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收:《夜归人》问题探究

2011-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夜归人爱伦选本

王 涛

随着80年代爱伦·坡在国内重新升温,对他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爱伦·坡的才华在小说、诗歌、评论,甚至包括书信等各方面都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国内一直都很少对他进行完整而系统地研究。这使得,我们在承认其作品价值的同时,一直也对其作品缺乏系统而完整地认识,以至于在有关爱伦·坡的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也出现了以讹传讹,流毒甚广的现象。笔者在对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篇原为18世纪的英国女作家玛丽·丘蒙德莉(Mary Cholmondeley)所作的作品《夜归人》(The Hand on the Hatch),竟然在包括《配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读本高中二年级下》在内的不下十个文学选本中,被误认为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追根溯源,将这个问题清理清楚。

一、伪事实的存在:爱伦·坡与《夜归人》

自1984年到2008年间,仅笔者所见,就有以下选本中收有所谓为爱伦·坡所著的《夜归人》短篇小说:《外国微型小说100篇》(许世杰,杜石荣选编,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①、《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叶茅编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中外名家微型小说大展》(《小说界》编辑部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张光勤,王洪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掌上玫瑰·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美洲卷》(宋韵声主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夜归人》(张光勤,王洪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郑允钦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世界经典微型小说》(丰义主编,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文库”系列丛书的《外国小说精品阅读》(程汉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探究性阅读·早读文本·高中卷·上》(刘建琼主编,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新语文·决胜高考·第3卷》(王泽钊,闵妤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郑允钦编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龙班智慧阅读·高中卷5(表达能力篇)》(李人凡,郭扶庚主编;黄磊等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配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读本·高中二年级·下》(《配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读本》编写组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影响力·文学经典品读世界最佳微型小说》(宋乃秋选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阅读2》(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汉文教材编辑部编写,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老师推荐的美文大全·第3季》(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研究会主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郑允钦主编,《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美洲卷 上》,(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以上选本,不仅以其数量之多,而且以其选本所代表的“权威”性容易造成我们的“误信”,如《配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读本·高中二年级·下》。大量选本的出现,很容易让人认可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同时,这些选本上其他的一些特点也容易使我们视听混淆。

其一,在这些选本中,大部分都郑重其事地对爱伦·坡做了恰如其分地介绍。这里举几个例子来看:

爱伦·坡(1809—1849年),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批评家。诗集《帖木儿》,《艾尔·阿尔夫》等,诗中多是古怪、奇特、病态的形象。他的短篇小说也颇有影响。(《外国微型小说100篇》,许世杰,杜石荣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艾德加·爱伦·坡(1809—1849年),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批评家,西方现代颓废浪文学的鼻祖。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流浪艺人家庭。他的创作显现出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唯美主义文艺观.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叶茅编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

爱伦·坡(1809—1849),美国著名作家。西方现代颓废派文学的鼻祖,也是西方侦探小说的开拓者。(《中外名家微型小说大展》,《小说界》编辑部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其二,还有些选本结合爱伦·坡的创作特色对《夜归人》这篇短篇小说进行了点评或者赏析介绍。爱伦·坡的《夜妇人》似乎是将惊险与恐怖融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的叙述看似平静,实际却处处赔藏着危险。(《外国小说精品阅读》,程汉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这里所谓的小说中的“惊险与恐怖”的确是爱伦·坡创作的主要特点。

《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叶茅编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中结合爱伦·坡诸如“把滑稽提高到怪诞”的创作美学对其所谓的“代表作”之一《夜归人》进行了赏析。《夜归人》(张光勤,王洪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中附有赵光育的赏析文章,其中提到的爱伦·坡的生平遭遇以及创作特点均是符合爱伦·坡本人的。《探究性阅读·早读文本·高中卷·上》(刘建琼主编,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2)则结合爱伦·坡的创作特点通过旁批和最后的点评,对小说进行了赏析。

其三,同时收录了爱伦·坡的其他作品一起出版,增加了可信度。如《掌上玫瑰 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美洲卷》(宋韵声主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同时收录了由李贵馥翻译的爱伦·坡的作品《椭圆形的肖像》。《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郑允钦主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同时还收录了爱伦·坡的作品《椭圆形的肖像》以及由宋韵声、施雪翻译的爱伦·坡作品《庄园恐怖夜》(通译《厄舍府的倒塌》)、《世界经典微型小说》(丰义主编,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同时还收有爱伦·坡的作品《被盗去的情书》(通译《被盗窃的信》)、《影响力·文学经典品读世界最佳微型小说》(宋乃秋选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同时收有爱伦·坡的作品《被窃的情书》(通译《被盗窃的信》)。这些在增加我们对编者在知识储备上的信任的同时,无疑将进一步促使我们误信《夜归人》也为爱伦·坡的代表作。

最后,一些服务于教育,旨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丛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误收情况,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误信。其中有作为“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文库”系列丛书的《外国小说精品阅读》(程汉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探究性阅读·早读文本·高中卷·上》(刘建琼主编,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新语文·决胜高考·第3卷》(王泽钊,闵妤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龙班智慧阅读·高中卷·5(表达能力篇)》(李人凡,郭扶庚主编;黄磊等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阅读2》(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汉文教材编辑部编写,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老师推荐的美文大全·第3季》(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研究会主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特别是其编写宗旨在于“配合人教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原有的人教版统编教材与教育课程改革条件下的教学以及高考产生了明显的距离。本书的编写,一方面依据统编教材,另一方面依据《高中语文课程》,可以说本书既是统编教材的补充阅读”的作为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读本《配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读本》增加了人们对该说法真实性的确认。

二、冰山一角:疑点的产生

这样的说法一直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而对于稍微熟悉爱伦·坡的读者而言,却大多会心存疑惑。笔者在查阅了中国目前所出版的近百种爱伦·坡的个人文选集中,却始终未见到有对该篇小说的译介,笔者带着疑惑就此事求教于国内爱伦·坡翻译研究专家曹明伦先生,先生复信言“据我所知,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中没有《夜归人》这个篇目”,这些都增加了笔者对此说法的怀疑。紧接着笔者查阅了对爱伦·坡作品辑录的较为完整的英文全集《埃德加·爱伦·坡作品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with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y Charles F.Richardson.Poe,Edgar Allan,1809-1849.New York:Fred de Dau&Compand,1902)以及目前学界颇为认可的爱伦·坡小说全集收录版本,1984年,美国文库(The library of America)推出的由著名爱伦·坡专家、威尔斯利学院的奎因(Prof.Patrick F.Quinn)编辑出版的《E.A.坡:诗歌和小说》(Edgar Allan Poe:Poetry and Tales)均未见收有此篇小说。

同时,就阅读体验而言,《夜归人》的故事风格与爱伦·坡的其他作品的风格也不甚相同。在爱伦·坡的创作中,除了他的侦探推理小说,比较注意情节的设置以外,他的其他的小说多以心理分析见长,其恐怖氛围的营造在于对神秘性的刻意追求,而不在于对凶杀事件本身的关注。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也在一些选本中为点评者所注意,“埃爱伦,坡的作品,常会使你感到抑郁、气闷。它就象酱红里的卤汁,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噬咬着你的灵魂和骨骼,让你一辈子忘不了那独特的苦涩味.与爱伦·坡其它作品相比较,《夜归人》似乎显得平淡些,在这里他没有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过分渲染和夸张,而是冷静、透彻地剖析着人心和社会,以短小的篇幅友映了广泛的内容。”①(张光勤4)但是点评者由于在接受上,已经先入为主的认定了该小说为爱伦·坡所作,因此,尽管察觉到了这种风格的差异性,但是依然将该小说纳入爱伦·坡的创作进行点评,只不过将其看作爱伦·坡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而在这些选本中,所有的《夜归人》的译本均署名为同一人“芸亮”,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浮出海面:问题的澄清

如果我们对于《夜归人》为爱伦·坡所作这个“伪事实”不进行质疑的话,那么这种“潜在”的知识性错误将会随着通俗读物的广泛流传,随着教材配套读本的教育普及,无疑将会流毒甚广。但由于爱伦·坡本人的创作多以笔名形式发表,还有很多是匿名发表的,因此即使在西方,爱伦·坡不少作品的认定都还是在不断对佚文的挖掘和考证之中,目前对他的作品全集尚无定论,因此笔者当前最迫切需要做的是找到原文作者,才能证明该小说非爱伦·坡所作。经笔者多方查证,终于在《读者文摘 英汉对照选集》(读者文摘远东有限公司编,READER’S DIGEST BLINGUAL SELECTIONS,香港,1975年),中见到了《夜归人》一文的英文原著,英文原名为 The Hand on the Latch。只是英汉对照下的中文译名为“风雪夜归人”。尽管译名不一样,但是从内容对照来看,故事与前面提到的《夜归人》完全一致,应该说就是同一小说。英文标题下署有An Old Tale By Mary Cholmondeley RETOLD BY ANTHONY ABBOT,为我们寻找原文作者提供了线索:一个古老的故事,玛丽·丘蒙德莉原著,安东尼·阿伯特改写。同时笔者也见到另一个收有同一故事的《风雪夜归人》(《实用英文经典 英文小说经典:英汉对照》,张浩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但是署名为安东尼·艾伯特创作。后者实际上,只注意到了作为对《夜归人》进行改写的作者安东尼·艾伯特,而忽略了原作者玛丽·丘蒙德莉。

安东尼·阿伯特(Anthony Abbot,1893—1952)在中国喜欢和熟知侦探小说的读者群中应该不是一个过于陌生的名字。原名是查尔斯·富尔顿·奥斯勒,他以这个笔名以及“查尔斯·奥斯勒”的名字发表了许多作品,尤以侦探小说为主。艾伯特在发表长篇小说《杰拉尔丁·福斯特谋杀案》(About the Murder of Geraldine Foster,1930)之后,继续以其中的侦探撒切尔·柯尔特(Thatcher Colt)为人物形象创造了柯尔特系列小说,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1952年,他因为心脏病去世。在他的生平中容易让我们想到和我们本话题密切相关的有两点,其一,他和爱伦·坡一样创作侦探小说,并对爱伦·坡有着崇拜之情。还在十多岁的时候,艾伯特就成为巴尔的摩《美国人》(American)的通讯员,他曾经发誓要离埃德加·爱伦·坡的墓近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一位作家。其二、艾伯特担任过著名的《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编辑,在他任职期间他改编过很多老故事,并在篇首注明出处。在香港出版的英汉对照集应该说是基本上保留了《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原始风貌。《风雪夜归人》(The Hand on the Latch)英文标题下署有的An Old Tale By Mary Cholmondeley RETOLD BY ANTHONY ABBOT应当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玛丽·丘蒙德莉(Mary Cholmondeley)(1858年8月—1925年7月)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作家,在中国可以说是籍籍无名。她出身于英格兰的一个家中子女众多的牧师家庭,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家中的长女。由于患有哮喘,加之母亲的无能,她在16岁就放弃了学业,在家操持家务。创作,很快成了她从家庭责任脱离出来的一条出路。她于1878年在《平面造型艺术品》Graphic发表了她的处女作。1877年发表的《丹佛斯珠宝》(The Danvers Jewels)引起了当时著名小说家罗达·布劳(Rhoda Broughton)的注意,并以溢美之辞推荐给了读者,之后玛丽·丘蒙德莉有很长一段时间为批评家所关注,并为读者所喜欢,其后开始以创作为主。而我们在这里提及的《夜归人》(The Hand on the Latch)就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该文最初发表的时候是收录在玛丽·丘蒙德莉的个人小说集《最低的梯级》(The Lowest Rung,John Murray,1908)中,后来又于1909年直接以《夜归人》(Dodd,Mead,The Hand on the Latch,1909)为书名作为她的小说代表作出版。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保持了玛丽·丘蒙德莉创作的一贯风格。故事以坚强独立的成熟女性形象为主人公,保持了其创作中贯有的以制造悬念营造气氛的写作技巧。时至今日,不但中国对她的译介很少,即使是在英国本土,当时光已经距离18世纪末19世纪初女性的革命之路已经非常遥远的时候,其作品创造的女性形象早已不为当今人们所关注。玛丽·丘蒙德莉的名字除了偶见于女性主义批评家笔下如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以及安·阿迪斯(Ann Ardis),肯定其作为女性创作的先锋地位,赞扬其为后来的女性创作开拓了道路以外,玛丽·丘蒙德莉几乎已被人们给淡忘了。但是,其故事结构的建构,悬念的制造,对今天的读者仍有一定的可读性,这也是在误收《夜归人》为爱伦·坡代表作品的那些点评家们无一不关注其故事讲述技巧的原因。玛丽·丘蒙德莉的经典小说误认为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而后来的编选者,未对之进行过认真核实,出现了以讹传讹,流毒甚广的现象。

注解【Notes】

①此书在收录该篇小说的篇末注有“举自《港城》1983年第1期”等字眼,由此推断1983年《港城》第1期中收录的译作,应当是最早的误译。

张光勤王洪主编:《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猜你喜欢

夜归人爱伦选本
侧面
岁末帖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