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织的素材、线状的结构、多元的文化——杨晓忠与他的《移动的背景》

2011-08-15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成都6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羌笛萨克斯音乐学院

扈 滨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 四川成都 610000)

一、作品背景与音乐节介绍

关于ISCM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笔者是早有耳闻。 该协会于1922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成立,并且每年在不同的国家举办音乐节,是全球唯一的每年展示国际最新音乐创意的平台。四川音乐学院虽然地处西部,但在这个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内却有着一群对现代音乐执着追求的作曲家与演奏家。早在2007年,由川音的作曲家小组和Sh’er Jie新音乐团就赴香港参加了ISCM-ACL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举办的音乐节并受到各国音乐家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同年,在香港举行的ISCM-ACL国际现代音乐协会年度大会上,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会长曾叶发博士(Dr.Richard Tsang)宣布,“鉴于四川音乐学院近几年时间内在现代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不懈努力和贡献,被协会接纳为附属会员单位(Associate Membership)”。四川音乐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该协会会员资格的团体。

2011年4月7日至17日,川音作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宋名筑教授及胡晓、杨晓忠、邹向平、肖岗、郭龙等一行七人,远赴克罗地亚,第二次也是首次以协会附属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在该国举办的国际现代音乐节。有趣的是,音乐节上除了有潘德雷斯基这样的国际大腕级作曲家参加并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外,克罗地亚的总统也有新作品参演。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位总统本来就是一位职业作曲家,并且在就任总统之前为当地现代音乐协会的主席。难怪这次音乐节盛况空前,除了在首都萨格勒布有演出以外,其他城市也都有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和电子音乐等一系列音乐会。其中,我院杨晓忠教授的室内乐《移动的背景》能入选为今年音乐节的展演作品(由萨格勒布萨克斯管四重奏Zagreb Saxophone Quartet演奏,温格勒指挥)应该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借此之际拓展了眼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与交流真是受益匪浅。

《移动的背景》写于那场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5.12”汶川大地震一年之后。是作者为纪念“5.12”一周年,为萨克斯四重奏而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由四川音乐学院新大陆萨克斯团在泰国曼谷第15届世界萨克斯大会上首演。大家都知道,很多新作品由于各种原因在首演之后就再也无人问津了,甚至连首演的机会都没有,不得不承认这是作曲者一种极大的遗憾。从这一点来说,杨晓忠教授是幸运的。他的这部作品在首演以后又得到了多次的演出机会,1这与作品本身对于萨克斯演奏技巧恰到好处的展示与创新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完美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

在介绍作品之前,作者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

多年前作者赴四川的羌族地区采风,热情好客的当地人用一个很大的酒坛装满了美酒来招待远来的客人,席间主人们还吹起了羌笛以助酒兴。当时对羌笛这门乐器还不甚了解的杨晓忠被主人们开了一个玩笑:“我可以将一个音吹很长的时间不断,如果你不信,我们就打个赌,我吹多长时间,你就在这插满吸管的酒坛上喝多长时间!”呵呵,他当时当然不了解羌笛有循环换气的演奏法,其打赌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醉得被人抬到床上了。

在作者的想象之中,萨克斯管的音质与中国羌笛近似。它的音质更像是被放大好几倍的羌笛的声音,而且它们都具有使用循环换气演奏法的特点。它们特别的音质与循环换气的演奏特点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

二、作品技法赏析

音乐的创作技法是为音乐的表现内容服务的这一原则被广大作曲家所公认。然而作曲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又依赖于相应作曲技法的运用。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交叉融合是本作品的一大特色。具体体现在三种不同风格材料元素的融合,音色织体的使用以及线状结构框架的发展之上。

(一)关于材料元素

作品主要运用了三个材料。它们分别来自于作者的《拂尘Ⅱ》2,《羌笛曲》与莫扎特的《安魂曲》。三种不同风格的素材犹如一幅幅移动着的挥之不去的影像在作品中交织、融合,也许这正是作者把这部萨克斯管作品取名为《移动的背景》的原因吧。《拂尘Ⅱ》是作者创作生涯中的一个代表之作。大概是出于对其中关于描写“尘埃”这一形象的素材碎片的偏好,作者又将其引入到本作品的开头,借以表现对地动山摇之后空气中弥漫的颗粒与人们心中存留的悲伤记忆。乐曲中使用的羌笛哭诉、哀怨的音调,犹如盘旋在山川间的悲歌,隐喻羌族人在“5.12”所经历的灾难。乐曲结束引用了莫扎特(W.A.Mozart) 最后的作品《安魂曲》(Requiem)Op.626 中的Lacrymosa。悲伤、哀婉的旋律使人想起灾难带给人类的痛苦与凄凉,听来感人肺腑。上述三种素材在作品中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并发展,相互交相辉映,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拼贴”的概念。

(二)关于音色织体

受羌笛的音色与演奏法的启发,将其与萨克斯进行嫁接以形成扩展、丰富、交融的新音色是本部作品的音色特点。它就犹如一扇门,引导着作者穿越它们的世界,从不同时代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感知“事物”、“事件”以及他们的背景。立意很新,紧扣创作意图。

当代音乐创作中,音色作为一个结构元素在织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品中通过模仿羌笛的演奏特点,利用同一发音点细微错位的演奏方式来表现形影相随的音响效果,作者称其为“影子音”;由不同泛音与微分音的结合来营造混沌的声响,作者称其“脏音”;通过“气声”“啸叫声”与“喉音”来营造环境声而产生的从萨克斯音色到羌笛音色的 “过滤音”等等音色特点形成了音色的嫁接与音色的扩展技法。再由气颤声、低噪声,颤音、花舌、打键声、装饰音、滑音、弹舌、气声、气颤声、泛音等演奏技法所表现的音色织体在丰富地展现各种影像的交织、融合画面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我们听觉的视野。

(三)关于线状结构

《非线性回归作曲的可行性探讨》3是杨晓忠教授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一篇论文。笔者曾经想过,作为一般没有深厚数学功底的音乐工作作者,如何可以将这类深奥的数学算法引用到作曲之中呢?后来在作者的这篇论文中找到了答案:本身将数学用之于作曲就是近现代作曲家所常用的方法之一。将音高、节奏、音色等参数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用“非线性回归”的算法,可以确定其一而产生所相应的其他参数。“此方法逻辑严密、切实可行,且有情纵控制,不失为一种探索音乐创作新方法的途径。”4

沿着非线性回归作曲技法这条探索路程,作曲家经过了多年的潜心研究与艺术实践。上篇中提到的《拂尘II》便是运用该作曲技法创作的一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中国道教的法器‘拂尘’的符号象征,隐喻作品与道教精神上的联系。作者试图借曼妙的音乐驱除心里的‘尘埃’,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以及内心世界的种种无奈和抗争。”5

《移动的背景》结构取自《拂尘Ⅱ》的非线性回归图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羌族的《羌笛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形成了游离于线状结构中的隐形结构和结构的延伸。《羌笛曲》游离于线状结构的数据中,具有隐形结构的功能,并使其成为结构数据中的灵动因素。而《安魂曲》的出现,是以线性结构的外延形式出现的,它的调性主音(d小调)“巧妙”地与结构数据的起始音(D)相吻合,具有结构的延伸功能。

三、结语

曾经任教于四川省川剧学校,后又攻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至今的杨晓忠教授应该说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特别是川剧音乐的研究有着更大的优势。《移动的背景》一作正是将多元化的因素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创造一种包容性、风格性与个性化兼有的独特声音。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20世纪以来欧洲大陆出现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所谓现代音乐在当下早已不是什么“主流”了。当代音乐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正如杨晓忠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音乐语言的延展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2008卢森堡国际作曲比赛综述与作品解读》中谈到:“如果说欧洲的视觉聚焦到了东方并接收吸纳它的文化,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敞开胸怀,在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把我们的文化传递给世界?”

在本文即将完成之际,又有该作品将被演奏的消息传来:2011年9月22日,山西太原“雅马哈之夜音乐会”上由新大陆萨克斯四重奏团演出; 2012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与伊莎卡音乐学院各演出一场。笔者在此衷心祝愿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注释:

1.作品演出情况:

• “2009泰国曼谷第15届世界萨克斯管大会”首演(7月)

• “2009青海西宁萨克斯管工作坊”(8月)

• “2010美国南俄勒冈州立大学第10届萨斯克尤萨克斯管音乐周”(7月)

• “2010第一届东亚音乐教育大会”(9月)

• 2011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世界新音乐日(4月)

• 2011中国香港(5月)

• 2011澳大利亚墨尔本(7月)

2.杨晓忠:《拂尘Ⅱ——笙与小交》Horsetail Whisk II Sheng &Sinfonietta.在“2008卢森堡国际作曲比赛(第七届)”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Prize Luxembourg 2008 ) 中获得第四名,2008年10月卢森堡Ettelbruck音乐厅国际首演,卢森堡小交响乐团演奏。发表于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Prize 2008 Luxembourg sinfonietta This live recorded CD contains the works by all six finalists作品专集.

3.发表于《音乐探索》1996年第3期.

4.引自杨晓《非线性回归作曲的可行性探讨》.发表于《音乐探索》1996年第3期.

5.引自杨晓忠《音乐语言的延展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2008卢森堡国际作曲比赛综述与作品解读》发表于《四川戏剧》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羌笛萨克斯音乐学院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更吹羌笛关山月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晨行
羌笛为武汉吹响
中国“萨克斯之都”:一个被肯尼·基彻底征服的工业区
丢了两元钱的车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