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白华意境观浅论

2011-08-15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205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
关键词:宗白华境界意境

⊙石 慧[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205]

宗白华意境观浅论

⊙石 慧[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205]

意境理论在宗白华一生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中国美学的突出贡献主要也体现在对古代意境说的重新诠释上。本文欲从意境的内涵、构成和表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宗白华先生的意境理论。

意境 内涵 构成 表现

意境理论在宗白华一生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中国美学的突出贡献主要也是体现在对古代意境说的重新诠释上。清末王国维先生首次把意境审美哲学作为文学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宗白华先生则在此基础上,融会中国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和伦理于一体,建立了一个内涵丰富、结构系统、颇具民族特色又能体现中国人哲学观与生命意识的意境理论体系。上个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曾对宗先生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①。下面笔者将从意境的内涵、构成和表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宗白华先生的意境理论。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什么?其本质和内涵是怎样?古人多有提及,但碍于传统思维方式和学术方法的局限,古人的意境说往往限于狭隘的诗学意义上,而且论者大多是凭直觉对意境做印象式的论断,多随意和直观,故而这些论调显得零星而驳杂,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即使王国维也没有对意境做出明确的本质界定。而宗白华先生突破了意境用于纯诗艺和鉴赏领域的局面,站在检讨民族文化的高度,涵盖一切美的艺术和人生,直接关涉到人的生命存在、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他不仅承认“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晶”②,即意境是情与景相融合的结果,艺术家或作家创造了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景象,通过这个境象完美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意识活动。而且,在这个传统观点的基础上,他还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了细致的区分,即《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宗先生总结的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结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返朴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③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在介于“真”与“神”之间,即是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艺术境界主于美。”④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应该反映世界的各种关系,它是人类心灵于外部世界的一种体现,所以一个人人格修养与心灵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低,故而宗先生十分重视主体人格的修养,因为一切美都源于心灵之美,没有心灵之源便无法产生美之艺术,优美的心灵是创造美之艺术的前提。以魏晋时期的艺术为例,宗先生认为正是魏晋人自由洒脱的性情、优雅率真的人格以及自然超俗的心灵才促成了他们艺术成就的辉煌,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以人物品评、以人格为美的风尚。宗先生将主体心灵的自由与活泼看做是艺术境界最根本的前提,同时他也认为艺术之最高价值则在于它能够“启示宇宙人生之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也就是“心灵的价值”。⑤宗先生对意境内涵的界定深刻地揭示了意境与主体人格和心灵境界的关系,这完全将意境从纯诗学概念的狭小局面中解放了出来,使之成为与人生、人的胸襟相关涉并能充分体现人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审美哲学范畴。可以说,这是宗白华先生对意境说的一大发展。

二、意境的构成

意境源于主体心灵的发现,意境就是主体心灵在与自然宇宙接触、主体融情于物从而实现物我交融的情感转换。主体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是意境产生的基础,在充分重视主体心灵对意境创造的前提下,宗白华先生又十分重视虚实的审美意义,其实意境也就是虚与实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虚实可以说是意境构成的两元。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⑥。这实质就是从写实到传神再到造境的递深渐进的过程,而中国的艺术——诗词、书法、绘画等等,无一不具备这一层深的结构。宗先生以虚实两元结构为本,将这三个层次纳入其中,使情与景在虚实的转化中实现层层深入从而形成无穷的审美意味。

艺术境界的意义在于虚实二字,宗白华先生曾引用方十遮《天慵庵随笔》中的一段话来对构成意境的虚实二体做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揖影之妙。⑦

虚实是艺术构成的二元,由虚转实,由实向虚,虚实转换间便形成了一个“灵奇”的艺术境界,从中体现出中国人对宇宙万物、世事人情的体悟。在中国古代,意境仅仅是作为诗艺中的一个概念,仅限于对艺术表层的概括,而缺乏一种打通艺术境界与天地情怀、生命意识和宇宙观的哲学思维。宗白华先生从纵深层面出发,立体性地发掘了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认为意境是虚与实、具象与抽象、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通过意境的构造,便可发现主体的生命观、历史观与宇宙意识,这便将仅仅属于诗艺范畴的意境观拓展为中国艺术精神,成为反映中国人哲学思考的概念。

三、意境的表现

意境是由虚实相转化层层深入而创构的,故由此而表现出禅境之美,用宗先生的话说就是“道、舞、空白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结构特点”⑧,这是宗先生将意境的特点与中国的哲学相联系起来了,尤其是道家哲学。

首先,宗先生认为意境与“道”紧密相系,意境是“道”的体现,而“道”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高度赞扬庄子具有艺术天才,说“他对艺术境界的阐述最为精妙”,将“道”与“艺”体合无间。他还说:“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⑨可见,只有与“道”合一的艺术境界才是最至美至纯的意境,而意境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它体现了“道”,体现了天地、自然与人的合一。

其次,宗先生将意境与“舞”相联系,认为“舞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⑩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最能体现中国的艺术精神与“道”。宗先生从《庄子》“庖丁解牛”中发现了舞的飞动之美,用书法艺术来论证“舞”之美,还认为意境的飞动之美,也来自于“舞”,来自于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呈现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了中国绘画、书法、建筑等空间感的共同特征。“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⑪

第三,与“舞”之飞动美不同,“空白”体现着意境的静态美,二者正是中国人的生命意识的感性形态。空白美如何创造?宗先生说:“‘唯道集虚’,中国诗词文章都重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面具同样的意境结构。”⑫以虚实审美之法来创造空白之美,以有限性来表现无限,以有形来表现无形,这正是中国人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和审美方式。宗先生文中即举中国画来说明,他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生动之气韵笼罩万物,而空灵无迹,故在画中为空虚与流动。”⑬不仅画如此,中国诗词尤是。宗白华的空白说,体现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以及尚空灵、尚虚境的审美追求。

“舞”与“空白”作为意境的审美表现,是与“道”紧密相系的,二者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于“道”的一种体验或体悟。舞的飞动之美与空白的静态之美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生命形态。

宗白华先生的意境说内涵丰富、结构系统,他的学说超越了古典意境说,形成了新的美学思想体系,其意境美学将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更注重主体人格的修养和心灵的培育,以虚实二法层层创境,其审美表现则始终与“道”相合,体现为舞之飞美和空白之静态美,宗先生的意境美学揭示了中国人的生命气象、宇宙意识和哲学思维。这是宗先生意境说的一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① 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概述[A].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②⑨⑪⑫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217,220,221.

③④⑥⑦⑧⑩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A].宗白华全集:第2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⑤ 宗白华.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A].宗白华全集:第2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⑬ 宗白华.徐悲鸿与中国绘画[A].宗白华全集:第2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作 者:石慧,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宗白华境界意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品“境界”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