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班级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2011-08-15周忠德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中学师生

周忠德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全椒县襄河中学,安徽 全椒 239500)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师生间观念的认同和内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进彼此的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师生相处愉悦,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对教师来说,幸福是什么?就是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然而,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中16.2%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与老师相处时感到十分愉悦的只有17.8%。[1]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我们如何期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传统师权的班级文化,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压抑的氛围中渡过了青少年时期,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的“棱角”逐渐消失,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因而,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本文从班级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班级物质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物质文化环境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教室环境建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授业、育人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是一种显性的班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等,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2]教室布置整洁美观,令人赏心悦目,是集体精神的体现,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外在物质文化体现。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参与教室的布置,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块分割去完成,用双手来装扮教室,使学生在劳动中提高交往能力,增进友谊,发展师生关系。如可以在前面黑板上方张贴座右铭、警句、格言等鼓励学生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超越自我。墙壁四周布置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张贴字画、人物像等;同学自行设计、排版黑板报,并定期更换;黑板两侧设置“心语心愿”,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发泄情绪,实现“霍桑效应”。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习气氛就会积极向上,令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更加自信地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振奋精神,使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增强,无形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修正自己的言行,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班级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

如果教室杂乱无章,过于拥挤,不同的座位安排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注程度不同,一直处于被教师忽略位置上的学生易产生孤僻、自卑情绪,表现得易暴,情绪不稳定,心情就会不阳光,心理受到压抑,人际交往能力差,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心、冷淡,也无进取心,班级人际关系较差,师生交往少,内容也单调,师生关系冷淡。

(二)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是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和谐班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有能力、肯奉献的班干部队伍,他们能够团结大多数,互帮互学,营造和谐班风、打造和谐班级文化。这样的班级全班同学捅有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相处愉快、活泼、形式多样、积极向上,师生感情深,交往密切,师生关系和睦。如果教师任用无能力、自私的班干部,将造成班风不纯,班级目标不明确,加上班干部有时为一己之私好打小报告,容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紧张、猜忌,师生之间有隔阂,师生关系紧张、疏远,班级没有凝聚力。

(三)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凭借活动可以拉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让他们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心理素质不断得到锻炼,最终实现现有水平的超越。一个优秀的教师或班主任通过巧妙设计系列主题班会,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采取小品、相声、歌曲、舞蹈、电影片段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谈笑风生中”受到教育,有感悟和启发,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升合作、交往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强化心灵教育,促进特色班级文化的形成,师生关系更加密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孝敬身边的老人、看看家乡的变化、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实现师生间交往、沟通、交流,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师生关系升华,提高交往识别能力。积极参加文体和公益活动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每个同学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精神,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增进师生彼此之间的感情,教师觉得学生可爱,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师生零距离接触,相处融洽,内容丰富,师生和睦。

教师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班会上只是单调说教、一味空洞要求,很少开展社会实践、文体和公益活动。那么这个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就单调、乏味,班级气氛消沉,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灵动,班级同学间交往形式单调,缺乏动力,互动不明显,师生交往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没有深入到思想的动态,内心的深处,不能真正地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心理距离相去甚远,师生间感情单一,不丰富,师生关系淡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班级精神文化对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培养班级舆论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和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氛围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向好的方向发展,振奋精神,提升正气,自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教师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的思想行为,就能促使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得以保持和发扬,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班风纯正,全体班级成员才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班级交往才能呈现民主、愉快、和谐气氛,学生对老师才不会敬而远之,师生关系较为密切。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学生民主人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前校园制度建设薄弱,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校园法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当学生“屡犯”,教师“屡教”仍不改的时候,教师无法依照相关制度给予公正的处理,只能一味用道德进行说教,效果甚微。久而久之,班级便出现一种怪现象,学生在校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结果往往导致教师不敢轻易“管”学生,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定程度上纵容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他们更加放肆,漠视校园法规、班级纪律,随意顶撞教师。主要表现在学校上课自由、讲话、自由移动,教师发现提醒,不理不睬,有时甚至顶撞,家长不配合,班级舆论没有明确,班风不纯,即使教师提出要求也贯彻不下去,长此以往,班级一盘散沙,人际关系复杂,师生心理隔阂,师生关系疏远、紧张,影响了班风,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影响了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因而,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将歪风邪气扼杀在萌芽中,否则一旦滋长、蔓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二)群体的凝聚力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必然会获得绝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认同,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就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来自班级文化中的规范体系制约着班级成员的言行,使他们因担心受到相应规范的惩罚和班级其他成员的孤立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集体的精神就是班级所有同学的灵魂和核心,学生交往的言行都以集体为中心,维护集体形象,师生交往频繁,教师用心走近学生,真心关爱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接受学生的新思想、新思维和新事物,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朋友相处,以心相交,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相处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师生关系就愈融洽。相反,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不关心他们,不能容忍学生的某些想法,就不能形成班级凝聚力,班级就会失去凝聚力的核心班级文化。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讨厌,鄙弃他,学生之间交往少,没有生气,许多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心,好坏都一样,没有一个正确的言论,师生情感冷淡,几乎没有交往,师生关系平淡。

三、班级交往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师生、生生交往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师。”[3]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班级为师生交往的主阵地,师生、生生在班级中交往、互动形成班级交往文化,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从细小入手,与学生交往、与他们谈心、交心,主动关心,师生之间有共同语言,更好地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交往文化犹如一种良好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班集体内部之间的种种摩擦,营造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向上、和谐协调的良好气氛,促进全班同学精神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班级目标的顺利实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同学、与教师交往,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班级交往文化的班级,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照着教科书、参考书或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上课来,下课走,对学生报有成见和偏见,完不成任务怪学生,学得不好埋怨学生,任意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动辄训斥、责骂、盘问、追查,盛气凌人;从不与学生谈心,师生的情感关系不密切,全班学生往往会分成许多小团体或者各自为政,独立行事,同学间的学习互动很少或没有,同学交往体现在物质需求、不良爱好、社会和网络流行等与学习和个人成长无关的方面,同学之间相互猜忌,关系冷淡,师生交交往较少,相互之间不了解,学生内心会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经常有误会发生,师生关系冷淡,有时还对立,直接影响到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教师与家长沟通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坏与否,一方面会通过教师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是否能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尊重和理解家长、与家长充分合作,是否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合作式”关系,势必会影响到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如果教师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频繁,交往密切,就能及时捕捉到学生近期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学习情况和交往内容,以及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了解就会更深一步,与学生交往时,就能注意到一些细微的变化,随时调整沟通技巧和交谈策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关心他们,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师生关系密切,有助于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个别教师与家长沟通不及时,或根本不沟通,当学生问题暴露了,与家长联系,家长来了,首先一顿批评,痛斥孩子的一堆“不是”,家长被弄得非常被动,有的当场就“教训”孩子一通,有的回去后把孩子收拾一顿,有的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可能当场与老师争吵(极少),可能回去与孩子交流时表露出来,这些都拉大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孩子遭受了老师的训斥和家长的责骂,往往会把自己的责任全都推到老师的身上,认为都是老师告的状,使自己遭到惩罚,心里冤恨老师,疏远老师,不愿与老师交往,甚至在班级损坏老师的形象,师生关系冷漠、紧张,这些都影响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健康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播撒在班级的各个角落,使每位同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到温馨、快乐,教师感到幸福。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对“精神家园”的一种经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无固定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体验和人格养成,学生社会化的交往水平和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能够理解老师,配合老师,向教师倾吐心声,师生心心相印,师生交往密切,沟通及时,情感亲近,相处融洽,师生关系和睦,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论中小学师生冲突[EB/OL].http://www.3edu.net/lw/13/lw_15139_2.html.

[2]张健.文化充实内涵 建设深入人心[J].教育与教师,2011,(1).

[3]郭红.老师,信任您的学生[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中学师生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