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条的理由

2011-08-15续小强

名作欣赏 2011年31期
关键词:名作头条散文

本期主笔头条犹豫了许多日,最后决定,还是选择《碛口枣事》。

这是李青松先生新作的一篇散文。

前些日子在北京,与梁衡先生一起喝茶,聊得都起了劲儿。话中说起他要和几位作家一起到山西采风的事儿,于是没过几天,在他们东奔西跑的空余,我们在太原又见了面。那次相聚,便有李青松。

送他几本新刊,还发短信聊了几句,他说要给杂志寄稿请我批评,我说编辑岂敢言批评事,只怕先生不来救济呢。没想着他很快就寄来一篇,隔了一日,又是一篇,也就是这篇《碛口枣事》。

把它放在头条,文章自然是写得好的。却有些犹豫,因为还有一点儿自己作为编辑的私心在。

杂志的内容或特色,在我看来,全在于一个“杂”字。刚出道做编辑,在《新作文》上我即执此固念。有一点点机会,就鼓了勇气,编些“无关”的“杂七杂八”文章。“歪打歪着”,兴许正是应了作文之功正在文章之外的道理吧,总是没有惹出什么大的乱子来。来《名作欣赏》,大家云集,痛感阅世之浅武功之不济,只能埋头,不断读书写作以作补养,可这“杂七杂八”的念头,却还总是飘在脑子里散不去。某次到韩石山先生家请事,他倒腾出来一摞摞近现代影印的期刊杂志让我看,还说那会儿的杂志上是什么都有呐;还说杂志名和杂志的内容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这下好,无意中得到鼓励,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按照过去的路子,青松先生此文当是后出场的,也就是作为被“赏析”或“鉴定”的对象——经过“评点”,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精彩,然后一个“附文”,大家一呼啦进入。这个办法其实也是好的,但若仔细想一想,如果能“首发”,而不仅仅是“附文”或“摘录”,对于杂志或读者,可能更会有一些特别的新鲜的感受。为什么《名作欣赏》就不能首发,就不能刊发原创呢?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却总还是绊了我们许久许久。

那今后的《名作欣赏》,是不是还要发“小说原创”、“诗歌原创”呢?这个问题,若按照上面的意思,我看是无须多说了。

好的散文难找,大概是因为现在我们对于文章还是太不讲究的缘故。粗糙是普遍的。今人作文整体的无趣与粗劣确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饭菜的精致与漂亮,一个地沟油便全给毁掉了。编辑总归还是一个读书人,哪怕“业余”,文章的好坏一般还是能够看出的。许多篇手记里,我也经常客串一把批评家的角色,说些文风日下的风凉话;说到杂志,尤其鄙弃那些论文化腔调的招摇。也是无奈。效果并没有看出有多好。怅惘之余,便生了用“散文化”来代替“论文化”的理想。我想每一个读者大概也和我一般,还是希望能多读到一些平易、有趣、不乏识见的好文、妙文吧。这算是为杂志文风的考量。

近读刘绪源新作《今文渊源》,此书对散文 (白话散文)发展做了别有风味的梳理、探讨,虽重于史的考察、问题的辩驳,但从我们作文的角度看,也是颇富启发意义的。郜元宝在《读书》杂志的书评文章同样精彩,可参照。

文章合为时而著。哪一种“谈话风”,能绕过个人身处的位置或时代呢?

这篇手记,拿青松先生文章,做了一个不怎么样的“靶子”,也是一个编辑的无奈呢。

猜你喜欢

名作头条散文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微头条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头条》(四首之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微趣图
头条
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