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本伦理思想

2011-08-15马仙玉张燕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生产力群众

马仙玉 张燕红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本伦理思想

马仙玉 张燕红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取得的重要伦理学成果。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伦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合理分配思想,共同富裕的伦理憧憬,在“三个面向”中培养“四有新人”的道德建设目标等一系列思想,其中“以民为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具体举措上,邓小平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对平均主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干部搞特殊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邓小平;民本伦理思想;主要内涵;核心;思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新事业就有新伦理、新规范、新境界和新道德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取得的重要伦理学成果,其内容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

通观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和讲话,虽然没有哪一篇是专门阐述伦理道德理论的,但在许多重要篇章中,他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政治的角度和大局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重要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问题,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三个面向”中培养“四有新人”等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深刻而全面,构成了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从体系上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人民主体价值观”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思想,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可概括地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民本伦理”。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伦理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如果长期贫穷而且贫穷日益普遍化,那么,它不仅没有优越性,而且一切死灰复燃的东西,如旧的习俗、旧的道德就会把社会主义毁灭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完整地论述了贫穷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世界上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虽然诞生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但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贫穷,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加大发展生产力的步伐,尽快摆脱贫穷。

2、“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

邓小平认为,判断行为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澄清了许多理论和思想是非,为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建设新型的道德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邓小平的伦理思想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了最高的价值目标。它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尺度,反对任何形式的道德空谈和抽象争论,注重实际,强调效果,将伦理道德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国家要讲物质利益,追求国强;人民群众要讲物质利益,追求民富;二是要求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既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同时又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主张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的有机统一;三是提出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方面的原则,即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不仅要讲服从,还要讲兼顾,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4、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合理分配思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邓小平针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而提出的科学的分配原则。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②这一思想本质上就是效率原则。同时,邓小平也指出,仅仅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不足以充分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能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样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真正统一。

5、共同富裕的伦理憧憬

邓小平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平均主义,提倡勤劳致富,甚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倡导先富帮后富,在全社会发扬光大大公无私的精神,并且一切先进分子必须实践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在人类历史上,“富”与“仁”常是对立的。邓小平使“富”与“仁”在公有制基础上,在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下,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是“义”与“利”相统一,“富”与“仁”相结合的新伦理。

6、“三个面向”中培养“四有新人”的道德建设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人,人的因素很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及其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主张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大环境下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以民为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多次并重点地强调:“邓小平同志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惦记着人民的安危冷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③。从道德哲学的高度来讲,邓小平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正如波兰电台在邓小平专栏节目中曾经介绍的那样:“邓小平的哲学是为人民谋幸福。”以人民群众为本位,这是邓小平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始终坚信:只有全心全意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才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道义力量之所在。邓小平伦理思想的民本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同时解放劳动人民,这是邓小平以人民为本位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认识到:“一切为保护人民利益打算,……才会得到人民拥护,也才能取得胜利。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④邓小平认为,过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渡过重重难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党所以能够领导群众,就是因为她是服务者。“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有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他的思想里的具体化就是以民为本。

2、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标准的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邓小平思考、决策的核心。在邓小平的价值思想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也反映了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邓小平时刻关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他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这个标准蕴含着邓小平价值判断的人民性。“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的落脚点是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始终把价值主体的定位自觉而鲜明地设定在“人民主体”身上。邓小平以人民主体论为基石确立定位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态度为根本依据,来衡量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实际成效,来判定改革开放中的各项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3、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表现

在建国后的二、三十年里,极“左”的指导思想仅从生产关系的视域来界定和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搞出的是一个令人民不满乃至丧失信心的“贫穷的社会主义”。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邓小平反思道:人民的生活还如此贫困,怎么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搞社会主义多年,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必须将发展生产力并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⑦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在现阶段的中国,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所以,他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设计了多种途径,以保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二是人民的普遍富裕,而前者最终要体现在后者上。

4、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命运的决定力量

人才、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国家综合国力及经济发展后劲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如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呢?邓小平首先肯定了物质利益、物质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他反对那种不顾人民根本利益、不顾人民实际需要的空洞说教,认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忽略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而高谈精神、情操的做法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和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始终关心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他看来,全面发展的人还必须是精神充实、富有信仰的人。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邓小平痛心疾首地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⑧他提醒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还应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邓小平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就是我国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也是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邓小平关于实现民本伦理的几个思路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在如何实现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上,邓小平着重提出了以下几个大思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面对国家经济落后与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他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性基础与命运在于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他急于探索快速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途径。他设计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体现了他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做出的努力。在他看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才能过上富裕生活,才能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系列有关“两手抓”的论述,强调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加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步伐。

2、反对平均主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合理分配思想

邓小平早在1954年就提出要反对平均主义。1975年,邓小平对人们已习以为常的平均主义提出质疑: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一样,表面上看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在邓小平看来,平均主义是表象的公平,实质的不公平,后果是鼓励懒汉,导致普遍贫穷,为此,他认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每个个体的正当利益得到满足是劳动积极性的源泉,因而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个体的物质利益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和在普遍的伦理价值导向的层次上持肯定的态度。他顺应民心,毅然给“富”脱帽加冕,认为人民“致富不是罪过”。同时,邓小平还找到了彻底根绝平均主义和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3、坚持走群众路线,反对干部搞特殊化

干部搞特殊化不仅削弱了党的威信,而且又造成了对坚持以民为本、发挥人民群众利益的直接侵害。邓小平注意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干部特殊化倾向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此,他批评说:“特殊化不只是部分高级干部,各级都有,各个部门都有。总之,我们的一些干部成了老爷就是了。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⑨邓小平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群众,就是因为它是服务者,而现在党的威信减弱,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⑩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能否做到以民为本,真正为民谋福利,不仅要看态度,更要看实际能力。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重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⑪为此,他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指出党执政的任务在于领导人民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及早将中国引入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稳步发展之路,实现了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性飞跃。为了使党的执政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他提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主张要废除领导干部的终身制并带头身体力行,强调培养和造就一支年轻有为、懂经济和科技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去充实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针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他特别强调要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官僚主义、贪污腐败问题,他坚持要花大气力去与这种丑恶现象进行斗争,要进行廉政建设,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监督(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而上述种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举措,都在于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维护人民的权利。

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理念,就是对邓小平“以民为本”价值理念的有益探索,就是对邓小平民本伦理的深化、发展和具体落实。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我们深信,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始终如一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基本价值信念和执政理念,就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就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注释:

①③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63、364、373页。

②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4年第17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41页。

⑤⑨⑩⑪《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260、268、271页。

A849.1

A

1671-2994(2011)04-0028-04

2011-05-16

马仙玉(1962- ),女,福建福州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张燕红(1982- ),女,福建晋江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行政理论。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生产力群众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