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吴歌”在高校的传承之路

2011-08-15苏春敏朱诗园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山歌音乐大学生

苏春敏 朱诗园

2006年,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穿越数千年时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和精神之魂。随着农耕社会的解体,曾广为流传的山歌在田野上已成绝响,以山歌休闲解闷、协同劳作、娱乐消遣的文化环境已不复存在。吴地山歌不仅渐渐被人们淡忘,更面临着存亡的挑战。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吴歌进行妥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就苏州地区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对常熟的白茆山歌、太仓的双凤山歌、吴江的芦墟山歌、张家港的河阳山歌、工业园区的胜蒲山歌、金阊区的白洋湾山歌等的发掘、搜集和整理,使吴歌的研究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一、高校应挑起传承吴歌重担

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责任,同时也符合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是高素质文化人才的聚集之地,以自身丰厚的学术优势积极探索吴歌保护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高校作为义不容辞的参与主体,应发挥自身学术优势,积极投身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行列中,将其与地方“非遗”特色相结合,并寻找到二者的最佳切合点。因此,将高校打造成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平台,在整个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苏州地区的一些高校在自觉承担“非遗吴歌”的保护和传承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吴歌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在常熟古里镇有高校的苏南地方音乐白茆山歌研究基地;在白洋湾社区有高校的“白洋湾山歌教学实践研究基地”。还有胜浦山歌研究基地、阳澄湖渔歌实践基地等等,这些基地的创立,搭建起了高校与地方长期合作的平台,使彼此间的联系固定下来,共同为吴歌的建设与发展做贡献。吴歌的保护不单是指传承,它还是传播、教育、科学研究等系统性的综合体系。

(二)开设高校吴歌教学课程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媒体化时代,大学生们被各种新潮时尚及外来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对于艺术欣赏与审美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为吴歌的传承与普及带来了挑战。将吴歌这一地方民间音乐列入高校课程,让学生通过固定的课程体系强化学习,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吴歌的价值及意义,唤起他们对吴歌全面正确认识,形成保护的紧迫感,最终将吴歌的传承意向付诸实践。

(三)教师参与吴歌研究

吴歌的保护工作和持续发展要实现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双结合,就必然需要高校教师的学术理论支持。近些年,苏州高校一些音乐教师在吴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的突破,这些成果使教师们的学术研究与政府需要紧密结合,实现了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大学生参与吴歌研究

高校大学生也具有良好的学术理论基础,拥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吴歌保护与传承的中坚力量。通过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恰潜能完全可以被挖掘出来,苏州高校学生撰写的文章分别发表在省市级期刊上。申报的《白茆山歌传人专访》《吴歌传承人现状调研》等科研课题均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批准立项。大学生作为一种动态传承力量参与到吴歌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其作用不可估量。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准音乐教师”的他们所掌握的保护吴歌的更多知识,将会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传播、扩散,使得一代甚至几代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吴歌保护和传承意识。所以,大学生参与吴歌保护传承工作是功在当前,利在千秋。

(五)引进来与走出去

苏州一些高校在吴歌保护与传承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的交流沟通。他们把吴歌专家学者请进来做学术报告,把吴歌传承人聘教师为学生上课,把泥土芳香的原味民歌带进课堂。此外,他们还多次组织师生采风团队深入乡村田野,搜集、聆听、感受原生态的吴歌资源,感受吴歌生存的环境和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吴歌,身临其境地体会吴歌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吴歌价值与传承意义深深植入教师与学生的内心。

二、高校资源应为吴歌传承所为

目前,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政府、文化部门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有不足,如山歌配有的曲谱寥寥无几。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整个吴歌保护工作的大盘中,成为吴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软肋”,严重影响了吴歌的传播。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一定要与高校的专业音乐人才合作,使吴歌的文学与音乐“两条腿”同时走路,只有这样才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一)编辑吴歌歌曲辑,录制吴歌传承人的MTV

吴歌生存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传承问题,更集中地体现在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针对吴歌少谱多词的传承现状,高校要主动派专业教师为吴歌记录专业曲谱。山歌是用来听和唱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带有曲谱的吴歌才是真正完整的。为使吴歌更快地被认知、更好地被接受、更有效地被保护、更广泛地传播、传承,高校可通过MIDI音乐制作等高科技手段协助吴歌传承人录制MTV,将录制好的MTV制作成光盘、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它可以让人们反复聆听欣赏、反复学习模仿,并为教学带来方便,使学生学习吴歌更加直接、更加省时、更加灵活。同时,也为吴歌在国内国际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吴歌采风并参与演出活动

高校大学生是吴歌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吴歌的热爱之情。如组织安排一定规模的田园采风;考察吴歌音乐的形式、风格及特点,捕捉吴歌音乐资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吴歌素材。此外,还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吴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定期举办“吴歌采风文章评选”、“吴歌演唱比赛”等活动;建立“吴歌艺术团”;运用吴歌曲调,改编创作一些即具有吴歌乡土特色、又融有现代音乐元素的精品节目。同时也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有责任感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吴歌传承专项基金”,对优秀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总之,地方高校在吴歌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以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连接学术理论与民间话语的重要桥梁。高校除了对吴歌进行文化发掘、收集、记录,为保护和开发吴歌提供智力资源、培养人才,还要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等等。如何让高校吴歌保护工作趋于正规化、科学化、实践化,成为吴歌保护的有效平台,仍将是一个需要不断协调、探讨的问题。

[1]白庚胜.民间文化传承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碧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J].中国音乐,1996,(1).

猜你喜欢

山歌音乐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音乐
国画:唱支山歌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