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官谈面试(三)

2011-08-15刘玉瑛

支部建设 2011年11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伯乐考官

■刘玉瑛

考官谈面试(三)

■刘玉瑛

了解考官心理,方能有效应付

有人讲:“另外一个人的心理是一个谜。”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所以巴甫洛夫说:“为了描写人类的内心世界,上百万页著作曾经被完成,但是结果怎样呢?直到现在,我们并没有探究出人类心理生活的规律。”

可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它既有规律,又难以捉摸。因此,探究考官的心理,并提出应对的策略,无疑是一项非常艰难复杂的工作。

一、考官的首因效应与考生的应对策略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首因效应”,是指考官首次与考生接触时,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印象。

首因效应的本质是先入为主。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考官普遍的主观性倾向。这种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考官对考生的整体评价。

考官的首因效应是如何形成的?考生应如何应对考官的首因效应呢?

考官首因效应的形成因素

心理学实验表明,陌生人首次见面,3分钟就能决定彼此的好坏印象,而最初的45秒尤为重要。

面试中,考官通过哪些因素对考生形成第一印象呢?一般来讲,首因效应的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穿着打扮。一般来讲,考生走进面试室,映入考官眼帘的首先是他的穿着打扮。考生穿着得体,会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穿着不得体,第一印象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举止行为。考生从开门走进面试室,其一举一动都在考官的视野之下。举止行为得体的考生,考官会认为他懂礼貌,素质高,从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反之,第一印象就会很糟糕。

考生应对考官首因效应的策略

既然考官首因效应的形成因素主要是考生的“穿着打扮”和“举止行为”,那么,考生应对考官首因效应的策略,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文章。这就是说,在面试的时候,考生要做到三点:

一是,容貌美好。美国前总统林肯在主政期间,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人为内阁成员。林肯见了那个人一面之后,拒绝了朋友的推荐。理由是:“我不喜欢他那副面孔。”朋友很生气,责怪林肯以貌取人,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拒绝了。他对林肯说:“你这样做太苛刻了。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天生的脸负责。”林肯听了他的话,对他说:“不,你错了。一个人过了30岁,他虽然无法为自己天生的脸负责,但他应该对自己后天的容貌负责。”考生要想让考官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得对自己后天的“容貌”负责。

二是,打扮得体。在元代,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元世祖召见了一位名叫胡石塘的书生。胡石塘虽然有些学问,但却不修边幅。即使是元世祖召见他,他也照旧是衣着不整,连头上的帽子都是歪戴着的。见面时,元世祖问他都学了些什么,胡石塘回答说,他学了“治国平天下之学”。听了他的回答,元世祖笑着说:“自己的一顶帽子都戴不端正,还能平天下吗?”不用说,胡石塘最终因为帽子歪戴,而失去了在仕途发展的机会。

三是,举止得当。这一点,因为前面已有详述,就不再重复述说了。

二、考官的自负心理与考生的应对策略

据我所知,有的考官具有自负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就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强,一般人都不如自己。因此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遇到跟自己相左的观点,就难以认同。

考官自负心理的形成因素

考官之所以会存在自负的心理,一般来说,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一是,仕途或学术事业一帆风顺。考官一般都是有一定领导职务或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仕途或学术事业的一帆风顺使他们非常自信。这种非常自信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也就变成了自负。

二是,考官的特殊地位。在面试中,考官处于主导地位,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着考生的“前途命运”。因此,考官容易产生居高临下的自负心理。

考生应对考官自负心理的策略

考官的自负心理,对考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自负的考官是“唯我独对”、“唯我独尊”。那么,作为考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考官的自负心理呢?

首先,要学会谦虚。具有自负心理的人,都喜欢谦虚的人。中国有句俗话:“功高不盖主。”你的本事再大,也不要显得你比考官还“牛”。因此,考生在面试时,还是谦虚一点为好。

其次,要懂得谨慎。谨慎,就是话语或举止不要让考官感觉到你对他不尊重。凡是自负的人都特别自尊。如果有人触动了他的自尊,自然是没有好结果的。

三、考官的晕轮效应与考生的应对策略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一个人的突出特征会像耀眼的光环一样,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从而使人们对他的其他品质视而不见,并进而影响对他的整体评价。这实质上就是俗话所说的“一俊百俊,一丑百丑”。

考官晕轮效应形成的因素

考官在评价考生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晕轮效应呢?这实际上跟考官主观上存在的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看问题具有片面性。有的考官看问题只注意个别特征,习惯于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看到某个考生好的特征,就推断这个人完美无缺;看到某个考生不好的特征,就判断这个人是“朽木不可雕也”。而事实上,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二是,看问题具有表面性。面试时,考官与考生多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考官对考生的了解处于感觉、知觉阶段。在这一阶段,考官对考生的评价容易受自身感觉的表面性影响,从而对考生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

考生应对考官晕轮效应的策略

在面试中,原则上要求考官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晕轮效应的干扰。对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既不要以功掩过,也不要以过掩功。而事实上,考官也是人,不是神,受自身素质的影响,晕轮效应还是存在的。

在面试中,考生不可能改变考官,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因此,面对考官的晕轮效应,考生要学会应对。实际上,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应该学会利用晕轮效应,同时避免晕轮效应对自己的伤害。

首先,尽量展示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考生在面试时,应该尽量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展示出来,以博得考官的赏识。当然,这并非是要考生去弄虚作假,忽悠考官,而是要善于将自己良好的素质展现出来,让考官了解。

其次,不要急于把不容易被人马上认可的特征表现出来。如果考生过早地将自己不容易被人马上认可的特征表现出来,就容易使考官出现晕轮效应。在这种晕轮效应的作用下,考官会以偏盖全,从而影响考生的面试成绩。

四、考官的伯乐心理与考生的应对策略

应该说,凡是参加面试的考官,一般都有“伯乐”心理。除非他的心理有问题。

所谓“伯乐”心理,就是考官期望通过自身的抉择而为用人单位选拔出最好人才的心理。考官的“伯乐”心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作为考生,要学会利用考官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考官伯乐心理的形成因素

一般来讲,考官在面试中伯乐心理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一是,目的所在。作为考官,他在面试中的目的就是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这种工作目的要求他必须是“伯乐”,而不能是“武大郎”。

二是,责任所在。一个负责任的考官,他非常明确自己在面试中的责任,就是要将德才兼备的“千里马”选拔出来,让他在用人单位发挥作用。

考生应对考官伯乐心理的策略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考官具有伯乐心理,对于考生来讲,是好事。只要你有实力,考官就愿意用慧眼把你相中。那么,考生怎样利用考官的这种伯乐心理呢?

首先,尽量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考生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会让考官形成这样的心理暗示:若是不录用这位考生,就是失职。

其次,表达强烈的求职意愿。考生表达强烈的求职意愿,会强化考官录用他的理由。有一位被同学称为“面霸”的考生,在向其他同学介绍经验时说:“我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向面试考官表达自己强烈的求职愿望。”

掌握语言艺术,提高面试成绩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叫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得叫人跳。”面试是以语言作载体的。如果考生说的话叫考官“跳”的话,那面试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考生怎样说话才能让考官“笑”,而不是让考官“跳”呢?掌握语言艺术,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面试回答问题的原则

语言艺术的实现,有两个衡量要素:一是说话要正确。说话正确,要求考生能准确地构造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二是说话要贴切。说话贴切,要求考生能根据不同的答题需要,恰当地使用语言。

考生在面试中要用艺术的语言回答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有的放矢。考生回答问题,是对考官所提问题的反馈。考官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考生所回答的每一句话都要针对这种目的,才能取得好的面试成绩。

有的放矢,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考官所提问题的真实意图,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回答。否则,答非所问,面试是不能获得好成绩的。

通俗易懂。考生在回答考官所提出的问题时,话语一定要通俗易懂。即使是理论性很强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千万不要为显示有学问而掉书袋。要做到通俗易懂:

一是,使用规范的词语。面试中,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注意运用规范性的词语,而少用考官不熟悉的方言、生僻词语或文言字眼。

二是,善于使用比喻。美国著名口才家戴尔·卡耐基,在他所著的《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时你辛辛苦苦忙了半天,结果仍旧无法把自己的意思解释清楚。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听众一样对它明了,就必须作深入的解说。怎么办?试试把它与听众确实了解的事物相比较;试说这一件事像另一件事,说这件陌生的事像听众所熟悉的事。”卡耐基所说的方法,就是比喻的方法。比喻,可以把人们感到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表达得浅显具体;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

例如:加里宁是苏联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但听众还是茫然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加里宁反问道:“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一大篇抽象的道理没能说服农民代表,而一句形象的比喻却让农民们明白了道理。

三是,善于使用短句子。实践证明:句子越长,结构越复杂,越难读懂、听懂;句子越短,结构越简单,越容易读懂、听懂。因此,考生在面试回答问题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长而结构复杂的句子,而优先选用短而结构简单的句子。

言简意赅。“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恩格斯语)面试尤其应该如此。言简意赅的话语体现出简洁性,而这种简洁性对于面试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有一次,他为学生讲学时,学生子禽问他:“先生,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好比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去注意它,这有什么益处?但是,雄鸡只是在天亮时叫几声,大家就知道天亮了,都很留意它。所以说话不在多,而在说得有用处。”墨子的话说得非常形象、生动。的确,“言不在多,达意则灵”。面试时,不在你话说得多少,关键要说到点子上。考生在面试的时候,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说到点子上呢?

一是,紧扣考题回答。面试回答问题,一定要紧扣考题。紧扣考题回答,才能突出重点,表达才能简洁不繁。清人郑板桥介绍为文经验时说:“删繁就简三秋树。”是的,深秋时节,繁花密叶早已落去,仅剩有树干和树枝,这树干和树枝虽“简”,但又不失树的形象,可谓突出了根本。

二是,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在面试的实践中,我发现,有的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枝叶庞杂,话说得不少,但有用的信息不多,结果影响了自己的面试成绩。考生如果想在面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一定要学会用概括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使自己所说的话一言中的,切中要害。

三是,避免不必要的语句重复。有的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生怕考官听不明白,车轱辘话反复讲。结果,只能导致考官不满。讲车轱辘话,让考官不仅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怀疑,而且可能误解为考生怀疑考官的理解能力。

准确无误。面试回答问题,不管是有的放矢也好,还是通俗易懂也罢,都得以“准确无误”为前提。面试考生的话语要做到准确无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内容真实。内容真实,就是不说空话、大话、假话,思想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是,话音正确。任何言语表达,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要想表达准确的思想,必须有准确的形式来作载体。考生面试回答问题,话音一定要正确。否则,会影响考官对你语言修养的评价。

三是,用词恰当。考生回答考官的问题,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句子。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词语运用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思想的表达效果。因此,考生要提高面试思想表达的效果,必须要注意词语的选择与运用。既不能大词小用,也不能小词大用;既不能褒词贬用,也不能贬词褒用。要根据表达的思想内容来选择使用准确的词语。比如,做协调工作,你对和儿媳妇闹不团结的老大妈就不能说:“你们要注意团结,要肝胆相照、和平共处。”这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再比如,对外谈判,你就不能对外宾说:“咱们两国要抱成一团儿。”这就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

得体自然。得体自然,不仅是语言艺术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语言艺术实现的最高境界。得体,就是说出的话恰如其分;自然,就是不做作。考生在面试中回答问题,要做到得体自然:

首先,说话要切合身份。切合身份,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考生身份,或者模拟扮演角色的身份。用适合自己身份的方式来说话或回答问题。

有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了省统计局的招聘考试。笔试时,他力挫群雄,名登榜首。同学们都来向他祝贺,说他录取有望,得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不料,他在面试时,却栽了跟头。究其原因,毛病出在他不会根据身份说话。面试那天,他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因为他知道,这面试的10分钟将决定他的命运。为了给考官们留下好的印象,他准备说几句恭维话。谁知,几句话一出口,竟弄巧成拙,惹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原来,他开口便说:“各位老师辛苦了,我看咱尽量快一点,别耽误大家的时间。”在座的考官中,有主任、有专家、有学者,他一个应考的学生,怎么能以领导的口气向考官提出要求呢?听到大家发笑,他好像也觉得不妥,坐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颤抖着,心也扑通扑通地乱跳。待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时,又说了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考官问:“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他回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他记不起来了,沉默了好久,又说:“这最后一项原则我忘了。”考官把答案完整地说了一遍之后,对他说:“你再复述一遍。”“既然你回答了,我就不用再说了。”他振振有词地答道。考官有些不满,因为考官让他复述,是看他是否记住了,考察他的瞬时记忆力,而他没看出这一点,竟以为复述是多此一举,拒绝回答。很显然,这样做无疑是对考官的顶撞。作为一个考生,说这种顶撞的话是极不得体的。显而易见,面试的结果是这位大学生被省统计局拒绝于门外。

其次,语调要轻重得当。语调,是指一个人说话时贯穿整个句子的、用来表情达意的声音的升降起伏、抑扬顿挫的调子。语调对于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合适恰当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的人。”因为合适恰当的语调不仅可以准确地传递说话的内容,充分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积极、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考生在面试回答问题时,音量以保持考官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高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太亮,既造成环境“污染”,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再次,语速要缓急适度。语速就是说话的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说话者所发出的音节的多少。汉语一般是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通常人们把语速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类型。

快速是每分钟说200字以上。用这种速度说话,通常是为了表达紧张、激动、恐惧、欢畅、鼓励、责问等内容。中速是每分钟150字左右,一般用于感情没有多大变化的句子,如议论、叙述、闲谈、说明等。慢速是每分钟100字以下,常用来表达哀痛、失望、沉着等情感。面试说话不能使用一种语速说到底,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缓急适度。

最后,声音要自然真切。面试时,考生一定要用真嗓门来说话。音调高低适度,不失自我。不失自我的声音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伯乐考官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伯乐传道
车伯乐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报告考官
面试中的“察言观色”
考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