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利害学理论看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2011-08-08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孟雷

中国商论 2011年32期
关键词:管理学知识经济群体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孟雷

当今时代,知识、智力、信息等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资本,传统的管理学在汹涌的知识经济浪潮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只有做到理念定位准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知识经济的哪些显著特征对传统管理学构成了挑战,当代企业管理理念定位又有哪些问题,从利害学理论角度如何寻求破解之道,本文将逐一阐述。

1 传统管理学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管理学,本文特指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的管理学,其中包括目前学术界普遍划分的近代管理和现代管理。从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从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关于工人是“社会人”模型假设的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管理丛林”时期,管理学的革命从根本上体现在泰勒以科学管理结束以往的经验管理,因此传统管理学的发展即是从经验到科学、从实践到理论、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然而,传统管理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却面临着严峻挑战,知识管理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曾提出知识管理是管理理论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而传统管理学在知识经济下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知识、智力、信息成为首要资本

传统管理学视企业设备、资金、劳动、技术等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必备资本,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和信息等成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资本。可以说,当代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趋于无厂化、无形化,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e-HR——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1]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将逐渐实现企业发展的智能化、分散化、知识化。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跨国公司已经由单纯地到国外投资设厂转为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中国大陆设立研发中心,如IBM、微软、通用汽车公司等。这些研发中心更加注重利用国外的智力资源和更便利的信息资源为本企业服务,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1.2 资产管理从有形到无形

传统管理学重在对有形的劳动、设备、资本等进行管理,而知识经济下则重在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突出特征就是管理对象的无形化。正如美国管理学家Karl.E.Sveiby所说,“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而这种无形资产则是以知识、智力、信息等为主。另外,当代经济和管理的一大特征是概念信息产品的普及,概念信息产品不仅表现为咨询公司的销售对象和商标、知识产权等,就连实物商品和非信息类的服务也都概念化了。

1.3 集体智慧取代个体智慧

当代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再也不是传统经济中个人聪明才智的外化了,而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传统管理学注重调动个体智慧、个体劳动价值,甚至一个企业只是企业领导个人智慧下的产物,所有的员工都服从于这种个人智慧。而在当代以至未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集体的智慧。甚至在美国这样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国家,其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与协助精神。

2 当代企业理念问题探析

无可否认,传统管理学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如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等。但是,传统管理学从人的模型建立之初就已经暴露了其根本存在的问题,随后的“社会人”假设,哲学界胡塞尔现象学以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以及8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一方的人本主义运动的深化都影响了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于人性的不同假设、人的模型的不同建构使得企业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企业管理理念亦不尽相同,以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而利害学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认识途径。

2.1 关于人的模型假设批判

关于人性或人的模型的问题是管理学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其不同的假设决定了企业运用何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传统管理学关于人性的问题大多停留在假设阶段,而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人性的问题,也就是人性是本质上是怎样的问题。传统管理学,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4]著名的主客体关系学创立者吴宗璜教授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利与害的关系,而学者丁小平先生将其主客体关系学拓展为广义主客体关系学(又称利害学理论),其利害学理论为我们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借鉴。该理论认为,人就是主体与一切客体关系的系综。人的基础是他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确立了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系综,从而确立了主客体关系的系综。在这里,趋利避害是这一生命体的根本本能,是核心,一方面它寓于生理意义的人之中;另一方面,客体的系综又是它的外化。根据作为主体的个人以自身还是群体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将趋利避害划分为个体趋利避害和群体趋利避害。主体的生命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又是由状态和控制两个参量来调控运行,状态参量不同而分为个体趋利避害参量和群体趋利避害参量。

因此,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自私是否是人的本能——这一命题是伪命题。

2.2 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当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第二个问题便是传统管理理念仍根深蒂固,国外人本主义思潮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同样,我国“以人为本”理念也已提出多年,但是很多当代企业仍未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本主义的重要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以“物”为本或以人的发展作为手段的层面,而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持这种管理理念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淘汰,而只有那些勇于创新管理理念,建立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的企业才能更加持久地生存。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是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企业塑造家的文化氛围,而员工则对企业表现出无限的忠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二战后经济的腾飞,奠定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地位。

2.3 以人为本理念定位不清

当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第三个问题便是“以人为本”理念定位不清的问题。公司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必然以群体价值为导向,以群体利益为根本。然而,随着企业“以人为本”理念在近年来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理念定位混乱的问题。第一,“以人为本”就业充分促进员工本人的发展,而员工个体发展又与企业的整体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冲突的;第二,单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也会损害员工个体的利益,难以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第三,当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仍根本上是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仅仅将“以人为本”理念视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这些方面错综复杂,暴露了当代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着混乱不清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又是亟待解决的。

3 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之道

3.1 理念创新实现群体趋利避害最优化

知识、智力和信息产品的普及,企业管理对象的无形化,企业发展越来越强调集体智慧和团体协作精神以及企业管理的动态化迫切需要企业创新理念以实现管理变革,顺应当代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关于人模型假设批判的同时又要求重建人的模型以建构符合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根据主客体关系学以及丁小平的利害学理论,企业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其本质是作为一个整体以实现整理利益最优化,而这便需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群体趋利避害参量以实现企业群体趋利避害最优化。只有实现企业群体趋利避害最优化,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积极贡献自己的才能以及隐藏的智慧;才能让企业的知识、智力资本不断增殖,获取最新最可靠的信息;才能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理念的合理定位是充分调动企业群体趋利避害参量的控制变量。理念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促进企业理念创新,实现企业群体趋利避害最优化是当代企业管理的制胜之道。

3.2 理念定位实现“以群为本”和“以人为本”相结合

毫无疑问,当代企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注重理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企业也越来越成为众多个体价值诉求的集合。传统企业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当代乃至未来企业的价值实现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因此传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无不证明“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企业追求理念与核心价值的实现,而高素质人才同样将理念和价值追求放在第一位,因此,当代企业及未来企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以此促进企业实现其整体趋利避害最优化,实现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而管理仅仅是这种理念的外化。

3.3 理念创新是一个由实践到理念,再由理念到实践的过程

高水平的理念指导高水平的实践,而高水平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理念的不断创新。企业理念创新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果将海尔集团的理念外化过程做一下概括整合,那么企业理念创新的过程便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定位一个最能凝聚大多数业内人才的核心理念,在企业高水平的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能代表企业核心理念的典型,然后让全体员工通过向典型的学习来塑造更多的典型,这样循序渐进使全体员工都能代表这种理念,这就是企业理念外化的过程。

4 结语

传统管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陈旧以及定位不清等问题都制约着当代企业的发展。在这里,人的本性是否自私的问题被轻松打破,而人的趋利避害本能则告诉我们通过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实现企业整体趋利避害最优化,而企业管理理念则是调节并实现人的群体趋利避害本能的控制变量。企业管理理念创新是一个由实践到理念,再由理念到实践的过程。通过管理理念创新和合理定位,在面对外部竞争与合作中树立“以群为本”、在内部管理等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做到两者统一,有助于企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宋加升,王雪.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11(2).

[3]李兆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4]吴宗.利害学理论论纲[M].民族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管理学知识经济群体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