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片中字幕翻译的特点和语域体现
——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2011-08-1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201620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
关键词:语域山楂树之恋

⊙张 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上海 201620]

论影片中字幕翻译的特点和语域体现
——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张 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上海 201620]

电影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产业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各国间相互交流构架起一座桥梁。电影陶冶心灵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电影的翻译也成了众多学者乐此不疲的事业。优秀影片的翻译对于影片成败关系重大,影片翻译不但包括片名翻译,还包括字幕翻译,而且字幕翻译显得更是重要。本文以《山楂树之恋》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语域理论对《山楂树之恋》中字幕翻译的影响与体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影视翻译 字幕翻译 《山楂树之恋》 语域理论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促使人们不断面临并接受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影行业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仍然面临着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挑战,以便吸引观众,满足观众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电影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休闲娱乐方式,缓解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给人们营造一个“异度”空间,实现个人追求,体验不同人生。电影运用光与影的交替和重叠创造出任意时空,用鲜活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引领观众走入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或给人以寓意深刻的人生启迪,或给人以放声大笑的欢乐氛围,或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情爱思索。电影作为各国交流的媒介亦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是各国间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电影翻译的重要性由此显现。与其他文学翻译相比,字幕翻译与之既有相同点,又有巨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对译者的要求也必定不尽相同。所以,字幕翻译并非一项简单的一对一的文字翻译,而是一项任重道远、耗时耗力的重大工程,需要译者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力求做到最好。本文试图分析语域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和制约,以及语域理论如何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加以体现,来帮助字幕翻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由于近年来我国影片层出不穷,外国引进片也是随处可见,本文选取2010年新出的爱情大片《山楂树之恋》为个案研究,探讨其中的字幕翻译,以此说明字幕翻译的特点和语域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翻译是翻译领域内的新兴形式,因其特殊性而和其他文学翻译有所区别。“影视片是融合了语言、绘画、戏剧、音乐、文学等的综合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享受。”①电影融合了图像、文字和声音等多重形式,通过逼真的画面给人以生动感。根据《电影艺术词典》对翻译片的解说,翻译外国影视作品时有两种途径:一是译配解说,一是译配字幕。简单说来,电影的字幕翻译一般分为配音和字幕翻译两种技巧。配音是为了节省观众阅读字幕的时间,将原语改为译语,使得观众从听觉上熟悉影片内容,方便观众更加全神贯注地观看影片情节。字幕翻译则是保留影片原语的声音,采用文字的形式将内容直观地展现给观众,但是字幕翻译会占用观众时间,分散画面的注意力。由于近来英语的大热,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喜欢观看中英双字的电影,提高听力水平,更有效地掌握英语使用形式。配音和字幕翻译只是电影字幕的两种常见翻译形式,不论影片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为了实现交流的目的,弘扬文化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

字幕翻译有其基本固定的位置,多位于电影下方,是对原语的解释和再现。电影字幕的翻译是建立在原语语言基础之上,为观众提供更多信息,理解电影内容,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交流是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共通性,都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当然,字幕翻译有其独特性。一般来说,字幕翻译最显著的特点体现为一致性、独特性和心理顺应性三个方面。

1.一致性

电影一般为一至三个小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整场电影中,有些因素是不需要改变的,这就要求译者注意到这个特点。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观看电影的观众层次不一,欣赏品味不同,对影片要求就会毫不相同。但是,电影中的情节是一致的,其中出现的事件和人物等都是一致的,所以译者要小心处理。电影风格和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字幕翻译的一致性,字幕需前后一致,风格统一。字幕翻译译文不仅要表达流畅,贴近人们生活,还要和电影风格保持一致。例如,体裁庄严的电影就要求字幕要与之相符,凸显出体裁的特色。体裁轻松的电影则要求字幕直接生动,简单明了。这就是电影字幕翻译必须要和影片类型保持一致,防止产生不伦不类的翻译。例如:《山楂树之恋》中反复出现的山楂树,译者就注意到一致性,统统翻译为hawthorn tree,贯穿电影始终。

2.独特性

电影中出现的各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亦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要体现不同角色的个性。角色的独特性是通过话语的独特性展现出来的,话语的独特性又对译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电影《小鸡快跑》中出现的典型台词:“Poor!Worthless.Nothings”,这是鸡场主太太骂鸡场主时说到的句子,译者将其译为:“穷鬼!你就是一文不值!一无是处!”鸡场主太太泼辣、野蛮、粗鲁的形象赫然出现。这种角色性格的独特性需要通过字幕翻译得以实现。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字幕翻译和性格特色相匹配的翻译亦是常见。例如:静秋母亲在得知静秋偷偷交男朋友之后,和老三第一次面对面的交谈时,就一直强调早恋对静秋造成的危害以及自身家庭的右派性质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当静秋母亲提及:“你出身好,可能不会理解我们这样的家庭。”其中的“出身好”就是这个角色的独特语言,也是这部电影的整个背景体现,译者直接将其译为:“You come from a good background,and might not understand our difficulty.”其中的“a good background”就体现了静秋母亲对等级的在意程度和重视状况,这是其他角色所不具备的。

3.心理顺应性

电影的大众性决定了译者必须时刻关注译语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一般译者都习惯采用归化法或者异化法等策略进行翻译,不管是采用何种策略,观众的心理特征都不能忽视,要高度重视,尤其是涉及到电影中与文化相关的翻译更是要仔细推敲,才能决定最终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有些译制商常常忽略电影字幕翻译,或只为赶抢时间而随意乱译”②,这是极不可取的。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特殊语言形式,“原电影中许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以及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因不同语言民族文化上的空缺和不可代替性,大大加大了电影字幕翻译的难度。比如说双关、文字游戏、俗语等在翻译时,译者通常不得不放弃,这实际上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原电影的叛逆”③。例如:在影片《山楂树之恋》开始处,导演就交代了该影片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影片必然涉及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此类文化词时要考虑译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化繁为简。该影片的译者也考虑到文化特性,如:开始背景介绍处的“为了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就极具文化内涵,要解释清楚就要耗费大量文字,而译者直接将其译为“Chairman Mao called on the people to‘build classrooms in the fields’”就是化繁为简,顺应观众的心理。

二、字幕翻译的局限性

根据影片的类型不同,对字幕翻译的要求亦是不同的。喜剧片要求字幕翻译者能最大化地再现原语的笑点,使得译语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悲剧片要求字幕翻译者利用原语的文字,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共谱一曲悲伤离歌,与影片角色在情感上生死相随。不同题材的电影对字幕翻译者要求会有所区别,因此,字幕翻译绝非易事。“如何使电影字幕翻译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与原片对等,是译界将面临的新挑战。”④此外,字幕翻译本身有着局限性。笔者认为字幕翻译有如下几种局限性。

1.时间的瞬时性

字幕是与影片同步进行的,这是电影的一大特色。字幕一般随着电影情节发展而同步出现,电影场景转换,字幕随之变化。因此,时间对于字幕翻译有着制约作用。“时间的限制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电影的声音或图像所持续时间;原电影的声音,比如说对话的声音,或者根本就没有声音,只是图片,这些所持续的时间。(2)观众浏览字幕所需的平均时间。”⑤电影本身的播放速度会影响字幕翻译者的翻译工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真实还原原电影的字幕是译者应着重考虑的问题。电影字幕都是转瞬即逝的,持续时间较短。根据电影镜头的切换,字幕停留的长度也不一。虽然某些字幕在银幕上闪现时间较短,其背后凝结着译者的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体,观众在聆听的同时,也要处理视觉所捕捉到的信息,听与看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字幕翻译充分考虑到画面停留的时间及观众的阅读速度,使字幕在瞬间闪过的同时被观众读懂。”⑥

2.空间的有限性

电影屏幕的有限性制约了字幕存在的限制性。“空间是指屏幕的大小以及翻译字幕的字数以及行数。因为我们知道,屏幕的大小有限以及演员的口型对话,从空间上决定了字幕的长短和字体的大小。”⑦倘若原语字幕较长,而某些字幕未影响影片内容的推进,那么译者就可以采用删减译法,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最详细的内容。同时,观众对于电影体裁的陌生感会延缓观众浏览字幕的速度,对于体裁熟悉的电影,观众浏览字幕的速度会相对较快,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笔者认为,字幕的长度应与原语字幕的长度保持一致才是最佳状况,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交流。有限空间内表达完整意思对译者要求相应较高,考验译者反映能力、灵活程度和变通水平。

3.文化的制约性

各国出产的电影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国文化的特殊烙印,这是无法避免的。电影中的情节、内容或者角色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身就带有文化独特性。译者在处理与文化相关的字幕翻译时,首先要考察该字幕所具有的文化性是必须翻译还是可以省略翻译,其次注意文化的延续性和相通性,尽量选取便于译语观众接受的文化特性,省略一些对影片无大影响的相关信息。在《山楂树之恋》中,多次提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专有文化词,众多与文化大革命紧密相关的事件和事物,该片译者就是懂得灵活变通,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求最大化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充分发挥电影作为交流媒介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概念,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和相互影响也是有层次的。”⑧

三、语域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1.语域理论

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语域的定义多种多样。语域是按语言功能划分的一种类别,它是一种随着语言环境不同而改变的变体。语域是特定社会情景所赋予的意义潜在趋势。虽然语域的定义有些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语域是一种语言变体,与情景紧密相连。

语域理论是韩礼德等人把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概念与语言系统联系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理论,这比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里的语域概念涵盖的内容要宽泛得多。这里的语域理论包括的范围明显更加广泛,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任何文化的形式都是以语言为依托,在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与壮大。语言的使用要符合一定的社会场景与情景,考虑说话人的社会背景、心理状态与思维模式,所以语言特征又是由各情景因素共同构成的整合体。在分析语言时,这些社会情景与场景是不可或缺的。

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情景因素包括三要素: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话语模式(mode of discourse)。人们在平常生活中,总是受着这三个要素的制约,在这三个要素下进行着日常交往。话语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性质、特点,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话语基调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话语方式指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或指语篇的语言载体方式,是用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包括修辞方式。语域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下,以特定的交际方式,为特定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的集中体现。这三个变量共同构成了语域,其中的任一变量的变化都会相应地导致语域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语言。这三个变量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话语范围决定了交际的内容,限制了交际会应用到的各类词汇。话语基调体现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反映了交际的风格到底是正式还是非正式。话语方式体现交际手段,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通常情况下,语域又有正式语域和非正式语域。对于语域的正式程度的划分,语言学家又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因为受教育的程度和身份不同,在不同的场合下会说不一样的语言。正式场合下的语言就会比非正式场合更加庄重严肃,如此就有了正式体和非正式体的区分。

2.语域理论在《山楂树之恋》中的体现

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创作的纪实性长篇同名小说,该小说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背景发生在1975年前后,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之际,有着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小说围绕着女主角静秋和男主角老三的纯纯爱情,弘扬“有一种爱叫成全”的理念。这个令无数读者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真人真事,老三死后的三十年纪念日,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小说中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作品完成后引起众人追捧,形成奇异的“山楂树现象”,尤其是自称“老山楂”的60后读者更是对其赞赏有加。2010年,张艺谋导演将其拍摄成电影,采用与小说一样的名字《山楂树之恋》,引起巨大反响。

《山楂树之恋》独特的时代背景赋予角色时代性,人物有着特定的语言,这对字幕翻译者的要求又加大了。正因为影片的时代特色,决定了字幕翻译也是极具时代性,文化特征又是时代性中最显著的表现,也是电影中时时流露出来的。电影中的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就是语域理论中的话语范围,成为情节发展的大环境。影片主要以静秋和老三的纯爱为主线,在当时的时代,家庭成分极为重要,身份差异备受关心,两人的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因此,两人间的对话亦是小心谨慎,体现时代特色,话语基调亦是时而生疏,时而亲密,时而文绉绉,交替出现。话语模式以口头形式为主,这是由电影情节发展决定的。笔者将以电影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语句为例,分析语域理论对字幕翻译者的影响。

山楂树作为静秋和老三爱情的见证,在电影中出现数次。优秀的电影需要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名,译者将《山楂树之恋》的片名译为:Under the Hawthorn Tree。山楂树属于落叶乔木,前苏联歌曲《山楂树》是一首描述爱情的歌曲,曲调悠扬,词语意境深远,歌曲中一株株开满白花的山楂树象征纯洁、质朴的爱情,随着电影的热播,山楂树更是成为纯洁爱情的代名词。译者采用直译法翻译影片片名,笔者认为,此处翻译最好译为Love Under the Hawthorn Tree,更好地体现了影片的题材,又兼顾影片的内容,其中的Love一词突出了影片的语域特色,让人遐想无边,具有美感。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的束缚造就了感情的拘束,静秋和老三的爱情也受到了束缚,彰显了时代特色。两人的爱情从萌芽到发展既符合情感的升华,又顺应当时时代的束缚,时代即语域理论中的话语范围,译者在翻译此类具时代感的特殊字幕尤其要注意语域特色。笔者以推动静秋和老三爱情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字幕为例,分析语域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制约作用。

例如:静秋和老三第一次谈话之后的某天,老三送了静秋一支钢笔,说:“你那支钢笔漏水了,以旧换新吧?我这不是送你的礼物,我这是为革命节约墨水呢。”此处“为革命节约墨水呢”属于特定词汇,只在当时社会流行词语,人们的生活均围绕着革命展开,恋爱也是要以革命为最终目标。译者考虑到此处的语境,采用减译法,译成“saving ink for the revolution”,而不是“cultural revolution”。再如:影片当中出现的静秋在学校排练演出的场景也是极有时代特性,演出都是要与文化大革命紧密相关,不偏离大方向,电影中静秋演出的歌曲内容就是最好反映:“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译者采用直译法将内容直观展现,译者将其中的“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译为“Chairman Mao’s principles are the treasure of the revolution.”译者此处未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具体解释,就是考虑到字幕的特点和语域的正式性,顺利实现文化的交流。

电影不仅给观众展现赏心悦目的画面,更是让观众感受光与影不断的交替和重叠,从中得到启迪,感悟人生真谛。字幕翻译是电影翻译中最重要,且最常见的形式,但却没有引起广大学者讨论的一种翻译形式。字幕翻译是对语言的再次加工与改造,文字是基础,要考虑译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观赏要求,力图以最为简单浅显的语言还原原语的内容和感情,最大限度地让观众体验到电影的魅力所在。

① 赵蕙:《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文教资料》2010年第4期,第57页。

② 王焰、郑贤贵:《电影字幕翻译的微技巧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0期,第297页。

③⑤⑦ 杨洋:《电影字幕翻译述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第97页,第95页,第95页。

④ 孙颖:《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看电影字幕中宗教词语的翻译——以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年第11期,第85页。

⑥ 席东、杨燕清:《以〈风声〉为例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关联》,《电影文学》2010年第7期,第157页。

⑧ 张晶晶、常朝朝:《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浅析》,《电影文学》2010年第3期,第150页。

作 者:张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外语教学部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二语习得与大学英语教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语域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
秋天的山楂树
霞之恋
菊花之恋(外五首)
悬崖上的山楂树
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论纲
海之恋
语域下土木工程英语词汇文体特征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利用语域预测功能突破听力语言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