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影像时代下的立体电影之路

2011-08-15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浙江临安311300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观者

柳 青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临安 311300)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916年出版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为改变人们心目中一直把电影看做“杂耍”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他从人体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像中生成的深度感和运动感。电影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同传统绘画对于画笔、颜料的依赖一样,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未脱离摄像机的拍摄,有声电影出现以后,声音也是通过录音设备在真实的场景中同步采集完成。在剪辑方式上,早期的胶片拍摄是通过剪刀组接粘贴,然后制作完成整盘胶片的拷贝与发行。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近几年三维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前期的拍摄制作过程,还是后期剪辑合成制作过程,都把战线转移到了电脑技术上。三维技术的运用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影像合成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虚拟现实与想象意境得以呈现在荧幕上。

近10年来,三维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势不可挡的气魄大家有目共睹,我们举一个最实际的例子:就当今立体电影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来说,自从2005年美国迪士尼推出数字立体电影《小鸡快跑》以来,特别是2009年上映的号称制作规模最大、3D技术最先进的影片《阿凡达》掀起的一股狂热的3D观看风潮以后,据统计,2010年全球3D电影的票房累计已经高达61亿美元,仅美国一国的票房就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票房总量的36.1%。如今,美国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大的3D电影产出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3D电影输出国,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生产输出体系。特别是今年以来《功夫熊猫2》、《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后一次次的票房高潮可知,大家观影的热情程度一直居高不下。就今年下半年的观影调查,许多观众对《丁丁历险记》《穿靴子的猫》《亚瑟的圣诞》等立体影片仍抱有极大的观看热情和期待心理。立体电影的出现不仅是代表了电影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更是把全球带入了一种新的观影时代。

一、插上技术的翅膀

1.数字技术的支撑与推动

提到立体电影,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那时的立体电影大都是利用一些特殊视觉角度或是恐怖的镜头为噱头,(如《爱情的力量》(1922年)《恐怖蜡像馆》(1953年)等),加上初期红蓝眼镜所产生的模糊效果和观影疲劳,因此无论是在前期拍摄还是观影环节上,由于技术的限制,上个世纪50年代的立体电影犹如昙花一现并没有真正吸引观者的注意。

新技术的发明导致新艺术的诞生,一部电影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影像技术的发展史,电影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无论从诞生还是今后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以科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0世纪末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趋势成为历史的必然。如同胶片电影是电影史的一次重大影像技术革命一样,数字技术是在新的世纪之交像新的细胞裂变一样蔓延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影像技术处理逐渐被数字化,其制作方式、承载方式、传播方式及影像观念发生了变革,数字化是的影像可以转化成为计算机库里的数据一样可以运算、操控,进一步搭建起一个完全虚拟的影像现实。这种虚拟影像的实现是对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再现”的一种视觉的颠覆,而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的虚拟“再现”的模式。立体电影是电影艺术的一个延伸体,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可能。如由美国皮克斯工作室制作联合迪士尼发行的3D动画《玩具总动员》的全部1500多个镜头完全用计算机制作组成。特别是2005年,Real-D公司将美国用于航空试验的全新数字立体显示系统在电影播映过程中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原本的立体电影观影过程中的头晕、眼花、模糊等不良症状。使观影者不但可以得到清晰真实的画质保障,同时又大大增强了立体电影的稳定性,通过逼真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以及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制造强烈的纵深感,把观众抛入到影片中所营造的世界里。

2.电子媒介时代的催化剂作用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立体电影的兴起与推广如此迅速又与媒介的变革息息相关。上个世纪初,电视的诞生被视为电子时代最重要的发明。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二战后,电视媒介的普及速度惊人,世界渐渐被电视媒介所支配;90年代以来,数字、网络、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的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传播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继电视,互联网“第三传媒”“第四传媒”方式的出现(报纸,广播的出现被称为“第一传媒”“第二传媒”),在科技进步的驱动作用下导致了媒介形态的变革,进而影响大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标准,使传统的观影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具体到电影来说,传统许多影片的语言造型与叙事结构及技术手法,观众可以选择在家中更加舒适的条件下观看并且也可以达到很好的试听效果。加上商业利益趋势下盗版等非法行为的激烈竞争,导致大批原始影院观影者流失。利润使嗅觉最为敏锐的美国电影业立即调转风帆,转向了三维电影的尝试。它借用自己强大的资金运作优势与技术优势,运用电脑强大的运算能力担当电影语言的载体,改变往常的制作流程,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艺术语言付诸于观者的视听感官,传达了逼真的观影体验。就像卡梅隆所说的那样,在3D的世界里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3D技术也很快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3D电影所营造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者的浓厚兴趣。美国也很快从世界各地收到了满意的回答,单单从3D影片票房分析来看立体电影市场的话,2003年福克斯投资3700万开发的《电影特工小子3》仅美国就获得了一亿1200万的票房成绩,2008年迪士尼出品上映的影片《闪电狗》单日票房就已过百万。近期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变形金刚3》的10几亿票房更是不在话下,相信更是让制作公司喜上眉梢了。

二、迎合观众的“深层心理” 期待

从另一层面上讲,3D电影挑战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技术,也是一种电影观念。从三维影视特效创意、前期立体拍摄、特效后期合成等方面和制作环节,三维影像下所形成的新的欣赏方法及审美形式,给视觉影像艺术带来了许多新的审美特征,同时拓展了视觉影像艺术的表现力。

1.类型化商业立体电影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充满影像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类型电影主要是指好莱坞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法。电影在好莱坞的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商业和票房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为制片厂攫取最大利润,最大限度的迎合观众、取悦观众。我们撇开正统电影对当时好莱坞商业化类型电影的嗤之以鼻,今天好莱坞的立体电影同样是在商业化考虑的背后,对当今社会观众生活状态下的的审美心理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即观者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基础上又会产生追求新奇的心理期待。特别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社会各个阶层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热映的3D电影来看,多为科幻、探险、动作等类型,这些轻松、娱乐、奇幻的类型本身就具有制作立体电影的题材优势。如同当年大家对好莱坞是“造梦工厂”的评价一样,大家走进影院就如同参加一场奇异的旅行,观者从中可以暂时的摆脱现实,得到一场“集体无意识”的宣泄。

2.隐藏的民族文化

如同中国武侠类型电影明显的传达出我国的武侠精神一样,不难看出,美国的3D电影同样隐藏了其特有的民族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竞争冒险精神也好,或者说隐藏的民族优越感也罢,美国的立体电影已经取得了立体电影这块新领域的话语权。举一个反面的文化例子,早在《功夫熊猫1》上映时,影片在我国就已经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到底是中国文化传到了国外还是美国文化入侵了中国?随着《熊猫2》的热映,美国也确是投中国人之所好,加上“文化入侵”说,更是给影片本身做足了免费的宣传,结果2日内大陆两亿票房被好莱坞轻松收入囊中。

三、在“骂声”中成长国产3D电影

立体电影的创作基于技术软件与硬件设备的支持,但是在商业社会下,由于高额快速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与驱使,让大量电影从业者都想搭乘立体电影这辆顺风车,一股脑儿的扎进了3D电影的大军,而忽视了电影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作为立体电影的点睛之笔,在一定程度上讲,在商业利益的趋势下,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只是单纯的在影片发行时贴上3D的外衣,反而使观者在感到一定程度的“被骗”的同时,高呼某些国产影片“伪3D”的行为。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真正掌握数字技术并将之有效的融合到影像中去,才能在思想深度与视听语言上增强影像的说服力,从而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这也是真正扩展立体电影市场提升国产立体电影质量的关键所在。

物质生活质量的飞速提高不断激励着人们的社会属性的实现,在新影像文化时代,“眼球经济”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以强大的现代技术为支撑,通过影像创造虚拟现实,建构了一种全新的时空理念,延伸了观者以往有关时空的概念,又迎合了观者的本能兴趣与审美体验。立体电影给世界带来的惊喜不亚于1986年第一部影像《火车进站》,借用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一句话:“电影就好像一扇梦幻的窗户,我很确定我从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中的世界更有趣”。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发展的支撑下,立体电影成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枝独秀,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观影体验,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颠覆不是取代而是一种延续。立体电影技术作为数字科技发展的前沿,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指导老师:王玉红

[1] 《影视美学》.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 《记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曹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 《全球3D电影票房排座次》张婷婷.2011年8月16日《中国经济深圳特区报》.

[4] 《“功夫熊猫”是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吗? —关于<功夫熊猫2>的文化争议》袁家骅2011年8月.《时代动漫》第七期.

猜你喜欢

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启示
现实与艺术的折中融合
制作与观看
论虚拟摄影技术对观者时间感知的影响
基于时间维度的虚拟现实展览观者在场问题研究
冷色风景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