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1-08-15朱永新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 1001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 100125)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基于人本理念的学理基础,新教育实验是“新”的教育,“心”的教育,“行”的教育,“幸”的教育,“星”的教育,“信”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努力建设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新教育实验通过“六大”行动及新教育每月一事,实现“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同样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新教育;幸福完整;教育生活;人本理念;教师发展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主题。虽然新教育研究现阶段主要是在中小学进行,但笔者认为在大学里,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同样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1 师生携手成长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

教育改革的实施,最关键的是教师的问题。如同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所以新教育坚持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引领教师携手学生“全面和谐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

1.1 新教育是“新”教育

历史上的新教育源于100多年前英国小镇德比郡。当年雷迪在这里建了一所新教育学校——艾伯茨霍姆学校。这是后来影响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起点,进而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也是影响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起源。

今天的新教育,是“世界语境”中的一个“中国回响”,与历史上的“新教育”有着共同的特性:旨在对现时代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进行实际的探索,建立一批实验学校;试图对当时的教育和社会进行革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自发的改革与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

1.2 新教育是“心”教育

新教育又是“心灵的教育”:相对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应试教育,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蓝图。

传统的唯分数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教育,是畸形的、片面的教育,是漠视人的心灵成长的教育;新教育则提倡身、心、灵统一的完整的教育。新教育认为,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1.3 新教育是“行”教育

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这是新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纲领。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和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新教育同时开设了三大课程:(1)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教育课程,力求恢复学生生活的幸福完整;(2)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恢复职业尊严与自信;(3)以有效教学为基础,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由此实现四个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参与新教育的优秀教师群体,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

1.4 新教育是“幸”教育

新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当下幸福为代价,追求所谓“未来的幸福”的理论。有这样几种选择:(1)现在的幸福和将来的幸福;(2)现在的不幸福和将来的幸福;(3)现在的幸福和将来的不幸福;(4)现在的不幸福和将来的不幸福。第三和第四种显然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第二种,好像是现在不幸福,将来一定会幸福。这样考量的思维方式就有问题。新教育追求的是上述第一种境界。因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有幸福、快乐的体验,他的整个人生就会蒙受永远的阴影;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够体验职业的尊严与幸福,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成就。所以,新教育又应该是“欣”教育和“馨”教育,是欢欣之“欣”和温馨之“馨”。孔老夫子早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我们的教育带给教师和孩子的是痛苦和折磨,这样的教育就毫无意义。

1.5 新教育是“星”教育

新教育人自称“擦星族”,从不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只是拿着抹布和水桶,一路踉跄,擦拭盖在星星之上的蒙蒙灰尘。新教育人是一群为了理想而活着的纯粹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个世界。他们相信,再渺小的一份付出,都会悄悄影响世界,增益理想的善。

杨东平先生曾经讲过:“放眼世界,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从不是来自政府规划或批准,而是来自薪火相传的教育家的理想,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生生不息的草根力量。”[2]我们今天特别需要认识“学在民间”的传统,相信“学在民间”的伟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新教育是“兴”教育,是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发展的教育。

1.6 新教育是“信”教育

信心、信任和信念,是新教育非常重要的依托。新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之一,就是“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笔者曾经编写一本《教育的奇迹》,记载了18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3]。这18个主人公差不多都是被传统教育打入另册的孩子,但是他们或者遭遇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或者有幸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母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把自己变得很强大,甚至实现了很多正常人所无法实现的东西。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也让自己,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信念。这种信任、信念乃至信仰,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

2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教育发展历程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体现了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4],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进而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形成。2002年6月,开通“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同年8月,在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新教育实验;2004年,新教育被批准为国家课题,期间经过几次全国性的研讨交流,从2006年开始,正式成立新教育研究中心,明确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着眼于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的理念,逐步形成了新教育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

此后总结广大教师的经验,在2007年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主题。在2008年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新教育于2009年提出了成功老师的吉祥三宝,就是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协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专业阅读,即真正与最伟大的教育经典对话,可以避免很多常识错误,其实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攀升,因为只有真正会反思会思考的人,才能走得更远;专业发展共同体则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去分享,所以新教育提倡建立同一教研组的、本校的和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坚持以“文化为学校灵魂”为主题的新教育团队,更是教师携手成长的不可多得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教育实验从2002年正式起航,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前提下,从一所实验学校,发展到今天拥有28个实验区、862所实验学校,106万教师和学生参加实验,2009年还创办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已经拥有近千名学员。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也没有国家认可的文凭,甚至许多地方还不承认它是“继续教育”,但仍然如火如荼。新教育的确像星星之火,燎原了大半个中国,唤醒了万千教师,没有行政的命令,没有上级的文件,完全是学校和教师的自发选择,吸引了全国富有理想的教师在这里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3 基于人本理念的新教育学理基础

3.1 哲学基础

一是发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学说,关于人的和谐发展学说的基础上,应该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

二是行动论,强调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3.2 心理学基础

一是潜力论,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你给教师多大的舞台,他就能给你多大的辉煌,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能给你多大的精彩。

二是状态论,要求参与实验的人富有激情,富有梦想,认为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事实上死人跟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跟活人往往就差一种状态:有状态的人,就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去赚取成功,因而总能够有所成就;而没有状态的人,基础再好,也很难有真正的发展空间。

三是个性论,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教育应该怎样帮助人成为他自己。坚持让学校、让教师、让学生个性特色得到最大的张扬,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贡献。

3.3 伦理学基础

一是崇高论,提倡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好的教育应该能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走向崇高,帮助人性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不断地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二是和谐论,就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是教给孩子某年某月的东西,往往更多重视技能,而缺失理性,缺乏给孩子真正做的东西。

4 追逐教育理想的新教育行动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现在仍然只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及新教育每月一事,是实现这一境界的方法与途径。

4.1 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一个行动,列为六大行动之首。

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因为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宋朝黄庭坚曾经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实际上就是讲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朗读手册》专门论及阅读的价值和意义[5]。书中指出: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无知、贫穷和绝望与我们的关系:要么我们被他们所消灭,要么我们消灭他们。而消灭他们的唯一武器、终极武器就是阅读。可以说,这是对阅读意义的言简意赅的表达。

犹太人的故事其实很能说明问题。犹太民族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了祖国,是很长时间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门德尔松、萨缪尔森、海涅、卓别林、毕加索、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等为数众多的世界级伟人;犹太人只占美国百分之二到三的人口,但全美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有一半是犹太人,全美名牌大学教授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全美律师有四分之一是犹太人,美国的百万富翁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全球的犹太人合计不过3000万,但1901年-2001年间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含犹太裔)就有128位。促成犹太人强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重视阅读。有关部门统计的“2008年人均阅读量”表明:中国是0.5,即人均图书量是每人每年5本书;以色列则达到65本书。可见阅读与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密切关系。

阅读对教育来说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真谛之一[6]。他曾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教育,那就是学校。梅贻琦曾经说到,大学乃大师之谓。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是不可能拥有大师的,除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但如果真正伟大的著作能够真正走进教师和学生,那些大师同样也在我们身边。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和国外的大学,最大的差别之一,就在于阅读和不阅读。我们的大学教育,大部分还是沿用了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基本上以讲授为主导;国外的大学却是以对话为主导,对话的前提就是阅读。美国的大学平均每个人每星期的阅读量是500页,比如,哈佛大学的老师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每天都超过100页,每堂课都是对你阅读的材料进行讨论,老师的讲授只占课堂时间很少的一部分,教学就是在师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的对话。

基于阅读对教师成长的极为重要意义,可以制订“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

合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成三块,即本体性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及教育心理学和职业教育的知识。比如,数学教师就应该了解数学的历史、数学的文化、数学的哲学等课程,才能真正用数学家的方式来教数学,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会解题。为此还要懂得人文科学知识,懂得哲学、科学和文学,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感,又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儿童,并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在阅读方法上,新教育实验主张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充分利用专业共同体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和批注教育作品、相互听课议课,是新教育实验最日常的研究方式。

4.2 师生共同写随笔

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是卓有成效的教育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教师,其教育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糊糊,老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断地重复自己。这样的教师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也不可能让自己不断地提升。而好的教师往往善于各种学习,善于部分提炼,善于思考,不断地记录教育生活这本书。

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理性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这种专业写作的目的是做,你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有可能去比拼。写教育日志,不能每天都写同样的东西。为了让自己写得精彩,之前要求自己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事实上,这个方法不仅对中小学老师,对大学老师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细致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记录教师与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的交流,这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也是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的过程。

4.3 聆听窗外声音

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教师与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这也非常关键。一所学校如果能够不断有学者前来与教师进行交流,实质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仅仅从课堂获得的东西是不够的。在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唤醒他们。实际上,生命有必要唤醒,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许,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4.4 培养卓越口才

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师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是新教育非常有特色的形式。成功的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为此需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讨论,让孩子真正地“说起来”。因为在现代社会,人和人交流日益频繁,人和人交流需要彼此的理解、沟通和相互影响。有效影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表达能力。据说美国人有三大法宝:金钱、口才和人才。当然现代又增加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口才始终是美国教育最关键的,美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沟通,学会表达,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所以新教育主张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演说,因为思考的精彩,必须有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形成,又与一个人的表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4.5 构筑理想课堂

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实现高效并追求个性的课堂,达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借鉴西方课程教育的质量理念,可以基于有效教学关注影响课堂的三个层次:一层境界,就是落实有效的教学方向,为课堂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二层境界是挖掘知识,实现对课堂的多元理解研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层境界是个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是知识、社会生活和自身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的课堂教学,其最高境界是社会生活和自身的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所以教育目标应包括基础的常规目标、知识技能的目标和思想精神的目标。为此应把主要精力用在预习上,因为大部分问题应是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解决的。只有有了到位的预习,才能够教得清晰、扎实、有层次,让学生朝着明确的高成就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独立的学习。切记教过并非学过。

4.6 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中国目前的所有教育实验中,新教育实验利用网络是最好的,有自己的网站和管理平台,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现代网络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技术的应用,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学习社区:实验学校的数码社区建设·后勤系统;整个课题的数码社区建设·门户网站;数码社区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性学习和师生个人博客。

4.7 每月一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新教育行动

新教育六大行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教育学生有一个好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叶圣陶曾经讲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给孩子一生拥有的习惯[7]。一个重要的理念: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规训的结果,习惯也是濡染的结果,习惯还是引领的结果。由此就形成了一门新的课程,叫新教育每月一事,即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一年的12个月每个月做一件事情:1月,学会吃饭·节约;2月,不闯红灯·规则;3月,种一棵树·公益;4月,踏青去·自然;5月,学会扫地·劳动;6月学唱一首歌·艺术;7月,玩球去·健身;8月,学会微笑·交往;9月,每天阅读十分钟·求知;10月,写封家书·感恩;11月,做一场演说·自信;12月,每天写日记·反思。围绕每月的这件事,每次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说写日记,可以通过感恩的途径来实现。写作只是一种形式,还可以围绕感恩做很多很多的系列活动、社区活动;比如说吃饭,吃饭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做法。然后是主题阅读,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展示,有主题评价,一生有用的12条好习惯,可以通过12篇阅读方式,在新教育学校里面实施起来。

5 在高职教育领域有待创造的新教育愿景

着眼于四大改变所倡导的六大行动,以及新教育每月一事,在全国范围的新教育生活中已经真正做起来了。新教育期望通过上述素质教育的尝试,能够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旗帜,由此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这是新教育的重要梦想。新教育的教师事实上也在不断地为此自我提升。

上述素质教育的尝试,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比如说书香校园。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坚持与人类最伟大的文化、最伟大的经典对话,才不枉来到世界走一圈。我们看过无数的自然风景,但是真正的精神风景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这是一个遗憾,而这又是很容易做到的。在大学里,每一门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与最伟大的著作去对话。事实上从教师的课堂授课中,所能学到的是很有限的。大学是读书的天堂,应该从那些最伟大的书里面去得到更多。如果我们的大学真正建成书香校园,就会很了不起。每个教师都能列出一些经典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在课堂进行对话研讨,我们的教学品质就会大大提升。

比如师生共写随笔。大学校园的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追求自我,是非常好的财富。如果你每天坚持与自己对话,每天检讨自己,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教师这样做,会带动学生自觉这样做,则他们的境界、能力,他们人生的梦想就会不断地被自己点燃。而单纯依赖教师点燃学生,那要取决于很多机缘。师生共写随笔,教师跟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像新教育教师给自己的学生,给学生的父母写各种便笺,其实我们都能做得到,所以大学里同样可以做。

比如聆听窗外的声音,设在泰职院的泰州百姓大学堂,是泰职院的近水楼台,在这里每个月可以聆听。听这些大师讲座有时候真的比听一门课还要管用。一个讲座两三个小时,就帮助听者阅读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因为这些讲座都是经验的、理性的、思想的,是高度浓缩的东西。其实,学会聆听窗外的声音非常重要。如果把它制度化,在大学校园坚持每周一次,可以吸引本校的学生和教师报名。学生愿意自己来发表演讲,需要精心准备,又锻炼了口才,又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教师当然更是可以的。长此以往,说不定能够产生很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代表。这其实就是聆听窗外声音与培养卓越口才的结合。如果说我们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能说会道,那可能是另外一道风景。还有校园里面的辩论会,也是能够让师生成长的很好的载体。

再如构建理想课堂和建设数码社区,当然更应该去做。有很多的课程,教师不要从头讲到尾。在新教育的课堂,教师讲课的时间原则上规定为三分之一,因为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们的。要让学生们来讨论、辩论,课堂才会活起来。当然由此课堂的不确定性就更多,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但却完全做得到。教师怎样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和交流。

以上所说新教育的很多思想和行动在高等院校同样可以进行探索。新教育不仅仅是属于中小学的,尤其是属于教育的,最重要的是新。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准备尝试新教育,要做新职业技术教育。希望有更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能够加盟新教育团队。新教育不仅有中小学,有幼儿园,还有大学。通过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中国教育进行更多的变革和提升。(本文系作者2011年4月17日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所作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

[1]梅贻琦.就职演说[M]//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2]杨东平.新教育:变革的力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4): 8-9.

[3]朱永新.教育的奇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5](美)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6]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叶圣陶.生活教育叶圣陶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Livea Happy Life Fullof Education

ZHU Yong-xin
(ChineseAssociationforPromotingDemocracy,Beijing100125,China)

"Let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ive a happy life full of education,"the goal is the pursuitof new educational experiment.Based on people-oriented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new educationalexperiment is the"new"education,"heart"ofeducation,"the line"education,"Fortunately,"education,"Star"education,"the letter"education;new education experiments in pursuitof know ledge,life,sympathy for the highest state of life,efforts to establish a"morning chanting-afternoon reading-Tw ilight province"as the core curriculum,"professional reading+w rit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ommunity"as the core curriculum for teachers;new educational experiment through the"six"action and the new education regardingmonthly, "four"change,that change theway teacherswalking,changing living conditions of students,changing school developmentmode, changes to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paradigm.New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lso have to explore space.

New Education;happinesscomplete;educational life;people-oriented;teacher development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朱永新教授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因其杰出贡献和广泛影响,朱永新教授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等。

G640

B

1671-0142(2011)03-0001-07

朱永新(1958-),男,江苏大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家介绍:

(责任编辑 李冠楠)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