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初探

2011-08-15李兵帅李国强夏小华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共同体基础

李兵帅,李国强,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初探

李兵帅,李国强,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基础》课”在现实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理论灌输多实践活动少、考核方式形式化等弊端,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此具有借鉴意义。为完善“《基础》课”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从意义、原则和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问题。

“《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构建

如何使大学生真正喜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提高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从学校共同体角度来探讨“《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尝试从学习共同体理论出发,对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原则和具体策略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改善“《基础》课”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

“学习共同体”理论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借助学校、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来获得的。其目标是创设学习氛围,促进集体知识的增长,并通过这种途径来增长学习个体的知识,每个成员都能致力于共同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提倡主动学习的原则。“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共同体的四大要素[1](P102)。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与认识对象的对话”(认知性实践)、“与他人的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己的对话”(存在性实践)[2]。佐藤学教授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并把这一理论投入实践,开办了实验学校、实验班,取得了很大成功。归纳起来,尊重差异、提倡互动协作、和谐民主的气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二、学习共同体对“《基础》课”的意义

“学习共同体”理论及佐藤学实践上的成功,对“《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该课程从国情、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育,其思想性、实践性特点尤为突出,与学习共同体的精神要旨不谋而合,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对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大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互动,激发大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2、有利于开展专题研究,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3、有利于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4、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5、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守法意识。

三、“《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一)教师转变角色

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是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和关键。学习共同体理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

(二)营造和谐氛围

尊重差异,提倡互动协作,营造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是“《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和软环境。学习共同体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的充分发挥。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容纳多样性,宽容“另类”,提倡对话、演讲、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互动协作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

理论教育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是“《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和最高追求。在“《基础》课”实际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及考试走过场等知行脱节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及其做法。“服务学习”是美国学校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目的、宗旨和我国“《基础》课”的性质、任务有其共通之处。它强调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论、体验理论,从而改善学业效果,完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实现学习进步[3]。

四、“《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1、多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要转变角色,以互动协作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采取有效提问、分组讨论、辩论、演讲、专题教学、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视案例教学作用,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作用。教学中做到以案例开篇,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疑点等以案例引出,争议与纠纷的处理以案例结尾。教师借助多媒体,适当穿插历史影像、最新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服务学习”的具体做法。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义工组织等平台,统合各院系学生专业,开展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演讲辩论赛、爱心献血、慰问艾滋孤儿、义务支教、帮扶留守儿童等活动,与“《基础》课”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师转变角色的要求。教师尽量做到课堂讲授内容少、精、宽、新,落实实践教学。笔者结合所带学生专业特点,在每次上课时插入“素质拓展”部分,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板书比赛、模拟授课等活动;每堂课前发布重大时政要闻。这样有效锻炼和培训了师范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教师技能,加深了学生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很受学生欢迎。

(三)改革考核方式

知行统一是“《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目的和最高追求。“《基础》课”学习共同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首先,注重对学生操行的考核评价,把学生的操行评价分解成若干个具体指标,加以量化评价。其次,改革期末考试办法。一是改革考试方法,试行开卷、半开卷以及口试、单科论文、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二是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要精而少,多安排热点、难点分析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改进学生成绩计算方法,学生成绩按新比例计算,降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社会实践、作业、讨论等。四是增加社会实践考核内容,计入平时成绩。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考察企业、义务支教、无偿献血、帮扶留守儿童、调查三农问题、协助交警值勤等;社会调研紧密联系“《基础》课”内容和国情,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人际关系状况、恋爱婚姻问题、学习压力、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心理健康、求职择业取向等问题开展实地统计调研;还通过学生科研立项方式,评审并资助优秀调研报告继续深入研究,既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效实现了“《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引导学生掌握深层式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可分为三种:浅层式、成就式、深层式学习方式。浅层式学习方式基于外部动机,主要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如应付家长、教师、考试。成就式学习方式基于成就动机,主要是为与别人竞争,取得好成绩而学习。深层式学习方式基于学习者内部动机,为满足兴趣、探究意义而自发、主动学习[4]。“《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期待的是深层式学习方式。深层式学习方式倡导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鼓励学生开展自学、调查研究;注意与学生专业、就业、职业技能结合。这些都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五)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依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素质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科学的分类,形成一致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为责任,互相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小组学习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和全员互动为出发点,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努力来完成共同目标,并通过学生的学习、自评、互评、总结、再学习等各个环节的反复循环,形成激励学习机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消除高校“《基础》课”传统教学的弊端,拓展了“《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等[5]。

(六)借助网络积极作用

首先,尝试建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网站。该网站可以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牵头制作发布,全校资源共享,设立每位“《基础》课”教师个人栏目,师生通过网页即时或定时交流。其次,尝试建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QQ群。据笔者调查,现在很多大学生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就是QQ聊天。“《基础》课”教师可把自己的QQ号码向学生公布,学生在约定的时间用公开或隐蔽身份与教师、同学聊天谈心,拉近了了师生间距离,实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有效提高了“《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少数心理异常、学习有特殊障碍、生活极其贫困的大学生要给予重点辅导和关注。此外,建立飞信群、网络论坛、电子邮箱等等也可以作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的有益尝试。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日)佐藤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J].中国德育:2007,(1):8-12,15.

[3]贺继明,蒋家胜,范华亮.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纪实[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60-62,66.

[4]陈正学,欧阳珒晶.深层式学习模式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36-39.

[5]李玉霜,刘学超.合作学习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正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144-145.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Community of“Thought Morals Training and Legal Base”Course

LI Bing-shuai,LI Guo-qiang,XIA Xiao-hua
(CollegeofPoliticsandLaw,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41,China)

“Thought Morals Training and Legal Base”course has some deficienc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field research,the theory instills into multi-practice,inspection way 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Learning community theory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at.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the principle and the concret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Thought Morals Training and Legal Base”course;learning community;construction

G622.0

A

1009-9735(2011)01-0035-03

2010-10-0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学习共同体理论在创建高校优良学风中的实践研究”(2008sk387)。

李兵帅(1972-),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实效性共同体基础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不等式”基础巩固
爱的共同体
“整式”基础巩固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