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要点

2011-08-15朱加明杨学丽张月婷曹敬祖

云南畜牧兽医 2011年1期
关键词:产仔数受胎率发情

朱加明,杨学丽,张月婷,曹敬祖

(禄劝县畜牧兽医总站,云南 禄劝 651500)

母猪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猪效益,本文针对优良品种选育、适时配种、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进行阐述,提出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对指导种猪生产、提高母猪繁殖率和种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优良品种选育

1.1 体格健全

体格健全是指无干扰正常繁殖性能的缺陷或缺点。在选择后备母猪时有 3个方面应特别注意,即乳房、生殖器和骨骼发育良好。健全繁殖力的后备母猪应生长正常、外生殖器发育良好,阴户小的母猪,表明产道停在发育前的状态,这种母猪不宜留种;乳腺发育正常的后备母猪应该有足够数目和功能健全的乳头,小母猪至少要有 6对以上相隔适当距离和完整的乳头,乳腺组织发育良好;脚部和腿部有问题的母猪,由于会干扰正常的配种、分娩和哺乳,不宜保留种用。

1.2 品种优良

规模养猪生产中,商品猪的母体大都采用L与Y或Y与L杂交,这种LY或 YL二元杂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同时符合市场的需求,在我国规模化养猪场中普遍采用。在选择 LY后备母猪时,体型上应平直,腹部较大而松弛,乳头排列整齐均匀,一般在 7对以上,乳头饱满,不能有瞎头、副乳头等。外阴部大小适中、下垂,保持优良体况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瘦肉率过高母猪,繁殖性能较差。

2 适时配种、适时淘汰

2.1 适时配种

后备种母猪在配种前要密切观察其初次发情的时间,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以备配种时参考,一般在饲养到 8月龄、体重 110~120 kg时配种。如果配种过早,则受胎率低、产仔数少,且会影响正常发育和种用年限;如果配种过晚,则会增加育成费用,甚至影响性功能。

2.2 配种时间

初配种母猪发情持续期较长,排卵较晚,持续时间可达5 d,可在发情后的第 3天下午配种;杂种猪可在发情后的第2天下午或第 3天上午配种。初配种母猪从有明显发情表现到排卵的间隔一般为 36~40 h,经产母猪为 38~44 h,排卵时间平均为 2~7h。因此,发情后 10~16 h配第一次,间隔10 h后进行复配通常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民间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了很好的配种谚语“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

2.3 配种次数

把握好明显的发情时间,一般配种 3次较适合,每次时间间隔 8~10 h为宜,可提高 10% ~15%的产仔数,配种次数过少影响母猪受胎率,产仔数少;过多同样影响受胎率,甚至造成母猪阴道被细菌感染。

2.4 适时淘汰

正常生产情况下,有个别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无效或返情 4次以上的母猪应该及时淘汰。母猪一般 3~7胎产仔数最高,到 9~10胎降低,且产仔性能偏差较大,个体差异特别明显,此时应作淘汰处理。同样母性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应做记录,若再出现同类情况则应淘汰。

3 科学饲养管理

3.1 控制膘情

严格控制好膘情,膘情的好坏与母猪的发情、受胎率有着密切关系,配种母猪体况保持在七八成膘有利于母猪的发情、排卵、受孕。母猪过胖,往往导致母猪发情异常、排卵数减少、受胎率低、产仔数少,甚至不发情。母猪过瘦,则不能发情配种,严重影响生产。

3.2 短期优饲

配种前较瘦的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采用配种前短期优饲,尽快达到配种的体况并正常发情、排卵,提高繁殖性能。

3.3 加强运动

配种前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一定要加强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食欲,促进发情。根据各自实际饲养情况和场地的情况,适当安排母猪运动。

3.4 早期断奶

这是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手段,大大缩短母猪的哺乳期和空怀期,最大限度使母猪 2年繁殖5胎。

4 母猪管理与饲养方法

4.1 控制胎儿死亡

母猪怀孕后,胚胎一般有 3次死亡高峰:(1)13~18 d胚胎开始着床,此时多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2)21~60 d是胚胎器官形成阶段,此时营养不足、管理不良,胚胎死亡率较高。(3)60~70 d,胚胎迅速增长,如果营养不良或管理工作不善,也可引起胎儿死亡。因此,这 3个时期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4.2 妊娠前期的饲养管理

胚胎开始着床阶段,胚胎不需要高水平营养,适当饲喂配合饲料,多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低水平饲喂可提高胚胎的存活率。

4.3 妊娠中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中期为乳房发育和膘情调整阶段,可适当提高配合饲料粗纤维水平,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母猪便秘,每天饲喂量为 2.0~2.5 kg。

4.4 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后期是仔猪快速生长时期,仔猪初生重的 65%左右是在妊娠后期增长的。因此,妊娠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每天每头母猪喂配合饲料 4.0 kg左右。

4.5 母猪分娩

母猪妊娠 114 d左右时,进入分娩期,此时母猪临产症状表现如下:(1)腹部膨大下垂,乳房膨胀有光泽,两侧乳头八字型,用手挤压有乳汁排出。(2)阴户松弛红肿,尾根两则稍稍下凹,烦躁不安。(3)频频排尿,起卧不安,开始出现阵痛,阴部流出黏液,待所有乳头都能挤出大量乳汁,母猪安静侧卧,排出羊水,这是即将产仔的征兆。此时,产房内必须有人看管,保持安静,准备接产。

4.6 母猪产后护理

产后应少喂饲料,适当补加食盐饲喂 3 d左右,1周内喂料量不宜增加过多,2周后开始正常饲喂。注意检查哺乳母猪的乳房,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泌乳期母猪饲喂要遵守少喂多餐的原则,一般每天喂 4~5次。在泌乳期还要特别注意预防母猪感冒,充分保障母猪乳汁正常供给仔猪。

5 预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5.1 疫苗注射

种母猪的疫病预防管理,在完善驱虫、健胃、预防保健等工作的基础上,疫苗注射是预防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生产、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

5.2 药物预防

在母猪配种前7~10 d使用远征高利高或磺金配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拌料投喂 7 d,再进行配种或者在母猪配种前2 d,注射头孢赛呋 1支(5m L),可以有效防止细菌引起的生殖道感染,促进母猪排卵,提高排卵质量,提高母猪受胎率。在妊娠期间,应根据营养需求,调整各阶段饲料配方,给予充足的营养,促进胎儿的生长,提高母猪的体能。母猪产前10~15 d,增加饲料的喂量,同时饲喂一定量的保健药品,可降低母猪产前感染机率,防止产后感染,提高仔猪成活率。在母猪产后 12h,注射产后康每千克体重 0.1mL,可有效降低母猪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征等产科疾病的发生。第 14天或 21天分别注射新奥米先 0.5、0.5或 1.0mL,可有效降低仔猪黄白痢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为育肥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小结

实践证明,对空怀母猪在配种前进行短期优饲,有促进发情排卵和容易受胎的良好作用。另外,药物也可以诱导母猪发情并刺激母猪超数排卵。综合考虑各繁殖阶段的营养生理特点和预定生产目标,并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可以取得最佳的生产成绩,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产仔数受胎率发情
不同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及窝产仔数分布研究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猪人工输精产仔数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谈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提高母羊受胎率的技术要点
苏姜猪RPL10a假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产仔数的相关性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模式对奶牛同期发情效果的研究
提高黄牛冷配受胎率的经验浅谈
影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羊发情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