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业资讯

2011-08-15

种业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业部农业

2011年: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温家宝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阐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二、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三、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新华网)

农业部:“十二五”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重推六件事

国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连贵在“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全国经济界年会上谈到:“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重点要推动六件事情:

第一,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第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第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五,完善产业链,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第六,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健康发展。

(农业部网站)

中共农村工作会议:2020年新建0.53亿公顷高标准农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会议指出,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5464亿公斤(10928亿斤),增产156亿公斤(312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际增长10%左右。会议提出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二、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四、加强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五、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指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复杂。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人民日报)

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七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

2010年,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中心工作,切实服务产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大局,一手抓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一手抓科学抗灾减灾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为我国粮食连续实现第七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经济网)

农业部等四部委共推发展现代种业新举措

为贯彻实施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精神,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构建商业化育种新体系。重点是推动科研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的分离,推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结合。要求各地要大胆探索,积极试点。二是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引导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兼并重组,改变种子企业“多、小、散、弱”的状况,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三是加强供种能力建设。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及新增500亿公斤(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启动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供种基地和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完善储备调控制度,提高供种保障水平。四是强化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国际合作行为,强化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确保我国种业安全。

(人民日报)

全国种植工作会议提出:全力以赴争取粮食继续增产

近日,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会上提出,明年种植业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是,力争夏粮增产、早稻恢复、秋粮稳定,力争减产的省份恢复增产、增产的省份稳定不减,确保粮食产量在5000亿公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继续增产。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拓展和深化八项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紧缺农产品生产。二、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三、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五、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六、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七、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人民日报)

农业部: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商品种子供应率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我国种子企业竞争力也明显提升。目前,我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张桃林说,我国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新华社)

智能农业信息技术进田间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许世卫所长首次提出的“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是指以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经营过程中各类事件为服务对象,以基础海量数据、动态即时数据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为核心技术,以分布式、互动式、主动化、自动化、即时性、可预见性等为特征的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从2006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在河北省怀来县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可寻址广播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定向广播,农民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广播内容。

目前,广播节点安装已发展到怀来县17个乡镇中的11个,共61个村,总安装节点达到2000多个,建成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

(人民日报)

花育19号创国审大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最高纪录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选育的花育19号花生品种油酸含量达52.99%,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97,创国家审定大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最高纪录。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历经十多年时间选育出了高产、高油酸花生品种花育19号,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油酸花生品种资源。据品种育成人禹山林介绍,花育19号属于早熟直立大花生,结实率高,抗倒伏,抗病性强,不易落果。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试,油酸含量达52.99%,蛋白质含量28.6%,油酸/亚油酸比值1.97,在当前通过国家审定的出口大花生品种中是最高的。同时,花育19号还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曾在2004年测产验收中每667平方米产量达到692.5公斤,创造了出口大花生品种的高产纪录。

(科技日报)

山东乐陵彩色马铃薯和水果马铃薯填补国际空白

由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马铃薯专用型品种与脱毒种薯产业化”项目,日前顺利通过了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2006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先后投资2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最先进、最规范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瞄准世界行业难点和空白点——鲜食马铃薯和彩色马铃薯这两大高端进行攻关,从860份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5份带有特定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和回交实验,最终培育成功鲜食马铃薯品种两个,紫玫瑰、红玫瑰和黑玫瑰等彩色马铃薯品种六个。目前,鲜食品种已经大田试验成功,正在等待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和专家认定、命名;而彩色马铃薯系列的六个品种也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并将先后于2011、2012年上市。

(人民网)

我国培育出超高产小麦产量三倍于世界平均水平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济麦22”小麦新品种日前通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量可达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据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刘建军介绍,目前世界小麦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在200公斤左右,我国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为330公斤。新通过验收的“济麦22”在我国气候条件和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大面积每667平方米突破60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超过了欧洲等世界小麦生产先进国家。

据了解,“济麦22”针对普通小麦易倒伏、适应性差和早衰等问题,创立了前期强化繁茂性、中期强化茎秆质量、后期强化叶片功能、室内全面考察籽粒的全生育期选择方法,建成了多抗广适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超高产、产量稳定、抗病抗虫能力强、适应性好、节水耐热的小麦新品种。

目前,“济麦22”已经在国内进行推广种植,2010年秋季播种面积为237.8万公顷,约占我国小麦面积的10%,是我国2009-2010年度播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新华网)

山西运城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通过农业部审定

由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日前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审定。

据了解,该研究由山西省运城市农委副主任冯树英等完成。农业部在山西运城召开的FA小麦不育系田间现场审查会上,国家级小麦育种专家尤明山、赵茂林、姚凤霞、郑天存和美国生物学博士杨雅生等考察后认为,F型小麦不育系其杂交种的恢复率达到95%以上,杂种优势十分明显。

近日,农业部发文,决定以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为项目单位,立项建设山西省杂交小麦研发基地。

目前,该中心正选配具有较强优势的小麦杂交种,争取尽快实现杂交小麦的大面种推广。

(科技日报)

天津市农学院通过转基因手段培育耐盐耐旱作物

由天津市农学院专家主持的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方耐盐耐旱柴油植物生物工程育种”进展顺利,研究主要目标是提取炼化出植物柴油,这种柴油不仅具有成本低、污染小、安全性高、可再生等特点,燃烧性能明显好于0号炼化柴油,而且使用植物柴油不需改换发动机,与普通柴油使用无异,该项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市植物柴油育种项目通过转基因手段,首次将HS转录因子基因导入油葵、大豆、文冠果等“柴油植物”中,培育出一批试管苗和盆栽苗,获得耐盐耐旱性显着增强的油葵和大豆突变体类型各两个,为“柴油植物”在盐碱地的种植奠定了基础。

(渤海早报)

我国大豆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项目,在大豆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一次为大豆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重测序数据,对未来的大豆群体遗传学研究、分子标记育种、新基因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这是首次全由中国科学家在大豆的故乡——中国完成的一项大型大豆基因组课题,突破了先进国家在大豆高端研究的垄断。

大豆是中国和亚洲地区的重要传统作物,蕴含丰富营养价值,是提供食粮和饲料的重要经济作物。大豆亦是一种对环境十分友善的作物,每年以每公顷100公斤的效率把大气中的氮气转化到土壤之中,令植物可以吸收,适合应用在轮作、连作和套作等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中。由于中国及世界的优质农耕地面积及淡水资源不断萎缩,令大豆等作物的产量难以满足全球人口上升而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有效利用边缘土地作为种植用途成为优先课题。

(人民网)

甘肃研制出八种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

甘肃省农科院科研人员日前从紫花曼陀罗、莨菪、假酸浆、蓖麻等植物中提取八种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并进行了田间试验与示范。

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植物性生物农药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的研究,发现生长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的18种植物是害虫的克星。

科研人员采用溶剂系统提取和杀虫杀螨活性测定,从甘肃省152种植物中筛选出了具有杀虫活性的18种植物。其中,紫花曼陀罗、永宁独活、贝加尔唐松草、灰绿黄堇、顶羽菊、冷蒿和皂荚等7种高效杀虫植物首次出现在“杀虫植物”的名单上。

科研人员据此初步研制出了以紫花曼陀罗、莨菪、假酸浆、蓖麻、泽漆、小果博落茴、蛇床子和永宁独活等为原料的八种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据初步试验,这8种植物源生物农药对棉蚜、桃蚜、玉米蚜和朱砂叶螨等害虫的防效达80%以上。

(新华网)

新型纳米生态降解地膜有望破解农田“白色污染”

近日,山东鑫鑫大壮降解塑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共同宣布,他们研发出的新型纳米生态降解地膜,已通过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瑞士通标检测机构SGS等权威机构的检测和认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可望破解农田“白色污染”。

据介绍,纳米生态降解地膜是将国际先进的“氧化-生物”降解技术与纳米技术有机结合,降解过程为先通过自然界中的氧元素将地膜的主要成分——聚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氧化断链成亲水性小分子,然后被自然界中的细菌、真菌消化吸收,最终以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质的形式回归自然界,从而实现自然降解。其外观、透明度、耐冷热度等使用特征与普通地膜完全相同,铺设和使用方法也与传统地膜一致,且购买成本相差不多。

(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农业部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巴西农业部对农药登记增长情况进行说明
农业部重拳出击! 假劣农资坑农将遭狠查!
农业部一号文件关于养猪都说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