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陶刻略谈

2011-08-15范建鹏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8期
关键词:紫砂陶坯体陶刻

范建鹏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紫砂陶刻略谈

范建鹏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体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

紫砂器;陶刻;工艺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

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体将干未干时镌刻。明清以后,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捻管转刀法最适宜在紫砂上表现书画,能保持紫砂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能体现紫砂醇厚、朴素,隽永的意味。因此,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是最具紫砂陶刻特点的而区别于其他材质雕刻工具与技法。

紫砂陶刻是随着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代艺人摸索、探究而形成的,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艺术。一个陶刻家先要具备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坭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可以说有些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其虽有相当书画造诣,而在紫砂上的创作,往往不如意,只能却步,原因就是缺乏了解紫砂陶刻的艺术内涵即刻味。作为一件陶刻作品,要表现出浓烈的陶刻气味。比如演戏,在舞台上通过灯光,道具神韵,唱腔和身段等,共同交融才能产生足够的戏味。所谓刻味,是在坯体上通过书画、布局、用刀等手法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的陶刻效果,刻味不够就象演员脸上无表情,无神采,唱腔无韵味,甚至不着调。刻味应简约而不简单,精微而不琐碎,粗放而不粗俗。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人们往往强调刀功。用刀应表现为沉重、痛快、爽利,呈现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一刀下去要有内涵、深浅、除疾、节奏恰到其位,要意到刀到。有人称之曰:“以刀代笔”,这不是简单的“以刀代笔”,刀替代不了笔,但可以表达笔意。强调刀功,其实就是紫砂陶刻语言和刻味的体现。欣赏一件陶刻作品太过着重刀法,也是只求表面性的鉴赏。应当通过刀的表现,体味好作品浑厚有深度的韵味,由刀看书画,思哲理,悟人性,能真正欣赏体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产生一种共鸣,令你感到一种美的感性满足。这种刀的表现而间接形成的美感共鸣,是深层次的鉴赏,这时你就能透过热闹看门道了。其实书画家在紫砂坯上创作书画,而后由专业陶刻艺人操刀完成的作品并不可取。器、画、刻三分各占其一。书画必须由陶刻艺人亲自刻,哪怕他刻得不怎么样,也有一定的价值,别人也模仿不了。

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紫砂陶刻神韵的关键。

[1]《中国美术辞典》沈柔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2]《工艺美术辞典》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宜兴紫砂陶艺》姚迁等编著台湾南天书局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猜你喜欢

紫砂陶坯体陶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