。这种信息与知识,是以纸张、胶片为载体,还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高效地传播信息与知识。这便是媒介融合的精华所在。

二 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成效及问题

作为发布先进科研和学术信息的媒体,高校学报的核心能力是搜寻信息、优化信息与综合信息。它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才有可能生存与发展。而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媒介融合能使高校学报极大地提高其核心能力。第一,从空间上讲,高校学报与其他媒介融合,学术内容可以复合性使用,信息可以增殖,传播成本下降。其次,从产业形态上看,新旧媒体交融、互动,在维持高校传统价值的同时,又增加了其他媒介的新价值,用多者的力量培育属于自己的新的传播平台,优势和特色将更为明显,亦可以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最后,从作者的角度而言,他追求信息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目的没变,如果自己的论文可以最快的速度在社会上传播,读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且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作者就不会太在意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而是只会考虑让自己的论文尽快发表。因此,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当作者认识到有的学术期刊有电子版或网站,他们会将好作品投到这些发表时滞较短的刊物,以求社会尽快认识他的研究成果。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内容传输渠道和平台增加了,媒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了,传统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便应向媒介融合战略转型,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术内容立足与发展[3]。

(一)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的成效

当媒介融合来临,高校学报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并发生改变。从中国期刊网、万方科技期刊群等大型专业数据库成功运行以来,大多数高校学报一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网站。到目前为止,我省的学报基本上以不同的方式加入了上网的行列。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4]:

1.广告型。即只是将该学术期刊的简介、栏目设置、通讯地址、联系方式、投稿方式发布于网页上。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广告型是学术期刊最初意义上的与网络媒介的整合。

2.电子版型。即纸制学报的电子版。这类网站还设置了《编读往来》,或者《读者信箱》、《读者留言》之类的参与性栏目。有的网站还能让读者看到近年、近期的一些内容,有的网站则能让读者看到一些与期刊相关的动态信息。

3.借助数据平台型。即加入大型期刊数据库,借助专业化公司的运作,来向读者提供摘要或全文信息。这里又分为文摘型和全文型。文摘型仅给出论文的标题和摘要。全文型则是将摘要和正文分开,摘要免费浏览,正文必须订阅或交费才能打开。目前网络期刊大多采用前者。我省学报基本上都加入了大型期刊数据库,向读者提供摘要或全文信息。

4.互动网站型。这类型的期刊网站不仅具有广告型、电子版型的内容,而且设置了论坛、社区等互动网页,并有海量学术信息储存和链接,致力于打造一个编者、读者、作者间的互动平台,网站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得以大大加强。这使得期刊网站基本上具有了网络媒介的优势特点,比如《中南大学学报》等。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省高校学报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学报与其他媒介不一样,没有成为商品,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也不需要考虑经营和销量,它有着自上而下的经费拨款,所以面对媒介融合,面对新媒体,它的反应比较迟缓,变革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创新也就相对缓慢。整体而言,我省的一部分高校学报已经认识到融合的重要性,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成效并不是很明显,主要还处于探索与尝试之中。实际上,目前我省学报基本限于与网络的融合。但就是在与网络整合这一块上,也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简单的广告型居多。根据调查,我省学报80%属于广告型,30%的网站仅仅停留在“公告栏”的功能阶段,只进行投稿信息、联系方式的发布,50%偶见信息发布,仅有10%可以归纳到互动网站型。总而言之,大部分属于简单的“广告型”,电子版较为少见,刊网互动的就更少了。虽然都加入了大型期刊数据库,但也未能充分利用其网页进行推广与开发。可以说,学报与网络融合的内容单调,交互性极为薄弱,深层次开发更是严重不足,基本上未给读者提供互相交流的论坛。没有互动便没有点击率,网站也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更无吸引力。虽然有那么几家网络学报已经从简单的“拷贝阶段”走向了“互动阶段”,已经注重调动两种媒体的功能,在内容传播和市场运作上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共同进步与发展,但就与网络媒介整合这一领域而言,我省学报大多刚刚起步,还未深入。

第二,缺乏对网刊的自主权。众所周知,媒介、网络界的知识侵权现象非常严重,到处可见非法链接、非法下载、非法传播,一方面是由于网上需求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授权渠道尚未建立,大多数作品得不到权利人的授权。我省学报由于资金、人力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目前拥有主版权的主页或独立网站的学术期刊并不多,绝大多数期刊只是加入了大型期刊网站,而在加入了大型期刊网站后,电子版的经营权也转让了,编辑部也因此丧失了电子刊物的自主权。

第三,网站内容缺乏及时的更新维护。笔者近段时间在点击我省一些学报网站时发现,很大一部分学报网站内容陈旧,缺乏动态更新,客观上已经成为了“摆设”,学报网站处境尴尬。笔者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我省一些学报的网站,许多学报的网页图案比较精致,甚至有的网页中有所刊论文的中英文摘要以及详细的征稿启事,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显然是很久没有经过更新了:如某学报征稿启事的时间还是2002年5月—10月的,已经失去了实际价值,而点击投稿链接时,电脑出现的则是“网页无法显示”字样。

三 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省高校学报的发展路径

学报的实质在于向读者提供学术信息产品,而不在于具体的传播的形态,因此,学术信息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学报的优劣。对于学报而言,一方面,应提高学术信息的采编能力,做最快最好的信息提供者,实现“内容为王”。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实现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即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内容的特色与创新,一手抓数字化生存。

(一)强化各学报的特色[5]

1.走特色化之路。媒介融合趋势下,特色便是各媒介的个性所在。刊物应有鲜明的、固定的特色,而这个特色应该是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征来精心定位的,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特定需求与兴趣,从而吸引他们成为稳定、忠实、有效的读者。目前最常见的是栏目特色化,有一些学报确实将特色栏目办出了特色,并凭借特色栏目创出了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如《湘潭大学学报》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等。还有一种特色,就是将关于一个问题的数篇文章集中整合于一体,配成一个专题,或将不同的问题有机结合一并发表于某一期的学报上,以引发一个接一个的热点话题,形成大的冲击力。《湘潭大学学报》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经验。

应该说,特色化其实早为学界所赞同、提倡与实施。普通高校的学报尤其应该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特色栏目。在目前综合性定位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它必须靠特色栏目锁住特定的受众群、打造学报的个性、树立自己的品牌。而在网络上更应精心策划与包装好特色栏目。另外,特色栏目还可与地方知名网站合作,如《长沙大学学报》或可考虑将长沙文化专栏放于红网上与红网共同经营。对于非特色栏目和综合性栏目不必花力气推出,除非是特别有学术代表性的文章。于读者而言,看这些栏目的文章,还不如去清华、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搜索需要的信息。

2.打造专业性期刊。即凸显专业性策略,也即从专业角度来吸引特定读者群,为特定读者服务。对学报而言,专业角度要求的是独树一帜的专业性、颇具权威的学术水准、无法重复与模仿的刊物内容。显而易见,学报若专业性越强,则学术水平越高,则越有价值与吸引力。媒介融合时代,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市场细分越来越深入,媒介的内容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已是一种趋势,而专业性媒介的传播优势也是日趋明显。这点在我国的期刊市场上尤其表现突出。而在学术领域,专业性学术期刊更是明显处于强势。这是因为专业性学术期刊不仅给受众提供了最专业、最具水准的学术信息,而且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具有主导作用。而属于综合类期刊的高校学报在这方面作用甚微,因为是综合版,不利于专业人员阅读和搜集信息,又因为学术质量较低,很难反映出本校或某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所以利用率和订阅率都极低。有的名义上是专业性实际上却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也处于这种状况。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分为学报专业化和栏目专业化。由于教育部将高校学报定为“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要改变这种性质也不现实,所以在学报专业化方面,联合创办《高校化学学报》、《高校物理学报》之类的专业性学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这能将该专业领域内权威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一网打尽;而对于有实力、有强势学科的学校,则可大力培育某一强势专业的期刊。当然,目前对大多数学报而言,专业化更多地是表现为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的专业化,或者说是“专题化”。在专业化方面我们要做到的是,栏目所刊发的论文应代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

特色化和专业化其实也是媒介融合市场中受众的再细分化,也即按专业、按学科、按研究方向、按课题、按专题等细分受众。在这个再分化的受众群中,找到了受众的特定需求,然后便可定下传播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事实上,高校学报的受众细分比其他媒体要更容易操作。我们应注意的是,由于特色化和专业化之后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也更应强调可续性、深入性和服务性。

(二)深化各学报的网络融合程度

应该说,中国全文期刊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从目前而言,是最好的学术利用与交流的平台。但并非说,各学术期刊就不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了。各期刊各有特色与优势,这应该通过网络发扬光大,也要靠此来吸引读者。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受众趋向于运用网络媒介,尤其是年轻受众。而从目前来看,网络媒介整合应该是传统媒介赢取更多受众的一个最好的选择。对于高校学报而言,网络媒介整合恐怕也是当务之急[6]。

1.多样化生存。由于我省高校学报的层次、水平、实力并非一致,呈现出多样化状态,所以网络化也应该允许多样化。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高校学报,可只考虑建设好电子版型的网站,或利用好中国期刊网上为各学术期刊准备的网页。有实力的,则要全力建成有影响力的互动型网站,而不能只打造单纯的电子版。单纯的电子版基本上只对在期刊上发表了文章的作者有价值而已,对其他受众而言,看一个单纯的电子版,确实不如进入清华、万方等数据库,从那里面所获得的链接与信息更为充足和实用。因此我们提倡实力型学报建立互动型网站。另外,我们或可考虑把专业性学报建成比互动网站型更高一级的行业门户型。它既具有互动型网站的特征,同时又能成为其所在行业或领域的“门户”或“领袖”、“权威”。甚至也可以先在网上办专业性期刊,有了影响后,再推出纸制版。

2.提升互动性。网络期刊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物理层面的互联网络接驳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用户提供丰富完善的信息服务,这样就需大力提升网站的互动性。一是要使学报由“表层信息化”向“深层信息化”发展,如,可将信息分类,并对分类信息作专业化分析,为不同层次、类别的人士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如,还可及时向受众提供近期选题计划、来稿刊用率、未刊用稿原因等信息,以指导作者撰稿、投稿。二是应在服务上不断创新。可从网站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着手,将网站建得更为生动与深入。比如,可即时发布著名学术人物、专家教授,如李银河、于丹、杨振宁等人的最新成果、观点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新闻;比如,即时更新相关行业的科研动态、学术信息、热点新闻事件,尤其注意搜集发布受众颇为关注的学术动态和新闻;又如,设立论坛、社区等互动网页、板块,将社会热点、学术热点、学术成果运用问题等放入其中,使受众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讨或一般的留言、讨论。等等措施来吸引科研工作者和其他受众,以及为他们服务。

其实,上述我们所提出的“建立互动型网站”,“设立论坛、社区等互动网页、板块”等都体现了“互动”二字,但这些都是网络上的互动。而还有一种互动我们很少谈到,那就是刊网之间的互动。目前,高校学报还看不到刊网互动的范例,而报纸和非学术类的期刊则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网站和刊物的内容互动。毫无疑问,纸制学报上的内容我们肯定拿来公布在网站上,但同时,网站上有些内容也是可以、也应该拿来放在纸制学报上发表的,尤其是那些在网站上讨论非常激烈且涌现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文章的内容,通过编辑、整理后,完全可放在纸制学报上发表。这样的传播内容将让学报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当这些互动的内容带来大量受众之后,我们就会真正明白:发行量绝对不重要,访问量、点击率和被引频次才能说明问题。

真正网络化的学报不能只是一个电子版,也不单是一个网站,而应该是受众与编者间、受众与受众间的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进行着学术交流、专业学习、科研探讨,他们共同推动着学术、科研的成长与发展。

3.实现“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即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全文免费下载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及时有效地传播学术期刊的优秀论文,开放获取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报应逐步实现现刊和过刊的免费开放工作,读者可以随时在学报的网站上检索和下载相关论文。

另外,为避免单一的发表形式,应尽可能地利用网络超媒体的表现空间、多层次知识索引等优势,拓展服务内容,在开放获取的网络版中向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使传统的出版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和挖掘利用。如免费提供期刊目录、印刷版以外的学术内容、海外学者的英文原文、未经删节的论文原文等。还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软件,提供稿件查询检索服务、论文下载排名服务等。条件成熟后,亦可提供论文的后续研究资讯。中南大学学报网站于2009年3月实现了开放获取。开放后一个月,其学报的网页访问量即呈明显增加之势,国内外月均IP数也增加了35%以上。目前,中南大学各学报的开放获取工作已吸引了学者的视线,相关论文一旦上网,研究同类问题的学者即相互转发,共同切磋。

4.推出“在线优先出版”。作为科研成果和学术的传播载体、交流平台,学报应尽可能地缩短论文出版周期,促进最新成果的快速传播与交流。但传统的的出版模式时滞较长,降低了论文的时效性,也降低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在线优先出版”则可避免这些问题。凡通过专家评审并经修改编校后的文章,在正式按期次成册印刷出版前,均可在网络上以单篇论文为单位、以PDF文档的形式在线优先发表,这使得有些文章比印刷版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这还带了一个好处,有利于编辑部及时发现预出版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在后续的印刷版中做相应的处理。

(三)成立湖南省高校学报集团并网络化

在中国传媒集团化的进程中,曾经存在一种盲目照搬美国传媒兼并行为的倾向,认为只要“集团化”了,任何问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可以产生极大效益。这种倾向只看见了人家集团化的结果,却没有看到其所产生的特有背景和条件,忽略了中国传媒业由国家供给、传媒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等基本国情,结果导致“东施效颦”、“过淮成枳”的效果。因此,成立学报集团首先必须放弃对集团规模的单一追求,而应基于传媒业的基本情况,探索、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以顺应新时代新环境的要求。

1.组建湖南省高校学报出版集团。大致设想是:该集团以湖南学报资源的集成为核心,以提高湖南省的学报整体水平,实现高水平的编辑加工、较短的出版周期、高质量的广告宣传和优良的网络服务等为目的。学报出版集团对各学报具有重要的整体宏观技术指导和管理功能。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理念,对每个学报提出技术与编辑规范的要求,通过期刊评价体系的技术与指标杠杆等来对各个学报进行指导与调空管理,使各种有利于学报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得到贯彻执行。另外,出版集团也将大力推动学报的多元化和特色服务,创造更多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如,湖南省高校学报出版集团可组织多方专家对各学科进行专业性分析,创建专业性学报。

2.建立湖南省专家审稿数据库和审稿系统。专家审稿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审稿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联系方式、研究方向、学术水平、曾发表过什么文章、获奖情况、科学态度、工作效率等信息。审稿专家们应具备的条件是:学术理论水平高,能把握本学科进展情况、掌握最新研究信息,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思维敏捷、鉴识力强、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文字能力强。可从作者中选拔,也可通过各类名人录、人才数据库、专家库、互联网等来搜索相关人员入选审稿库。

审稿系统模仿传统的审稿过程,由匿名专家审读后对文稿提出意见,根据预设的一套标准,决定是否采用。系统可从作者和匿名审稿人之间的通信获得投稿的质量参数,投稿的质量参数与采用标准的对比由电子代理处理,但要监视之下进行。并由主编对稿件做最后决定。这个审稿系统利用链接在文献后署名的有选择的评论作为评价文稿质量的尺度。读者对文章做出的自发性评价意见并不一定统一,有时需要允许不同意见的评论共存,让时间来证实评论观点的正确与否。而当作者的文章不是热门话题,或是不为人注意的新作者的文章,编辑部就要为这些文章挑选审稿人,即采用征集评论的办法来弥补自发评论的不足。该审稿系统还有一大功能:编辑可随时对审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纠正与解决;还可以及时发现尚未明确、统一的问题,经过讨论后,给予明确统一。

3.建立“湖湘文化”数据库。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建立一个湖南省期刊数据库,笔者建议命名为“湖湘文化”。这个数据库最重要的内容是集合了各个学报的特色栏目,如《湘潭大学学报》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长沙大学学报》的“长沙文化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的“魏源研究”等等。打开此库,便等于是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三湘大地,能够接触和了解到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可说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和集成地。同时,该库以标题、关键词、重要术语、作者等为检索入口,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特定信息,其强大的超文本链接功能还可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方便地浏览相关内容,获得专题背景知识,如有必要,还可直接与作者联系。

(四)实现编辑部管理工作的网络融合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的编辑手段已不能适应编辑工作,编辑工作的网络化、现代化是必然趋势。首先,编辑人员的服务意识应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文章处理、版面设计和稿件编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网络学报的特点和受众阅读习惯等因素,尽可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的编排和新颖的设计,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不同要求。

其次,应建立虚拟编辑部。即,一切编辑工作,从组稿到出版,从日常事物到业务管理,都通过网络进行,方便又快捷;各类文件、表格、资料等信息也用计算机实现分类、存储,方便查阅和利用;编辑、专家、审者、读者、作者等互不谋面便可完成各自的工作。总而言之,从来稿登记到审稿、发排、印刷的工作流程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因此,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建立起一套具有检索功能的数据库系统以实现虚拟编辑部的建立,包括期刊介绍、编辑人员库、审稿专家库、作者库、读者库、稿件库和文献库等内容。学报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可以通过这些库来完成,这也有利于学报的科学管理和运行[7]。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报应充分利用读者数据库来对读者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好学报的定位与栏目,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在虚拟编辑部里,编辑人员随时可以与作者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BBS等方式就稿件的处理进行交谈和讨论;可以通过专家数据库寻找审稿人;可以通过浏览有关科研网站了解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也可以在不同地域为同一个编辑出版任务协同工作;等等。可以说,传统编辑部的功能在网上几乎都可以实现,而且更加灵活、高效、便捷。

最后,利用先进、完善的编辑信息管理软件,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对各种信息,如稿件管理、审稿专家管理、出版资料管理、数据统计与管理、归档管理、稿酬及其他费用管理等,能做到及时反馈、快速处理。学报的所有工作都集于网上完成,信息获取、发送、筛选、加工、出版、发行网络一体化,方便快捷,管理成本亦得以下降。

(五)大力拓展与其他媒介的融合

媒介融合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止于网络融合。在这点上,报刊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被我们拿来所用,如与手机短信的融合、与图书媒介的互动等。不过对学报而言,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与图书媒介的互动。其中一种是特色栏目、品牌栏目的风采再现。比如《云梦学刊》,将栏目“当代学术史研究”所发文章编辑成书《当代学术史研究》(余三定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一种是对刊物、对栏目的研究与塑造。主要是有关方面对某一传播现象进行研讨,然后对研讨材料进行总结出版。它将现实问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这对学界和业界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会扩大刊物的影响。如可以对湖南省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调查研究后集结成书《湖南省高校学报之特色栏目研究》。

四 结语

由于存在各自不同的媒介特征和受众诉求,高校学报不可能被其他媒介所取代。但无论从长远还是眼前来看,面对媒介融合大趋势,学报不应该也不可能无所作为,而是应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挑战和变革。对于学报而言,不是要抛开原有的期刊,而是要打造“互动”,直至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完全融合。在融合的形态中,学报的原有优势结合新媒介的优势,将更具魅力。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校学报与新媒介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利用新兴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对学报的生产、营销、服务的全流程进行创新和再造,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渠道和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最好的信息产品。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报在这方面面临的任务是打造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一体化采编和运营平台。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喻国明,戴元初.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EB/OL].人民网,2008-03-03.

[3]高校学报的作用及其办刊模式的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6]简姿亚.高校学报与网络媒介整合刍议[J].文史博览(理论版),2009,(3).

[5]简姿亚.试论分众传播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7]黄文英.地方高校学报文章质量提升之路再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

G237.5

A

1008-4681(2011)03-0107-05

2011-03-09

省情决策与咨询课题,编号:0809BZZ61。

简姿亚(1973-),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讲师,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近现代文化与传播学。薛其林(1967-),男,湖南益阳人,长沙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近现代学术思想与中西文化比较。

(作者本人校对)

猜你喜欢

学报媒介受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