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各有命抑或命有可为
——析《太平经》中的命论思想

2011-08-15张辉辉

关键词:钱财天命太平

张辉辉

生各有命抑或命有可为
——析《太平经》中的命论思想

张辉辉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命论思想,既讲了“生各有命”,又讲了“命有可为”的两种生命观,这两种生命观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但是,经文中提出了“承负”说,以“承负”说为中介,把二者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消解了二者之间的张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命论思想。

《太平经》;生各有命;命有可为;承负

《太平经》中提出了这样两种生命观:其一,生各有命、命不自易宿命论,认为人的生命由天注定,天命不可违。其二,命有可为的生命自我调控,强调通过自我修养,努力的规范践履来感动上天,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

一、生各有命 命不自易

顾名思义,“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以及天主宰下的人的生命。天命论认为,天是人们对观念中超自然力量的拟人化和神圣化,是人间吉凶祸福的最高主宰。此时天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具有绝对的意志权威和神圣情感。先民们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把自己的生命转让于天,从而产生了敬畏天的宗教情感。

人生在世,期间所遇到的吉凶祸福,甚至生与死都在人出生以前已经被“天”锁定。正如《太平经》中所说:“行善正,则得天心而生;行恶,失天心,则凶死。此生死即命所属也。”[1]355这个超越人类共同体而存在的“天”或者“神”,它具有绝对意志和权威,有无限的权力,是宇宙的主宰者,面对这一存在,人类显示出自己的弱小,人类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一被主宰的身份,但却无能为力。在天、神面前,人没有过多的话语权,也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死生之命,不可自易。”[1]680死和生,吉凶祸福,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践履实践来与天沟通,修道行德以取悦于天。“人生各有命,命贵不能为贱,命贱不能为贵。 ”[1]289这表明,命之贵与贱,早已被神圣的天所设定,它先于人而存在,具有先天性,当人出生时,主宰性的天把这种贵或贱强加于人,从而形成不同等级的人。诚如经文所说:“天生人凡有三等:第一天生,第二地生,第三人种类。受命于天者为人君,受命于地者为人臣,受命于人者为民。”[1]730实际上,天与地是相统一的,人命乃由天地所执掌:修道有德的人,其“命”由天来掌管——“上德之君,命系与天。 ”[1]425相反,那些无道无德之人,其“命”由地来掌管。天下万物皆归于本命类属,各随其性而彰显之。

天命不仅对凡人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而且对修道有成者,诸如真人之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真人言:‘吾生有命禄也?……”神人言:“然,六人生各有命,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有天命者可学之,必得大度;中贤学之,亦可得大寿,下愚学之,可得小寿。 ”[1]288-289尽管每个人都可以从学道求仙中获得好处,但是,先天的潜质却决定了学道求仙者所得道的程度,当然求仙学道也存在着一定的层次、一定的等级,而这种等级是“神”先天预定的,这言外之意就是说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等级制度的神圣性、先天性、合理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文中也认为人出生之时就被预设了先天命运,“延者有命,录籍有真,未生豫著其人岁月日时在长寿之曹,年数且升乃施各各通,在北极真人主之”[1]531这里提到命薄,与个体生命存在相比,它具有时间上的在先性,也就是说在人出生以前,上天就已经造出此命薄,上天依据生死命薄安排个体存在寿命的长短,因此,有人未出生就已经命属“不死之籍”。因此,在“天”面前,人不能制天命而用之,只有默默服从,默默承担。

二、命有可为 近在汝身

《太平经》中不仅带有浓烈的先天命定论的神秘色彩,而且也主张善恶报应,强调修养实践,从而达到生命的自我调控,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修道而达到改变先天命运的目的。诚如“人命近在汝身,何为仰呼天呼?”[1]527此句意在说明:人不要把自己的生命长短归之于上天、鬼神,而在于自身的努力。这充分表达了道教中人对生命调控的强烈愿望和生命自主意识的觉醒。实现生命的自我调控,其具体方法为:

(一)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

“《太平经》中所崇尚的人间伦理或道德性的目的在于长寿,其强调长寿的倾向,正是与重视生命的思想有关。 ”[2]132正如所说,《太平经》中所强调的人间伦理,特别是一些符合社会大众的处世规范和优越品质,比如忠、孝、诚、信等等,以及善恶观念,其最终目的在于人生命的长寿。“是故要道与德绝,人死亡,天地亦乱毁矣。”“是故天地睹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忿忿”[1]374人的品性好坏以及行为善恶都会影响到人寿命的长短,尊道有德之人可以延寿增命,无道无德之人将被减寿。“善自命长,恶自命短。”“行善可尽年命,行恶失长就短。”因此,人的寿命不仅仅由先天的命薄所决定,而且深受自己后天行为的影响。生命是每个个体最珍贵的东西,故将以生命长与短作为承受自身之善恶报应。在这里“善恶”概念不仅具有了伦理学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裁判标准。每个个体在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兼有不同的角色,扮演着多种身份,在其位,谋其职,因此也就要遵守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在经文中特别强调父与子、君与臣、师与徒三种人伦关系,为子要孝,为臣要忠,为徒要顺,父君师乃是性命之门户、道德之门户。《太平经》中特别强调“孝”,认为行善要以“孝”为先。因为“孝”是出自于天地的本心,是天地之间与生俱来的一种法则,其非人所能创造。因此,《太平经》提出如果不遵守孝道的人将受到上天的惩罚——减算寿命,相反,努力行孝可以延长寿命。此外,《太平经》对修道之人的言行举止也加以规范,并痛斥不良的行为方式,并且将伦理道德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告诉人们在言谈举止方面要保持一种平和、友善的心态,不可肆无忌惮的妄语胡言,只有不断地积善行德,才能得人心意、尽天年,才能延长寿命。

(二)分财以兼济天下

钱财,其被人生产出来,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换的媒介为人服务,给人以方便。但是在当今社会,钱财却成为人自身的对立面而支配人自身的活动,人成为钱财的奴隶。“是故圣人深计远虑,知天下之财物,会非久是其有也。身在,财物固固属人身;身亡,财物他人有也……故其身反得长存,财则在,常属于人也。”[1]343《太平经》提出了钱财与寿命的关系,旨在告诉人们应该合理看待财物,正确处理好钱财与生命的关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和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才能更长久地享受荣华与富贵;如果只是一味地沉迷于钱财的积累,而忽视生命健康,最终可能人财两空。但是,《太平经》中并不是要求人们摒弃所有财物以至于无,安于无财富的状态,而是把摒弃财物作为手段,四处游行求道,以达到修身延命的目的——“养身以道,知用财法,故多得老寿也。”因此可见,不贪恋钱财,乃是长寿成仙的基本条件。相反,如果一个人贪恋世俗之财,把本来作为供养天地万物的钱财据为己有,这样心中将惶惶不安以至于招来灾难,也不利于修道。钱财本为天下人共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富人不断地积敛钱财,置穷人死活于不顾,这种为富不仁之人,天决不会饶恕他,并且会降各种灾难以惩罚之,甚至灭其全家。相反,如果富人兼济天下,周穷救济,天佑之以延长其寿命。

三、连接二者的纽带:承负

正如前文所述:《太平经》中提出了“生各有命”、“命有可为”的两种生命观,两者看似矛盾的生命观,却以“承负说”这一契合点将二者糅合为一体。卿希泰教授曾认为:“‘承负说’是道教立教的理论依据,是道教独特的思想。”[3]133时至今日,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承负说”进行研究,比如陈静的《〈太平经〉中的承负报应思想》、刘昭瑞的《“承负说”缘起论》等等,对“承负说”的内容作了详细的概括与总结,都认为“承负”就是个人行善恶,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影响自身以及自己后代的寿命。汤一介教授也将承负的种类划为五种:“后人为前人‘承负’,人为天地‘承负’,自然界事物的‘承负’,后人为前人邪说的‘承负’,后主为先主的‘承负’。 ”[4]366在此,笔者认为“承负”不外乎以下两种性质:第一种是从人类集体方面而言。“请问旱冻尽死,民困饥寒烈而死,何杀也?此者,皇天太阳之杀也……但逢其承负之极,天发怒……大凶矣。……大咎在此。 ”[1]370这表明,《太平经》将现实中存在的人民生活困苦以及财富分配不均等这些不合理现象归根于整个社会的承负之责。换言之,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常常遭受苦难的人们并不是因为其自身行为所致,而归之于累世积淀下来的承负所致。因此,就这一集体中的个人而言,他们必须承担整个社会的承负,个人无从选择自己的命运,个体从属于这个整体,无法摆脱这个整体,个人的命运无法摆脱这个大系统所设定的大前提,个人的命运在生前已经注定。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太平经》明显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

B223.9

A

1673-1999(2011)13-0036-02

张辉辉(1985-),男,陕西渭南人,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哲学系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宗教学。

2011-04-19

猜你喜欢

钱财天命太平
太平风俗美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钱财与声名
北在哪?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石崇炫富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