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分化与发展

2011-08-15施晓慧

群文天地 2011年14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单数指代

■赵 静 施晓慧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分化与发展

■赵 静 施晓慧

“他”和“她”作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在汉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到了唐朝才确定了作为第三人称单数的稳定地位,而“她”则是五四时期才产生的。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来源,本文将详细地加以探讨。目前,我们最常用的第三人称单数主要是指“他”“她”“它”三个,但是大家对这三个词出现的时间、历史背景知道的可能还不太多,我们就以指代人的第三人称“他”“她”为例,来讲一下,这两个词是如何产生并分化的。

一、“他”字的历史渊源

“他”“她”“它”是我们学习现代汉语的人熟识的简单的第三人称单数,是代词的一种。代词,在《辞海》释义如下:

“①代替名词的词,旧称代名词。②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分三类:⑴人称代词(我、你、他)⑵指示代词(这、那)⑶疑问代词(谁、什么)”。而“人称代词”中的“人称”《辞海》给出的释义是“语法范畴之一。也叫‘身’。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是第一人称,属于听话人的是第二人称,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是第三人称。如法文 j’aime(我爱)是第一人称,tu aimes(你爱)是第二人称,tu aimes(他爱)是第三人称。”

在古代汉语里,用来代替第三人称的主要有:其、之、他、伊、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世说新语·方正》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而作为现代汉语最为常见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字早已经存在,最早是出现在先秦时期,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都是用“其、之”来代替一切事物,不分人与物,更不区别男女。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与“他”同时产生的还有“伊”字。关于“伊”字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及。他字是先秦时期无定代词发展而来的,表示“别的,其他”意。《古汉语字典》中举例说: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左传·成公二年》“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黄巢《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到了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别人”意,开始向第三人称单数转变。《晋书·张天锡传》:“他自姓刁,那得韩卢后耶?”

到了唐代他的用法逐渐超过了诸如“伊”“渠”等其它代词,以盛唐时期最为明显,“他”在北方话中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汉将王陵变》中“楚王曰:‘王陵斫营得胜,却归汉朝,甚处捉他?’”《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此香价数最难过,世上珍奇莫比他”。“他”字作为第三人称的使用到元代时候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而古代汉语中的“他”和现在的“他”的区别是肯定的,“他”字并不常用,“他”在古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字,假‘它’为之;后增‘人’旁作‘佗’,而隶变为‘他’。”

英语中的“她”是十二世纪才开始出现在字典中的,汉语的“她”出现的时间更晚,古代以及近代汉语都不存在“她”。在古代汉语中,“女”字旁的字多带有地位低下卑贱之意。如:奴、奸、妒、姦等。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都很低贱,大多数的女子都是男人的附庸,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在汉字上也并不存在专门设立的一个独立的字。

后来白话文运动兴起,“他”字才开始正式以主角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代指一切事物,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他”来代替。

二、“伊”字的使用

“伊”字和他字产生时间大致相同,都是先秦时期产生,但是“伊”字多用于口语中,并且出现了大量“伊”的作品。而在五四时期,陈望道、沈玄庐和李汉俊共同提出“伊”字可以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像是五四时期著名作家鲁迅、冰心、茅盾的作品中都大量出现“伊”。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社戏》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筋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一件小事》

除了“伊”之外,大量的用“他”字作品在当时也很盛行,如胡适的作品中就有出现,当时胡适是支持用“那个女人”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女性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他”多代替的是现在的“它”,而非“她”。但是我们找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里面大多数是用“伊”来指代女性,有时候也用“伊”来指代无生命的物体。

“他把门儿深掩,不肯出来相见。”选自胡适的《尝试集·如梦令》

“这棵大树狠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斫倒了。”《尝试集·乐观》

“谁料这雨后的湖山,已作了伊的画稿。”《题凌淑华女士画的雨后西湖》

“不是怕风吹雨打,不是羡烛照香薰,只喜欢那折花的人高兴和伊亲近。”《瓶花》

“前天伊未免太绚烂了,这回来,只觉得伊更可爱。”《西湖》

其实我个人认为在《西湖》一诗中,之所以用“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将西湖拟人化,女性化了,把西湖比作了一个可爱漂亮的少女,所以才选择用“伊”来表示。

三、“她”字的精彩亮相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外国文学大量的传入了中国,外文中的“she”的翻译问题日趋明显,当时主要是用“他女”“那女的”来表示,后来又借用吴方言中的“伊”来表示。男女分工明显,鲁迅曾提议用“伊”来指代女性,但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最终无疾而终。“她”的出现,最早得益于五四时期新派人物的出现。当时的新派人物大多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理解中国文言文不能从性别上区分第三人称的局限,也知道外语从性别上区分第三人称代词的好处。最早提出“她”字的是刘半农。刘半农曾经写过一篇《“她”字问题》,明确提出了将“她”作为第三人称代词。1920年9月,正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首次创造了“她”,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

“她”字的出现,避免了词语指意不明,“他”“她”各司其职,各领其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不明性别的人时,还是用“他”来代替,很少用到“她”。如果指明对象是群体,有男有女,不管男女数量孰多孰少,也用“他们”来指代。如果所指全部是女性,则“他们”或者“她们”都可以表示。“她”字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各个字典也收录起“她”这个字,“她”经受住了优胜劣汰的考量,最终广泛使用了起来。鲁迅先生曾经大赞“她”字的出现是打了一场大胜仗。

在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有趣的“世纪之词”评选活动。提名的有“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等词,而最后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她”这两个词。最后,“她”字最终胜出,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词”。

“她”作为女性的代表,多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讲自己祖国的时候,我们大多用“她”,但是在讲别人的国家的时候多用“它”,而且在书面语抒情文章中多用“她”,在官方正式文件里一般要用“它”,这要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不同而定。

四、第三人称单数如何用于对外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解第三人称代词困难相对较小,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也相应的有各自的代表,只是对于熟悉欧美语言的一些学生来说,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在汉语中“他”“她”“它”三者的地位并不平等,使用范围也不一样。“他”字有一个词“其他”,也可以表示泛指,不分性别,也不管有无生命。而在表示第三人称复数时,“他们”“她们”“它们”在汉语中三者用法不同,“他们”可以指代男或女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而“她们”“它们”一般没有这个功能。这要与英语相区别,在英语中统一用“they”来表示。

[1]袁雪梅.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赵 静(1987.4-),女,汉族,山东 临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施晓慧(1987.8-),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单数指代
单数和复数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走迷宫
爱国婊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单数和双数
“指代”难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