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视角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1-08-15周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资本心理健康心理

周评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237)

[职工问题研究]

心理资本视角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周评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237)

竞争压力考验员工的心理承受力,拥有心理健康的员工无疑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心理资本的出现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员工心理资本,对象是全体员工,教育方式是教育咨询一体化,要以机制和积极的企业文化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心理资本;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学者开始意识到拥有积极健康心态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只有具备积极心态的员工,才能够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积极工作,主动协调自我与企业的关系,进而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过高的压力对个体会产生消极影响,包括降低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内在满意感,并出现越轨行为、离职倾向、情感衰竭、工作绩效降低等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北美地区因压力所付出的代价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因为压力所造成企业的损失就超过300亿美元,在英国由于压力所耗损的产值占了国民生产毛额 (GNP)的3.5%强。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员工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年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而企业每天因此遭受2000万元的损失。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发现员工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增加产能和减少保险给付,在压力管理费用上,平均投资一元五年内可达廿倍以上的资金回收效益。员工的工作压力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不同职业的员工在心理压力承受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2]。因此,企业管理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培训措施,帮助员工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企业必要的投资,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正如 Fred Luthans指出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不是财力,不是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会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效率、更有价值,并实现人的潜能[3]。积极心理学运动中产生的心理资本这一概念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1.心理资本的概念

Lu thans(2004,2007)提出了心理资本概念,并将心理资本定义为是可以带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他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构念,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使得个体获得竞争优势。2007年Luthans等更是详细阐述了心理资本的内涵,解释了作为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四个维度背后的高阶核心潜在因子的含义,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从内容上主要有:(1)拥有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自信;(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4)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并很快恢复、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心理资本能够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从而导致较高的工作业绩这是不容置疑的。研究认为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满意感及组织承诺等结果变量具有积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可以开发、提升和管理的。2005年,Luthans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模型就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信心和增强自我恢复力提出了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促进措施,为企业的心理资本干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基于心理资本的员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资本理念给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式。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以及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宽恕、感恩、自尊、信任、成就动机等是个体积极面对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具备的必要心理素质。心理资本对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给组织带来高绩效,这为企业投资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心理资本可测量、可开发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的评估依据。

基于心理资本的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挖掘和增进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和鼓励员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传授达到这样目的的方法和途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以达到保护和增进积极心理健康的目的。基于心理资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讲解心理健康的一般理论,也不仅仅是教授消除不良情绪或行为的途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有效地测量开发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等积极的心理特质,通过个体内部系统塑造这些品质。它们是抵御各种精神疾病的力量,是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最好工具,是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帮助员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心理资本的视角看当前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无论是在对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教育对象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还是在实现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上都有值得探讨和改善的地方。

二、心理资本视角下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

1.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提升心理资本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 (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按心理健康的标准培养一个自己和他人都没有问题的人或者是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达到此项标准的人。实际情况是,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生活幸福的人,而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心理资本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以培养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人,以挖掘人积极品质和潜力为己任。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或者说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和谐,能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心理健康还意味着有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遇到挫折还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样定位的假设前提是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而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他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员工积极的心理潜能。基本任务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勇于面对压力和挑战,以健康乐观的状态投入工作。与此同时,对落后职工要帮助他们转变态度和行为,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员工要给予心理援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将对员工的心理干预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强调对员工帮助的外在支援,转为注重调动其自我内在发展的力量,以提升员工积极的心理资本为根本目标。

2.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企业全体员工

积极健康的心态能预防和化解不良情绪,能使员工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因此,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对所有员工。目前,按照心理健康程度不同,企业员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心理正常状态:表现为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道德水准和人格特质相一致,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2)心理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个体心理处于一种焦虑、恐惧、压抑、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有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他人的疏导,可恢复正常状态。(3)心理病态,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为精神病患者[4]。企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锁定在第二、三类型的员工。比如从国外引进的较为成熟的员工援助项目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首先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员工提出建议和对员工及其家庭相关成员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其出发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对象是心理有不同程度问题的员工。因此,干预的途径主要是:一是不定期地开展普及和宣传讲座,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一些消除负面情绪影响、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二是针对个别员工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动采取一对一谈话方式加强疏导和干预;三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员工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求助的,相关部门不能解决的还可能借助外援力量提供一些帮助。传统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剥夺了一部分享有接受心理教育群体的权利,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被医学化,导致企业管理层拒绝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原因是“这种服务很敏感,员工可能不会接受”[5]。员工自己也不敢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个人的正常需求,对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存在很大的顾虑,认为这属于隐私问题,不希望公司知道;不想让任何一个同事知道自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对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的比较多[6],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敢光明正大地接受。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自身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员工,以让每个员工幸福为主旨。

3.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改变传统的重在解压方法、技巧的训练及员工对心理问题被动应付这种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是要让员工幸福,重在储备员工积极的心理资本去预防和主动应对心理问题。因此,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这些心理特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操作这个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测量员工积极心理特性和能力的现状,根据需求状况设计心理资本教育的内容,自信心不够的重在提升自我效能感、挫折感强的要教他们面对困难学会乐观、坚持。通过教育要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改变认知获得主观幸福感、懂得宽恕和感恩。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员工有不同关注点和压力源,比如20~30岁的年轻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就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应对能力不足等造成心理压力比较大,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和对自我的信心;对来自职业发展和成就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合理地设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对发展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以及坚持不懈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提升员工积极情绪来疏导负面情绪。研究确认5~7个积极情绪才能消解一种坏情绪,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理念到方法,多方面帮助员工储蓄积极情绪,积极地应对困难和问题,有效地化解消极情绪,提升心理资本,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幸福感,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心态决定命运,不仅是员工的也是企业的。积极的人格、信心、感恩、自尊、热情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企业作为竞争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去实施。

4.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咨询一体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和内容都已确定,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教育的方式是否妥当。方式从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针对群体的,主要是组织各种培训,采取的是一对多,解决的是一般性的问题;一种是针对个人的,通过对员工个人的心理健康诊断咨询,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解决的是具体性的问题。从内容上,可以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是具体的行为训练。在具体实施的时间和方法上,可以是定期举行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也可以是不定期地组织文体活动、非正式的茶话会等等。实现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教育的内容与被教育者直接相关,被教育者希望所接触到的理论马上就能解决问题;心理方面问题牵涉到个人隐私不想要他人知道;有些心理问题出现后可能反复性强。因此,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要有一般性的理论灌输,但是,大量的内容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借助现代测量工具和深入细致的访谈诊断员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对一的辅导,结束后还要有延伸的跟踪反馈服务。采用教学咨询一体化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的机构有计划地实施。

5.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工会组织的职能

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落实需要有机制上的保障,没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员以及专项的投资这项工作是难以想象的。2007年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中对“管理人员在心理健康服务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的调查中,26.58%的公司会提供培训,25.47%的公司尚没有采取过行动,22.62%的公司在企业内部刊物等加大宣传,17.07%的公司会提供主题活动,8.26%的公司会购买员工心理援助/咨询项目。企业在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企业战略性投资,事关企业的竞争力。缓解员工工作压力、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建立成熟的员工心理预警和平衡机制,是一件需要员工、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事。企业要将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首先要解决的是机构和人员。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是工会,工会被称为“职工之家”,工会的职能明确规定有建设、维护、协调与教育四大职能。随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新形势、新任务,这些新形势、新任务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工会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会的四个职能的内涵和重点也都将面临新的变化。企业并购转型、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要求标准高、工资水平不高、工作有一定安全隐患都是员工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员工压力的重要压力源,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缓解员工压力源,需要工会切实落实其维护职能,保障员工基本权益。同时,工会要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员工乐观应对压力的内功和技巧。工会的岗位职责中要作出明确的要求,并在人员配置上加大投入。心理健康教育面广人多,工作量非常大,对相应的工作人员有任职资格的要求,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企业要创造条件鼓励现有人员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认证或组织参加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讲座等,还可以引进具备这方面条件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工会队伍中来。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成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中,企业上下都达成共识,员工心理健康的教育才能得以根本保障。

[1]沈峥嵘,陈龙.国有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6).

[2]曾垂凯,时勘.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J].人类工效学,2008,(12).

[3]Fred Luthans,Positive Psychology Approaehto OB.New York Press,2002.

[4]高伟.心理调适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6]中智德慧EAP.2007年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R].新华网.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Employee in Enterpri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Zhou Ping
(Shanghai Cadres’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Shanghai 200237,China)

The competitive press tests the psychological endure capacity.Employees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re important competitiveness of corporations undoubtedly.Psychological capital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to employe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The objectiv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to foster and impro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employe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consultation.We should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active mechanism and corporate culture.

psychological capital;psychological health of employee;educational mode

C970

A

1673-2375(2011)02-0040-04

[责任编辑:文 沂]

2010-12-11

周评 (196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管理沟通。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科研基金项目“国有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研究”(2010XN06)。

猜你喜欢

资本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