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选择与民族振兴

2011-08-15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9期
关键词: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

栾 伟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无锡 214021)

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选择与民族振兴

栾 伟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无锡 214021)

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为争取国家独立富强,走工业化之路,曾进行了多次文化方式的选择,结果无终。中国共产党历经80年风雨历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紧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主题,对文化建设既继承又创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民族振兴

近代仁人志士为了使积弱贫穷的旧中国走上独立文明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多次文化方式的选择,全无果而终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文化建设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紧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主题,以“人民为本”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象一根红线贯穿党的八十年风雨历程,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一、近代中国文化方式的艰难抉择

任何民族文化的现实表现,都是一定的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作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对现实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建立起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现代文化意识,历史曾经展现过多次文化方式的选择,例如太平天国的“农民宗教”方式,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方式,戊戌变法的“托古改制”方式和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改造”方式。虽然这些历史上的文化选择方式都有各自的历史价值和历史贡献,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方式不是资本主义,更不能走回头路,因此作为朝向资产阶级文化意识体系的文化选择运动终究难以成功。同时也证明,它们的选择既违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违背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选择的失败将中国革命的文化选择推向一个新的境地,中国共产党被历史和人民赋予承担先进文化选择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共产党,无私无畏地亮出了有别于近代历史上任何阶级文化方式的选择方案。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它不但是对封建文化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它历史地承担着双重的批判任务,其根本的意义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利益。这恰恰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在文化方面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革命新的文化观和新文化体系,从而教会中国人民掌握对旧社会批判的武器,同时也教会他们武器的批判。中国人民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人民所向无敌,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获得了国家政权以后,如何集中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社会,就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任务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从理论形态上指明方向,成为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形势以及国情的决定,广大农民在饥寒交迫的生死线上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但作为文化传统的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却不会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农业形态不会短时间地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于是与农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所长期培养起来和积淀而成的宗法意识形态、小农心理习惯及其生活方式,如何从根本上加以纠正,这是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发展繁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以这一时期的总路线及各项决策、政策和客观效果为标志,说明了中国人民在夺取政权之后走向工业化的历程中,文化指向——实现现代化——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良好的开端。遗憾的是,这条工业化之路被中断了二十多年。

建构新的适应工业化经济要求的创新文化,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另外的一种理解,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本应紧扣工业化文化主题偏离了,阶级斗争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纲,不但要年年讲,月月讲,而且要天天讲。这个偏离工业化的运动高潮,就是举世罕见的也是中国人民不堪回首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它的物质品格,文化知识在“四人帮”那里成了万恶之源,发展生产力成为“唯生产力论”。由此演出了一幕幕违背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悲剧。

二、先进文化的重新构建与民族振兴

先进文化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成长于民族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于民族的整体自觉意识。

创建新文化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看,必须弘扬实事求是这个思想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一定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可在战争年代文化地位与秩序往往在政治、经济变革之先,但毛泽东根据战争这一特殊年代,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他深信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工业化道路和共产主义信仰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终极指向,其革命目标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这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号召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对饱受国民党暴政和贫穷之苦的广大民众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新民主主义文化意义在于,政治性大大高于文化的本身,它的即时效应相当明显,通过第一代共产党人一系列斗争的实践,不仅使革命赢得了切实的物质力量,而且赢得了道义的力量。

先进文化的历史定义,不是当作一般文化范畴来考察,而是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一定的现实状态来思考,先进文化的作用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时代和形势的需要,认为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从价值的源头做起,致力于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邓小平关于先进文化与人结合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光辉典范。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一二九师文化工作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中,指出:要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去宣传和教育人,这是关系到战胜日本的奴化政策,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了战胜敌人,我们必须加强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政策、主张的宣传,宣扬真理,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无知。随时给敌人的奴化政策以有效地打击,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斗争实际中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中国社会由于“左”的政治文化发展,致使中国社会背离了走向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方向,这种偏离的运动给中国社会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幸。中国社会自身的内在矛盾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极大地震动着全民族,引起中华民族的深深的反思,要么死守在偏离状态中形成的僵化社会结构模式中永远贫困与落后,要么审时度势,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冲破传统僵化模式。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工作方法是求实的,思维是创新的。“文革”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混乱,内外的综合性矛盾把中国社会推到了一种不改不行的历史境地,改革成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必然选择,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困难在于,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两个凡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分正确与谬误的所谓意识观念,“两个凡是”是与中国历史主题工业化相背,对人民大众文化的一种反动。实践标准应势而生,邓小平洞若观火,恢复毛泽东思想体系从“准确、完整”到实践标准,这是拨乱反正的必然逻辑。“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对全国人民是一个启蒙,是全党思想解放的先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走工业化富民强国之路。中国人民终于在沉重的“左”倾错误中清醒过来。一代伟人邓小平高举先进文化大旗,率领一支新的文化大军锋芒所向“两个凡是”,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响应之强烈,动员之广泛,历时三年之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壮观,堪称中国人民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1997年9 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一个大国的最高决策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审时度势作出的清醒和正确的判断。我国工业化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0年2 月,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其中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这一论述,是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新的境界。“三个代表”把先进文化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的一条重要标准,这是江泽民同志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新贡献。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讲党的先进性,一般只强调党性,即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时也讲到经济标准,即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却没有把文化作为一条标准。江泽民同志首次将先进文化,正式列为党的先进性的标准之一,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工业化之路的内在要求,是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任重道远的具体体现。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而且是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把握。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化观内在联系及其立足点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化观其共同点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时察觉和研究前进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化观,其共同点是善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赋以新的内涵,利于人民掌握,易于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百折不挠”等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总是壮志凌云,以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毛泽东“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邓小平的“猫论”。江泽民的“以德治国”。无不深深的根植在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文化观弘扬和继承了“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意义在于,使全国人民从贫困—温饱—小康—富裕;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进一步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他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立足于现代化,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代领导人关于先进文化的论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强调“以人民为本”的价值导向。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体现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化观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仅与先进文化休戚相关,而且吸取了近代仁人志士在文化方式的选择上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工业化道路,忠实地,真诚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终极指向共产主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

[2]江泽民.在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7日.

[3]刘云山.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6月1日第四版.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248-266.

栾伟(1966—),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经管系讲师。

猜你喜欢

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新历史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