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现实性分析

2011-08-15贾建梅贾万森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卡夫公有制峡谷

贾建梅 贾万森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现实性分析

贾建梅 贾万森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马克思在分析俄国问题时,预见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 9 1 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社会跳跃发展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形态更替是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的统一。社会主义中国也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也有着其本身的合理性、现实性。

社会主义;苏联;中国;卡夫丁峡谷

苏联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轰然倒塌,这引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思的怀疑。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怎么理解马克思说的“卡夫丁峡谷”也成了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60多年了,中国还能走多远,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阔步前进,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成就,甚至有学者开始提出“中国模式”。中国是不是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又引起学界热议。

一、对苏联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考

1.马克思笔下社会形态的“卡夫丁峡谷”

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罗马军队。后来,人们用“卡夫丁峡谷”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从而卡夫丁峡谷也成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也可以引申为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具体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说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阶段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说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是在谈到俄国社会时,提出的“卡夫丁峡谷”,他预见俄国可以跨越“峡谷”,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常用来比喻耻辱、灾难。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的时候,曾经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家的发家史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从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人类的灾难,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仍存在着人剥削人甚至“羊吃人”的罪恶行径。笔者认为,马克思讲的“卡夫丁峡谷”更多的是指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2.苏联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经济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的出现既有内因决定的趋势,也有外因推动的作用。从国内看,当时俄国已经存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有了一定数量的工人阶级,基本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阶级基础。同时多种矛盾并存,内忧外患,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阶级和社会基础。从国际上看,当时的时代已不同于马恩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而俄国又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列宁敏锐的洞察到这一规律,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在革命的推动下,在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俄国完成了“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1936 年,苏共总书记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效仿的模版,也带动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尝试跳跃“卡夫丁峡谷”。尤其二战中,苏联更是显示了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战胜了法西斯德国。苏联在二战之后,曾经国力日盛,经济总量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社会形态跳跃发展的学理依据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直至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没有生产力的坚实基础,那么悬在社会上面的生产关系也会很快坍塌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像人的两个半身,生产力一直支撑着生产关系。上半身超前就会带动下半身,下半身超前也会推动上半身。生产关系超前了,生产力总是滞后,那么生产关系也必然退回到原点。这个时候,只有不断的调整生产关系,发挥先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才能把生产力这个基础把握住。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作用的结果。当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不如让位于新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既可能表现为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可能表现为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比如苏联,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而后来,由于苏联长期实行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苏联逐渐走向解体。

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是美国东海岸港口的开放,极大程度的是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长期束缚,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纵观我国两千年封建史,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后来,封建的生产关系一直牢牢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看到苏联解体前的社会主义更是以人民生活极大困苦为代价的,包括现在的朝鲜。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或者跳跃发展,它的目的必须是为生产力的发展铺平道路,否则这种生产关系就会解体,或者以停滞发展、经济崩溃为代价亦步亦趋。

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

按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中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甚础和上层建筑所 构成的统一体,这是所有社会形态的共性。但是构成具体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又是不同的,是有着各自时代特征和本质特点的,这是社会形态的个性。社会形态的个性也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性,有的社会在发展中可以不经过某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形成跳跃式发展,但也一定是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三、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实性

1.经济基础的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借鉴一切先进的生产力,不能盲目的排外,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更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创造生产力的道路,我们也没有必要再重走一遍。

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这也决定了生产关系不可能采取单一形式的社会现状。我国30多年的经济建设实践证明,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引入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手段是可行的,是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使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从而为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坚持社会主义,从没有动摇过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即便是改革开放,我们首先要坚持的也还是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对内改革,主要是改变那些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设想的全国范围的,程度很高的公有制,在我国还没有那个条件。我们跳跃了“卡夫丁峡谷”,但不能跳的太远,不能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长期脱节,就只能损害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不是全盘引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两极分化是它的生产关系所不能解决的,而社会主义可以解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生产关系也受到了挑战,怎么调整生产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既能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是调整生产关系的着眼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启示

我国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特色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在传统的理论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这个观点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重新认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当今时代,特别是生产力不够发达,不能实现按需分配的阶段,完全的计划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计划经济有两个缺陷:一是信息不灵;二是劳动者没有积极性。计划经济不可能精确计算出人们对物质的需要的变化量。虽然计划经济是最完美的经济体制,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着经济关系的确立。市场经济是自行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它可以使社会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它的运行机制是优胜劣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充分利用资源,挖掘它的价值,也就只能采取市场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但要防止两极分化,不允许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依据。公有制是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我们采用的市场经济并没有触动公有制的根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并没有实行自由放任的完全的市场经济。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全国统一化的公有制,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公有制具有全局的控制力,就可以稳住社会主义的根基。在全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环境下,现阶段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拘泥马克思定义的模式,这样既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我国能够并且成功的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因为我们在首先跨越生产关系“峡谷”之后,并没有急于跑步前进,而是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峡谷跨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相适应,相促进,才能使跨越资本主义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站稳脚跟。

[1]李小银,汪荣有.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审视[J].重庆科技学院报,2010,(9).

[2]袁江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史飞跃[J]. 社科纵横,2009,(3).

[3]吴曼凯.中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依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2).

[4]张学广,王 磊.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9).

[5]王聚芹,苑英科.“跨越”发展:当代中国的内在要求[J].兰州学刊,2010,(7).

[6]杨东柱,王哲.“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1).

[7]吕国辉,朱 浩.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

A8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1)04-0010-02

2011-08-24

贾建梅(1957-),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理论研究;

贾万森(1983-),男,河北泊头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吕 进)

猜你喜欢

卡夫公有制峡谷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木炭鱼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卡夫:在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上与绿色和平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