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的启示

2011-08-11□文/高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6期
关键词:工业化比重产业结构

□文/高 欣 申 博

中国与印度同为“金砖四国”,同属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模式上显示出很大的不同,其最为主要的差别在于:中国的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型的;印度的发展模式则是自下而上、市场主导型的。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初始条件不同。印度在经济起飞之前就已经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过多的政府管制,所以只要放松政府管制,那么市场力量就会得到释放,经济就会迅速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中国在经济起飞之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力量非常弱小,因此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指导。由此差别造成的结果是:印度政府退出市场,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正是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才有了中国与印度不尽相同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别在产业结构上表现的最为显著:印度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要远远高于中国。

一、中国与印度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由图1可知,2001~2006年印度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下降,由2000年的26.2%下降为2006年的20.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波动较小,但最终超过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确是非常高,不仅超过农业,甚至超过了工业,连续几年所占比重均超过了50%。(图1,数据来源:CentralStatisticalOrganization,Economic Survey(2007~2008);图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而作为同是“金砖四国”的中国,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有着极大的差别。近几年,我国占GDP比重超过50%的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未超过11%,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居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唯有2001年超过第二产业不到两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支撑产业为第三产业,而相对来说,中国的第二产业为支撑产业。

图1 2000~2006年印度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图2 2000~2009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导致其经济结构的演进: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农业占GDP的比重会迅速下降,而工业占GDP的比重则会稳步上升;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走向深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工业占GDP的比重会继续上升,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也会逐渐上升;最后,当工业化完成后,服务业所占比重不仅会超过农业,而且还会超过工业而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产业。

印度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更准确地说,印度才刚刚进入经济起飞的阶段,其服务业所占比重就已经超过了农业和工业。与印度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似的国家只有葡萄牙和希腊,而这两个国家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不再是发展中新型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印度产业结构似乎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更加先进。对比于印度,按照钱纳里的理论,似乎我国应该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印度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

印度农业和工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相同,所以应该是一个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可是它在经济结构上却又具有中等发达国家的特征。其原因在于,印度服务业的早熟实属无奈,由于其缺乏发展工业的基础设施,从而导致了印度经济发展的特殊之路,即在工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之前,市场不得不被迫去发展服务业。因此,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探讨:一是印度的基础设施为何如此之差?二是印度为何可以用服务业的发展来替代难以作为的工业制造业?

印度的基础设施之所以匮乏,关键在于政府不作为,而政府不作为又是由印度的体制造成的。印度的经济增长是政府导向的,政府规模小,税收较少,没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印度做不了制造业,只能发展服务业,从而使得印度的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奇高。而印度的服务业发展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因特网经济的发展使得服务业的外包与分工可以分散到全球各处。服务产品多数是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所以在网络出现前,大部分服务都是本地化的。然而,因特网的诞生使得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空间上加以分离,从而使得像印度那样没有本地服务需求的国家也可以加入到全球服务业外包分工中去;二是印度在全球服务业中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世界上大部分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它具有语言优势,因为它是个讲英语的国家;二是与世界上大部分讲英语的国家相比,它又是一个拥有低廉服务成本的国家。因此,印度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之高,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者说它的经济结构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更加先进,而是因为它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以及拥有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资源禀赋,再加上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由此可见,印度的发展也是利用其比较优势建立其竞争优势。

三、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由于以上原因,中国不应与印度进行简单的结构比较而得出中国应当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结论,否则将会导致中国走上背离禀赋给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而错失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性机遇。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过程都是在每一产业中利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来发展该行业,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借鉴这种经验,利用比较优势建立竞争优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即将跃升的关键阶段,必须改变过去一些产业扩张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坚持走依靠技术进步为内涵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1、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非均衡转换。支柱产业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产品拥有广阔市场,对产品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应该成为我们借鉴的对象,要以我们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先进技术的加入,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证质量上取胜、技术上先进。另外,引进国外技术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开发,这样才能打破技术垄断,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工业化后期的显著标志是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近年来,房地产、汽车、金融保险业等服务性行业多次出现爆发性增长,这些得到快速发展的行业,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无不体现为现代科技成果的使用。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3、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由于产品相对成熟、技术相对稳定,竞争的着力点不是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能支撑企业参与竞争的都是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的企业。支柱产业要提高整体的技术研发能力,延长其市场生命周期,增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

4、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软化瓶颈产业约束。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可以看出,一个产业结构健全的经济区域,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遭遇瓶颈约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软化约束,渡过难关。我国的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不平衡增长中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和整体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

5、努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各地区应主动接受国际国内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与先进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1]任佳.印度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与产业结构变动[J].南亚研究,2009.3.

[2]李晓娣.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启示 [J].东南亚纵横,2006.4.

[3]乔为国,周卫峰.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解释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

猜你喜欢

工业化比重产业结构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