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意象的概念整合与翻译

2011-08-15张久全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译文意象形式

张久全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38)

中国古诗意象的概念整合与翻译

张久全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38)

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在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形式整合、意象整合以及文化意象整合,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乐府《杂诗》为例,分析其中意象的认知与翻译过程,该理论验证了其在解读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的认知解释力和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创造力。

概念整合;古诗意象;翻译;《杂诗》;认知创造力

一、引言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实体,也是中国古典诗学关于创作与鉴赏的核心内涵,对于中国诗学具有本体论的重要性。意象是通过语词这一物质外壳,铸意染情,架通客观物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联,实现心灵交换的最基本的诗歌艺术创作的单位和媒介。亚瑟·韦利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1](P117),胡应麟也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2](P221)。因此,翻译诗歌重在翻译意象。也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意象翻译是建立在对意象的认知与理解基础上的。传统诗学与译论中谈到诗歌意象的认知多是直感式和经验式的,多注重对历史,传统,经验,事实的追溯与考证,几乎没有注意到意象认知过程中的思维运作机制,没有探寻过译者或者读者诉诸历史与经验对意象进行解读何以成为可能。由福科尼尔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恰恰是为意象认知过程运作机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模型,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认知工具。同时该理论还对意象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创造性提供了合理的阐释。

二、意象认知的概念整合

(一)概念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是福科尼尔在其1997年的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中正式提出的,在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3](P149-155)。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I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整合空间等四个空间。”[4](P120-126)输入空间 I和 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总之,福科尼尔的概念整合理论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对中国古诗的意象认知具有很强的解读力。

(二)意象的概念整合——以乐府《杂诗》为例

概念整合作为人的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为理解古典诗词的一项组合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为了便于获得即时、真实的认知过程,对诗歌意象解读过程中译者思维有直接的把握。下面是一首至今未有英译文本的乐府杂诗,以此为例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整个诗歌意象认知与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杂诗

玉钏色未分,衫轻似露腕。

举袖欲障羞,回持理发乱[5]。

这首诗清丽可爱,以惜墨如金之笔,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多情女子动人的娇羞之态。读者很容易看出“玉钏”、“轻衫”等是固化描绘女子的意象。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是一个合成空间。“玉钏”这一意象和女子的“肤色”分别形成一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通过投射映射实现。“玉钏”与“肤色”对照,“未分”对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联结,在这个合成空间中,输入空间 I和输入空间 II选择投射出“颜色一样”,构成类属空间中的主要类属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由于玉钏这一意象在输入空间I中关于颜色的值是“纯白洁莹”,所以经过组合产生出“女子肤色白皙”,当然这种空间的合成结果只是由于赋予了玉钏其中的一个浅层的关于颜色的值。如果我们把玉钏作为一种文化意象的深层结构一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我们可以看出,玉钏不仅白在外,而且洁在内,从而可以把这种类属结构定义为“品质如一,难分难辨”,于是就又合成了“女子纯洁温润”的这样一种内在品质。古人常以玉人称女子,赞美女子的美丽与纯洁,这里的人玉莫辨,正说明了女子的清丽可爱,纯洁温雅的气质。而笔者以为这正是这首诗歌第一个意象的本意,所以在翻译这种意象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在选词方面是不是能够涵盖这种意义的多维度。同样在第二句中“衫轻似露腕”也包含一个合成空间。“轻衫”与“手腕”分别形成一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同样通过投射映射实现。“轻衫”与“手腕”对照,“似”对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联结,在这个合成空间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 II亦选择投射出“浑然一体,衣服与肤色莫辨”,构成类属空间中的主要类属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衫轻”这一意象说明衣料之薄之白。古代丝织物以薄为贵,这里是极言其衣服之洁白漂亮。由于输入空间I中轻纱的精薄洁白,所以经过组合产生出“女子纤纤细手洁白如玉”的结果。

诗中最后两句同样构成一个合成空间,而这个合成空间中两个输入空间是以图式投射的方式完成跨空间映射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共同的组织结构,亦遵循了拉考夫的理想认知模型,即“行为-目的”的关系,这里特别是指“女子努力做出自然之态遮羞”的这一结构关系。“举袖欲障羞”是说女子举起自己的衣袖来想遮住害羞的脸,而“回持理发乱”又表明女子在掩面遮羞的同时极为得体地做了一个整理秀发的动作,作为共享一个组织结构的镜像型整合网络,“行为-目的”的图式结构在整合空间中扩展成更为精细的结构,即无论举袖还是回持理发,都说明了女子要极力掩饰自己娇羞的面容与内心。女子缘何而障羞呢?肯定是有男子在驻足欣赏她的美貌。作为女子,面对异性的欣赏,自然感到难为情,但她没有满面通红低下头去,更没有抽身走开,因为这样会影响她在男子眼中的风度,所以来了一个举手理发以遮羞,让那似雾的衫袖半掩着娇羞的面孔,在这半遮半掩之间,男子可以继续看着含情脉脉,文静娇雅的她,而她也可以在轻衫的掩护下偷觎对方,说不定还可以脉脉传情呢。最后这个整合空间的中任何一个输入空间都应该包含前文已经出现的已知元素,比如轻纱和女子的婉约动人,清丽洁白,若是没有了这样的背景因素,作为后面两句输入空间的构成元素也就不可能整合出女子举手投足间极为得体的遮羞神态。

三、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

(一)形式整合

诗歌意象的传达要依据一定的形式,从诗歌意象的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上看,诗歌意象要依赖诗歌的音律系统和意象本身的组合形式共同传达整首诗歌的主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也包含了对于诗歌意象传达所依赖的音律系统和意象组合模式等形式的整合。虽然中英诗歌在音韵和格律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于形式系统的追求,尤其是意象本身的组合形式也直接与诗歌意象再现相关联。这些都使得对于形式整合的合理性成为可能。

从音韵系统看,汉语一个音节一般包括声和韵两部分。一个汉字的音节除了声母以外的其余因素叫韵母。韵母一般有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构成,如果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成为同韵。而英文中的韵脚是由元音与元音前或者元音后的辅音或辅音簇组成的节尾辅音共同构成韵脚。从格律系统来看,汉语是声调语言,虽然作为古体诗的汉乐府诗没有唐诗中的格律诗那么严格的平仄规定,但是汉字声调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而英文韵律诗的格律以音步为单位,每个音步是由轻重音节组合而成的。这首《杂诗》从音韵系统看,二四行押韵。所以在译成英文时,也要把汉诗的这种形式投射到译文空间,使得译文诗歌也押韵。虽然乐府诗创作没有严格的格律系统遵循,但是因为其声调造成的抑扬顿挫,以及由此创造出的音乐美感和其配以乐曲的表现都要求我们在翻译成对应的英文诗歌也选择一定的格律形式,尽量不用自由体形式翻译。这样在诗歌翻译的形式整合过程中,提取原文文本空间和译文文本空间的相应形式进行投射,在整合过程中创造性生成新文本。该诗试译如下:

The jade bracelet’s as pure as her fair skin,

Her w rist’s delicate and her robe so thin.

She raised her sleeve to cover her coy face,

While trying to tide up her hair w ith grace.

译文采用了尾韵中的联韵形式,因为文本也是尾韵的押韵方式,至于不选择交叉韵,是出于韵脚选择的考虑。此外,译文中的每一行均为十个音节,这也和汉诗中每行的音节数相同这一形式一致。此外译文采用了五步抑扬格这一基本的格律形式,使得译文以轻重音节相间的排列取得了和原文一致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二)意义整合

翻译是一种信息的跨语际转换过程,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承载一定意义是其内在的规定性,但是“语言的离散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特征”[6]使得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可以追求两种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等。此外,译者的主体因素(如知识背景、对文本的前理解等)会进一步复杂化原文文本意义在译文中的复现。诗中的“玉钏色未分”在之前意象认知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已经详细分析了,虽然汉语的表层意义是女子所佩戴的玉钏和其肤色难分难辨,但是译者认为这里有更深的寓意,即暗含了观赏者对女子性格温润如玉的肯定。所以这里的“色未分”的含义是双重或者多重的,但是翻译的时候我们依然采用了隐性方式,即没有把这种多义性明示出来。一是出于诗歌音律形式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多义性直接投射到译文中去,信息量并没有减少,增加的只是读者的心力。

前面的分析中谈到不管是玉钏还是女子的肤色都是白皙的,所以才难分难辨。那么“白皙”的意义如何从译文语言中选择合适的形式来体现?“w hite”是白色,但是并非我们要描述的女子的白皙颜色。因为“w hite”在修饰人的时候“多限于白种人”[7],所以笔者选择了一个概括词“fair”,因为它不仅可以指人的皮肤的白皙,还可以指涉女子的美丽。译文中对于“色未分”的处理采用了“as…as”比较结构,于是对于玉钏的修饰词也要斟酌,因为这关涉到玉钏和女子肤色的共同品质,也关系到玉钏本身性质的界定。这里我们选择了“pure”来诠释。首先它是纯洁的意思,这里不仅可以指玉钏晶莹剔透,不含杂质,同样可以影射女子的纯洁与美丽。再如第二句“衫轻似露腕”,在前文的意象整合中已经分析过“衫轻”这一意象说明衣料之薄之白。古代丝织物以薄为贵,这里是极言其衣服之洁白漂亮。加之“似露腕”后,整合后的意象即为“女子纤纤细手洁白如玉”,衫细薄,而手也精细,为了避免在结构形式上的重复,将其译作“Her w rist’s delicate and her robe so thin”。意在表达女子的手是纤细精致的,而女子的衣衫同样轻薄雅致。

(三)文化意象整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运用无处不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个性。语言符号系统,文法系统之外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心理、行为、风俗等文化内质。中国古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语言最为凝练的形式之一,文化意象处处可见。这些为诗人反复吟咏,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的意象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意象系统,支配着诗人诗歌的创作,也制约着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因此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受到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制约,还要受到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系统的制约”[8](P63)。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空间与原文文本空间的映射的充分性就要取决于语言与文化双重因素。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场,译者就要面对文化意象处理的问题。文化的异质性所导致的文化意象的独特性使得对于文化意象的整合成为了必然和必要。

“玉钏”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珠宝饰品。中国人爱玉,不仅仅因它的坚实,经久,更因为它的纯洁与美丽。中国文人也爱玉,他们从平凡的石头中见到了温润儒雅的气质,见到了中国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玉钏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珍贵饰物,也反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的丫头玉钏。“玉钏”一词在英文中是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就像很多指称物与事理在汉英语言中的非对称一样,在翻译的时候要通过概念的整合来实现意义的再现。“玉钏”是诗中重要的文化意象,它不仅仅是女子手上的一件普通的珠宝饰品,更含摄了女子肤色的白皙透莹,及女子温润纯洁的性格,甚或女子的家庭,地位与身世。那么这个意象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整合呢?玉钏是一种玉制的手镯或臂环,所以也可以译作“jade bracelet”。它可以承载玉钏这一文化意象的形式(环形首饰)和内蕴(温润,白莹,纯洁)。这种用意义合成的方式来指称玉钏也不会减弱其文化内质。

四、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遵循着人类认识和语义认知的普遍原则,具有描述形式多样的认知现象的能力。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通过对多空间映射的分析,可以再现思维认知运作过程,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Ivan Mo rris.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An app 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 rthur Waley[M].London:A llen&Unuin,1970.

[2]朱徽.中英比较诗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Fauconnier,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 ind’s Hidden Comp lexities[M].New Yo rk:Basic Books,2002.

[5]徐陵.玉台新咏(明惋堂覆宋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 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7]Babylon L td.Babylon Pro.7 Oxfo rd Talking Dictionary[CP/DK].Tel Avis,Israel:Babylon L td,c2006.

[8]吕俊,侯向群.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try Imagery

ZHANG Jiu-qu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 anguages,H uainan N orm al University,H uainan232038,China)

Concep tual Integration Theory hasp 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 r the cogn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CCP)imagery.In the concep tual integration p rocess of imagery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 r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gration of form s,images and cultural images to exp lain the generated path of variousmeanings,and thus exp lain the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integrated 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 rocess.Taking the Yuefu Lines for examp le,and making a case study of the cogn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imagery in it,this theory has validated its cognitive exp lanation in interp reting the CCP imagery and the cognitive creativity in the p rocess of imagery translation.

Concep tual Integration;CCP imagery;translation;Lines;cognitive creativity

H315.9

A

1009-9735(2011)04-0108-04

2011-01-13

淮南师范学院2011年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1W K54q)。

张久全(1982-),男,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文意象形式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译文摘要
意象、形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I Like Thinking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