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011-08-15肖福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制度

肖福赟

(西北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甘肃 兰州 730070)

论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肖福赟

(西北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大学人在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大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制度文化强调大学制度的规则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在大学组织发展实践中,大学制度文化表现出人文性、规制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显著特征。

高等教育;大学制度文化;基本内涵;特征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大学人在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大学制度积淀于人的内心而形成的认知与习惯,是在大学及大学人具体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人类的行为受思想、观念、精神因素的支配,然而人类行为实际又是一种群体的、社会的共同行为。所以文化的精神因素必然会反映、萌生和形成习俗、规则、法律、制度等制度因素。当制度诸因素产生和形成之后,就会使人的精神因素通过制度因素转化成为物质成果,也就是人类行为或人类活动的收获”。[1]因此,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密不可分。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制度文化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

一、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大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历史或者现实世界里,不存在没有文化背景或文化内涵的制度。大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大学的文化本质决定着大学制度必然深深地印刻着文化变迁的痕迹,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因此,“当大学制度体现为一系列制度安排时,它必然反应一定群体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大学制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在日积月累之中,积淀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2]潘懋元教授认为大学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工作机制 (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创新机制。[3]制度一经实践,便以一种文化理念在起作用, 形成制度文化。王冀生教授认为,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运行主导系统,是大学精神依附的体制平台,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的组织文化形态。[4]王永友等人强调“大学制度文化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一所大学从自身大学精神与校园价值观出发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系统,主要由决策与执行文化、组织与人事文化以及管理制度文化等三个要素构成,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由此可见,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但其非正式的制度、内在的制度或文化进化的规则与文化有关,而且其正式的制度、外在的制度或设计的制度亦与文化有关。大学文化影响制约着大学制度演进的全过程,大学制度也总是不断反映着大学文化的演进,同时亦不断建构设计着大学文化的发展。

(二)大学制度文化强调大学制度的规则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制度是张扬的强制性的,文化是内敛的自觉性的。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整合系统中的子系统,体现了制度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与一致性。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组织环境内,大学制度的规则层面具体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或电子文字等形式呈现出的可供执行的规章制度体系。从广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地方教育法规;三是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从狭义来理解,大学制度的规则层面主要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大学发展战略、管理政策、领导体制、组织体系以及关于行政、人事、教学、科研等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制度文化的规则层面强调大学制度对大学及大学人行为习惯的规范和保障。如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一系列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的相继颁布,对大学及大学人在高等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范,成为大学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南、大学人权力实现的保障。大学制度的文化层面则具体表现为制定大学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念追求、道德标准、利益调整等一系列观念体系,反映着“大学人”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如《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文强调,“大学制度是对大学人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的一种规范。而大学制度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抽象出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以及变革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理性原则和认可程度等观念体系”。[6]大学制度的文化层面表达了对大学及大学人行为方式的普遍性要求,反映着大学的基本理念或大学精神。大学制度的规则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大学制度文化的有机整体,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制度的变革史,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始终是支撑着大学制度维系、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根本特征。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文化在大学中的体现,服从于大学目标与理念的规定性。它既有区别于一般制度文化的基本特性,又有区别于大学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显著特征。

(一)人文性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学术组织。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因此,“大学是讲究庄重、尊严、神圣、自律并且教人以庄重、尊严、神圣、自律的地方,学者期待在这里潜心治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学生期待在这里找到良师益友孜孜求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7]大学文化不仅是大学发展历史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大学前进的动力。大学文化的内涵包括追求真理和自由、崇尚人文和科学、倡导民主和文明及富于创新和批判等。但回顾大学的历史轨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人文精神三大文化传统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内涵。“正是这三大精神的存在,才赋予大学作为一个社会部门所独具的厚重的历史感及其深厚的组织文化底蕴。今天,没有哪一所大学包括那些新创院校不受其润泽和浸染,不以拥有这些传统而自豪。尽管它们也在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渐进变革,但这些传统的精神理念和价值问题被精心地呵护着并留存下来”。[8]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就意识到:“全球化注定大学内的知识传统和社会资本的储聚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所起的作用将超越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对一所大学而言,“如果内部没有悠久的讲学传统或教授间良性的跨系科的对话、切磋、研习之风,学者之间没有辩难,那么步人这种大学,人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即使有雄厚的资金,这所大学也将很难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大学制度文化根植于大学这一文化沃土,浸润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自己渗透着大爱精神的独特的文化品格”。[9]

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以维护和弘扬大学“注重人格培育和品性陶冶、追求人类文明和科学真理”的优秀精神和传统为根本取向,从属和服务于大学的核心理念与任务,尊重与维护人才成长和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正是这种对人的本性和人生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使得大学制度文化从育人这一教育本质出发,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把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自己建设的出发点,“保证大学人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不受外力过分干扰,保护大学人对各种命题、理论、信念进行探讨与检验的权力,致力于营造开放、自由、协调、宽松的制度文化环境。”这些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既合乎大学维护知识权威的目的性要求,又合乎作为特定学术机构的内部运作逻辑和规律,成为大学制度文化区别于其他制度文化的最显著特征。

(二)规制性

大学制度文化支配着大学及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决定着大学及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态度,它的规制性源于大学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大学制度最基本的作用表现为对大学人思想行为的硬约束。无论是成文的具体规章制度还是不成文的价值观念体系,大学制度都为大学及大学人提供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对大学组织活动显示出一种影响力,甚至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潮中,大学制度对大学人及其行为的控制不仅仅是从价值观念上提出一种理性的韧性约束,而是通过强化大学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使大学校园倡导的主流文化精神通过文字,确立为一种内在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在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整章建制,即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大学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大学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习惯”。

从大学制度的形成机制来看,制度是大学理念与治学方略的具体体现。“一项大学制度不管是由谁提出,期间经历了多么复杂的程序或者过程,最终都必须经过大学管理者的批准,并以一定规范化的格式予以发布,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制度。这个批准的过程,就是体现大学管理者权力意志的过程,是一种权力加注的过程”。从大学制度的运行机制来看,大学通过两种基本的规制方式来保证大学制度的贯彻落实。一种是引导和激励。大学通过对自身资源的分配,给予符合其相关制度要求的大学人以物质的与精神的奖励,从而引导和鼓励大学人形成遵守制度的习惯和自觉。如我国大学普遍试行的创先评优制度。另一种是惩戒与处罚。大学通过对可能影响其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实现的行为予以强制性禁止,并对违反相关制度的大学人根据其影响与后果给予相应的惩戒与处罚,直至开除学籍或公职。[9]这种惩戒与处罚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原则,对其他大学人起到警示与教育作用,维护着大学制度的规范性、严肃性。

(三)多样性

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制度文化必然具有多样性。“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10]大学文化彰显了一所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由于大学所处的地域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各大学的历史、学科特色以及知名学者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了自己的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无形的资产,也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11]大学文化既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是未来大学发展的精神基础,它总是在发展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大学文化的这些多样性特征,决定了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制度文化必然具有多样性。

大学制度文化集中体现着大学制度的多样性。一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大学制度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既有由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具体规章制度组成的规制性制度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文件;又有由职业道德规范、大学生行为规范、校园文明公约等组成的公约性制度体系。就大学内部而言,既包括大学的校训、校纪、校规,还包括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规定,甚至是学生宿舍内部的各种约定以及各种大学生社团、协会内部的规则等。二是具体内容的多样性。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这种在办学层次和办学目标上的不同定位,必然会以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作为保证,并在大学制度文化中得以体现。就同一所大学内部而言,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大学制度文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从教师教书育人的特点维度来看,大学制度文化应注重对教师的政治立场、治学态度、学术品质等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从大学生求学探知的特点维度来看,大学制度文化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价值引导和规范;从大学管理者驾驭学校发展的特点维度来看,大学制度文化应注重对管理者自身修养、职业操守、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从大学服务人员服务师生的维度来看,大学制度文化应注重对服务人员的素质品行、服务意识、爱岗情结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9]

(四)稳定性

大学制度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制度本身的稳定性。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制度的“控制性”和“稳定性”维持着组织的生存和延续,组织制度的“利益性”和“主体性”则维护着某一组织在与其他组织交往中的自身价值体系。大学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自然也遵循着组织的这些基本原则。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哪里制度稳定,哪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哪里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哪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大学制度本身就是大学一切工作的“灵魂”。二是大学制度文化是在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无论刚性的制度,还是柔性的道德礼仪规范,都有个较长的产生、发展过程。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代大学人对大学制度本身的总体认识、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体现着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同时,它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及大学人自身的行为, 显示着大学自身价值观和行为观。大学制度文化是由大学制度予以“物化”和外在化的, 它反映大学制度的行为规范和理念, 并通过大学制度的构建和安排予以体现。[12]大学制度文化随着大学制度的制定、贯彻、执行即开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园文化现象,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以规约的形式集中体现着特色鲜明的大学物质精神成果,并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1]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

[2] 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 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4] 王冀生.论大学之道[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5] 王永友,刘美娜.大学制度文化的形成机理与作用分析[J].教育探索,2009,(1).

[6] 赵观石.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问题与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2007,(3).

[7] 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8] 董漫雪.基于组织文化特征的我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9] 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7.

[10]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学习时报,2007,(8):31.

[11]房喻.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12]张铭钟,张振中.和谐理念视阈下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理论导刊,2008,(4).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College System Culture

Xiao Fuyun
(Organization Department,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The college system culture is a term that refers to the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adaptive to the college spirit and the overall cultural elements formed in practice.The college system itself i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stresses the intrinsic coherence in the rules and culture.The college system culture shows marked features as humanity,regulation,diversity and stability.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system culture;basic connotation;features

G640

A

1671-1351(2011)03-0056-04

2011-03-08

肖福赟(1979-),男,甘肃崇信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艾小刚〕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制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拿出精神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