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善于发现新闻的摄影记者

2011-08-15杨国胜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1期
关键词:摄影者感知力摄影记者

□ 杨国胜 李 丹

(大连日报社,辽宁 大连116000)

新闻摄影的眼光,就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闻事件的特有的眼力。新闻摄影发现,就是摄影者在摄影观察中,敏锐地察觉具有形象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事件。这种感悟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一名摄影记者的作品质量,炼就一双锐利的新闻摄影眼,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行为过程,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意识的培养

摄影记者首先要清楚新闻照片价值的构成因素,要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纳入新闻事业,树立新闻工作的使命感——这是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新闻理想;人在对崇高事业自愿追求探索的时候会油然产生人生乐趣和神圣感,激发大脑进入高昂的兴奋与激情状态,此时触景便会生情,产生灵感,从而敏锐地感应新事物、发现新思路,并努力通过相应的媒介(摄影)传播出来。摄影记者还要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决策、新部署,增强政治敏感性;研究自己所服务的媒体性质,了解媒体现阶段报道的侧重点。让自己的作品生动、及时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

形象感知力的培养

摄影的过程就是把新闻现场转化为画面形象的过程,形象感知力就是指当摄影者遇到有形象价值的场景时大脑及时作出快速反应、感知、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摄影记者经常会遇到很多人在一起同时采访同一题材的经历,但大家最终拍出来的作品却总是不同,大家经常谈论的“摄影高人”往往就是形象感知力强的记者。摄影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够做到及时发现、捕捉典型瞬间,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培养这种能力应从认识形象的直观性和暗示性入手,在实践中增强感知力的经验积累。视觉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形象与画面形象在视觉范围、空间效果、光、色、气氛、情趣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读者的感悟结果。摄影记者必须研究这些差异、并通过不断实践认识、驾驭这些差异。一旦它们被摄影者掌握,再次遇到类似场景时,就会被及时感知。

发现能力的培养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李希光教授对新闻的表述给人印象颇深:“新闻就是讲故事”。在新闻摄影起源初期,就有“摄影故事”的出现。在我国早些年的“摄影故事”多是以摆拍为主的“主题先行”、“大而全”的样板式作品。改革开放来,新闻摄影报道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写实纪实”、“关注民生”。今年8月,中宣部更是提出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今天的媒体已经把“关注民生”当成提升自身传播力和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来抓。而新闻摄影又是“关注民生”报道大背景下的重要种类。时代要求,摄影记者要走入基层,在生活中寻找生动的故事。一是以平民视角关照现实生活,就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还要多运用群众的生动语言、细节上吸引人的元素,用平视的眼光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二是用新闻报道的方式服务好“两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下去,让市民在了解知情后积极支持和参与;同时把百姓的心声反映上来,让政府在决策时有所依据。三是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既不忽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样的“小民生”,更要关注事关百姓民情冷暖、生存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大民生”,从而使媒体和记者获得更大施展空间。

这种新闻追求的实现,靠的就是摄影记者不仅要拥有一双锐利的新闻摄影眼,发现生活中的典型瞬间,还要身子沉下去,接民众的“地气”,拍出好作品,聚媒体的“人气”。

猜你喜欢

摄影者感知力摄影记者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