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

2011-08-1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刘 芸

(温州大学 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

刘 芸

(温州大学 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范畴界定,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个性特征,提出“一体两翼”、“双向结合”、“网络交集”、“理论循回”、“五能并行”、“多元补益机制”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路径。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从政治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强调,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1]。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再次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即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实际教学中,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课程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从2008年开始,高校迎来的新生以20世纪90年代出生为主,大学教育教学从此将步入“90后”时代。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导致教育对象发生历史性的改变,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打上时代的印记。时代的青年有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范畴及特征

1.“90后”大学生的概念与范畴界定

“90后”大学生,一般被定义为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尽管目前针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成熟,但不管选取何种途径研究哪些内容,几个概念性问题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分析作出结论之前应先给予明确的。

(1)“90后”与“70后”、“80后”大学生存在明显区别。各高校的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确实存在与前两个时代大学生的明显区别,这既受社会环境变化决定,同时也受人本身发展影响因素制约。此外,必须明确,社会实际关系并非完全能够割裂,如“90后”前期与“80后”末期大学生会在思维及行为方面有延续,但在主要特征上还存在各自的显著特点。

(2)“90后”大学生自身具有延续性,有着自身的思想状况与个性特征。“90后”大学生前期、中期、后期定会呈现不同特质。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前期即入手研究,然后向纵深推进,这有助于及时进行对比、发现大学生特点,探讨时代变迁中大学生的不同取向,从而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

(3)“90后”大学生的概念定位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仅为一般性的社会名词。目前,对于“90后”大学生未形成学术定义,此名词也并非学术概念。但“90后”大学生属于深受社会关注的新现象,此提法也为大众所公认和熟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应对社会新现象、新事物进行积极关注,并主动地根据新现象、新情况不断进行调适。可见,以“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2.“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个性特征

“90”后大学生比“70后”、“80后”大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纷繁的世情国情为其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平台,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90后”大学生具有相当鲜明的思想特征与个性。

(1)责任感。“70后”大学生责任感最强;“80后”大学生作为最早一批独生子女,有主见却缺少责任感;由于学校和家庭重视“90后”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相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同时,“90后”大学生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并不是太强,更习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

(2)理想信念。“70后”大学生被公认为是拥有理想信念的一代;“80后”大学生的希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容易缺失理想;“90后”大学生成才愿望强烈,与前者相比也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同时,社会现实使他们很早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事务而非抽象哲学,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非信仰层面。

(3)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70后”大学生更多的呈现出服从家长、服从组织;“80后”大学生多逢社会变革期,产生的不适感使其对生活感到迷茫,在自我规划方面容易跟风;“90后”大学生则对人生信念和理性思考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对个人前景的规划和想象更明确。

(4)应对市场经济。“90后”大学生无疑有了更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更自信从容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愿望。同时,他们消费观念超前,对金钱的欲望更强。

(5)知识积累。“90后”大学生从小因接触英语、网络,在英语、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更强,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但他们的学习更具功利性,且在更大程度上处于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状态。

(6)智能。“90后”大学生平均智商超过前几代的同龄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心态更开放;而其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有学者认为,“90后”大学生不仅是继承,更多的是超越[2]。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路径

1.教学创新的基本着眼点

(1)深刻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掌握知识,更是观念的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多门课程相互衔接呼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武装大学生头脑,塑造其正确“三观”。“90后”大学生身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又值学习的黄金时期和智力的巅峰阶段,需要正确的理论和信仰指引其成长与前进的道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担当了其使命。

(2)渗透自我教育。“90后”大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他们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3]。因此,应为大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自我发现的环境氛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发展其独特的个性和理想追求,遵循渗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大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

(3)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90后”大学生既不迷信权威,也不屑于形式和口号,更容易信奉实用主义[3]。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绝对化、理想化,崇尚“高、大、全”,并且整齐划一,漠视了大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将使该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提出基本要求并加以实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鲜明的课程。

(4)更加贴近生活。“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更加焦虑,心理抗挫能力低,人际交往弱化现象更明显。要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服,必须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解决实际困难;为使该课程更能贴近大学生,还要在教学中突出社会实践,并构建体验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使课程内容真正入眼入耳入心。

2.教学理念的创新:“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是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教育和实践体系。“一体”是指以教书达到育人目的,即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法律意识。“两翼”即走出去,以知识解析问题;引进来,以问题说明原理,通过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与精彩纷呈的大学社会实际联系,体现知识系统、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1)构建和推进适合“90后”大学生的新观念。包括新教育观、新教学观、新学习观、新课程观、新人才观、新知识观,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最终目标。

(2)把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认同作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90后”大学生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学满意,就能通过该课程为自己以后的终身发展和实现人生目标打下基础,这直接关乎公民素质和社会建设,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90后”大学生崇尚大众教育,但不能将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都寄希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认识到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的有效性及有限性;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笼统、大而化之地提出要求,而设定教学过程个性化的目标;不能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解答现实问题的全部疑难问题,而要与实践相结合、与教育多渠道相结合[4]。

3.教学内容的创新:“双向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仅有普适性,缺乏具体性,与大学生有距离,因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因此,采用“双向结合”模式,使教学内容既符合课程基本要求,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实际;既注意内在的逻辑联系,又注重内容的实效性和时代特性。

(1)国家与个人相结合。联系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增加合乎时代趋向的新思想、新观点。这既包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包括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思想道德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倡把个人前途与国家美好前景进行统一,从社会发展规律到寻找人生道路共性。

(2)“大道理”与“小问题”相结合。应对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把书本的“大道理”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小问题”相结合,以此为切入点在“小问题”中融进“大道理”。

(3)抽象理论与具体时事相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应满足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和多元性,把课程本身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注重课程理论与“90后”大学生需求以及地方特色的对位与契合;同时以时事教育为引子,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强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介绍与引导[5]。

4.教学途径的创新:“网络交集”

单一的学科背景、课程教师、授课方式、课堂授课,已很难适应“90后”大学生的要求。从多维视角,编织教学的“网络交集”,促成“教师的网络交集”、“学生小组的网络交集”、“师生关系的网络交集”、“多元教学方式的网络交集”是未来课程的必然。

(1)滚动式轮流授课。针对教师专长展开重点式教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组合,循序渐进地推进。

(2)开展小组研究沙龙式教学。专门留出若干课时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自由组合选择相关课题研究,内容可以是经典文献赏析、本人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现实热点时评、社会调查心得、撰写研究性论文等,并举办沙龙进行成果展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3)课堂教学与专题对话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为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应结合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安排专题对话,而高年级的大学生也可以做专题讲座,为低年级大学生答疑解惑。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专题讲座的针对性互为补充,将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集体说课制度。以各种方式组织教师说课、教师轮流讲课或阐述教学思路,教师共同对讲课内容、方法和安排等集思广议,共同探讨新概念、新问题,进行教学成果经验的分享,也有助于落实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5.教学载体的创新:“理论循回”

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类载体,达成教学目标的走出去、引进来,实现“教学回应社会、实践反哺理论”的教学效果螺旋上升。

(1)突出文物载体的适用。通过介绍我国特别是本地的物质成就、艺术文化精品、科技成果、历史事件,参观古迹文物,激发大学生爱国爱乡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强调文化载体的适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相衔接,开展读书、欣赏经典作品、介绍校园文化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关教育内容;积极推荐人生哲学、道德哲学等经典书籍,引导大学生成立读书研讨小组。

(3)创新传媒载体的适用。以影音资料、多媒体课件、校园网络等载体为基础,将传媒的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师生充分互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课件中收录音像资料,大学生则根据实际问题,编辑小作品或制作多媒体讲稿,利用教学渠道进行展示;教学中则以集体备课与课程QQ群相结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课前问卷、短信、QQ、电子邮箱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需要,为其排难解惑,增强师生互动,实现德育实际功能。

(4)重视活动载体的适用。根据“90后”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由教师组织在课内开展专题研讨、辅导答疑,课外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6]。同时借助学科便利开展突出专业特色的活动,如法学专业旁观法院庭审,社会学专业参加社会事务管理,管理学专业制定寝室文明公约,经济学专业进行消费状况调查等实践创新活动等。网上社会实践基地也是有效的路径,可以为学生提高理论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利的平台。

6.教学方法的创新:“五能并行”

有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开展“五能并行”,即“听、读、看、说、写”五种能力的教学,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

(1)设计并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理论输导模式(理论诠释模式、教材分解模式、政策讲读模式等)、范例教学模式(榜样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故事提升模式等)、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训练模式、社会调研模式、情境模拟模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不同内容和具体教学目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2)采用论证式、归纳式教学步骤。“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教师对于相关原理和知识点应不注重过多讲解,而应在论证过程中表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3)熟练采用新媒体推介信息的方法。“90后”大学生对于新媒体非常熟悉且喜闻乐见,可采用类似电视台等媒体推介信息的方法,如访谈式、抗辩式、竞赛式、调研式等将理论体系权威性、政策性的内容以信息传播、舆论导向、文化传承的路径进行传播,有助于轻松活泼、潜移默化推进教学进程。

(4)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导,结合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应对“9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凸显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要求[7]。

(5)继承教育教学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学科教学经验。将各类人文学科,如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人文素质,以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同时采用心理咨询法、诵读法、写读书笔记等,针对不同大学生选择丰富适当的教学方法。

7.教学评价的创新:“多元补益机制”

考核模式应建立多种方式相互补益的机制。

(1)用“成长报告”阐述人生进步。根据不同学科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平时作业除读书报告、观后感等外,采用并推广国外的“成长报告”方式: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对自己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进行自省,同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思,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2)全面理解、正确定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是目标、条件、过程、结果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是认知与情感目标统一的全面评价,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是多元主体的评价,应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3)教学评价应是持续、动态的。教学评价机制应根据时代特色、大学生实际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如目前教学考核实行“N+1”方式,“1”即考试评价,“N”包括各种调研参观、作业、课堂发言、课程小论文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10-10-25].http://news.sohu.com/20041015/n222514470.shtml.

[2]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EB/OL].(2008-08-10)[2010-10-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922450100ao3x.html.

[3]戴长澜.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N].中国青年报,2008-11-13(4).

[4]李明.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是“两课”教学活力的源泉——对“两课”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8):72-78.

[5]胡成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51-52.

[6]韦冬雪,罗洪铁.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14-18.

[7]王阵军,刘英杰.案例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64-165.

[责任编辑:王永江]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s

LIU Yun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The new change revealed in the ideas, values, life attitudes of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s pus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fter making an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of the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w methods of "one center, two points", "mutual integration", "integrating network","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int practice of five organs" and "integrating other subjects" .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G642.0

A

1671-4326(2011)01-0075-04

2010-11-01

温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314040310927);2009年温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学改革项目

刘 芸(1975—),女,河北理县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