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低温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1-07-25赵永雷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12期
关键词:脑水肿脑损伤颅脑

赵永雷

(大新县人民医院,广西 大新 5323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血压过高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居当前脑卒中死亡率之最[1]。在其急性期出现的脑水肿、颅内高压以及脑疝是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需要对这几种情况及时抢救。通常,临床为抢救患者生命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治疗仍然避免不了病死率、致残率高的情况存在。近几年,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很多临床医务人员采用亚低温法治疗颅脑损伤。所谓亚低温,又称轻中度低温,即为28℃~35℃[2]。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亚低温法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158例。其中,男86例,女72例,年龄38~81岁,平均62.4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出血46例,丘脑出血84例,脑叶出血28例。出血量:本组手术患者出血量都在25mL以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观察(亚低温)组于手术后6h采用亚低温治疗。首先采用冰毯降温,并上呼吸机,采用冬眠药物、肌松剂等相结合。(氯丙嗪100mg、异丙嗪50mg、派替啶50mg),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调节滴速。将肛温控制在28℃~35℃,维持5~8d,平均6.5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皮肤清洁,防止冻伤、褥疮的发生。其次,待脑水肿高峰期褪去,则开始复温。采用缓慢升温法复温,先设置冰毯温度为35℃,复温至36.0℃~36.5℃后停用冬眠合剂。使肛温温度渐渐升高到36℃,之后自然复温,停止使用冰毯。对照(常温)组都进入ICU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指标以及患者意识等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同时给予脱水、肾上腺皮质激素、止血、抗感染、营养等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ADL分级法[3]。Ⅰ级:生活完全能够自理;Ⅱ级:恢复大部分的独立生活能力;Ⅲ级:需要别人帮助;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楚;Ⅴ级:植物生存。其中,Ⅰ级—Ⅳ级记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的比较

本组患者中,共死亡9例。其中发生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4例,再出血后死亡4例,放弃治疗1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 [n(%)]

2.2 两组术后脑损伤情况

两组患者于术后均进行头颅CT检查。其中,观察组术后迟发脑损伤8例,对照组迟发脑损伤23例。两组相比,观察组迟发脑损伤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脑损伤情况 [n(%)]

2.3 不良反应

亚低温组均未发现寒战、冻伤、血压明显波动及其他的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普遍耐受性较好。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无论是发病率、致残率还是死亡率都很高,而且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4]。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发病率稍高,老年人发病率高于年轻人。其发病机制为:高血压患者因情绪激动、过度劳动或其它因素造成的血压剧烈升高,导致纤维样变性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以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它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所以一般都采用直接清除颅内血肿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很多患者术后的迟发性脑损伤的发生率很高,所以,使用能够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的术后治疗辅助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者探讨的热点[5]。亚低温法正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预防再出血、减轻脑水肿的新型疗法。国际上把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低温(17℃~27℃),以及超深低温(2℃~16℃)。其中,中度低温与轻度低温统称为亚低温。

结合本组研究,外科手术结束后,立即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其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亚低温法的治疗机制是:在亚低温状态下,可以降低脑氧耗,保持正常的脑血流;同时还能使脑组织中乳酸堆积减轻,减少抑制内源性毒物的产生,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6]。

在选择亚低温法治疗颅脑损伤时,还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术后需要使用,同时做好呼吸道的护理以及人工冬眠药物的剂量。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应该与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等而定,如各方面均恢复较好则应停止亚低温治疗。一般维持4~7d后复温。复温时要缓慢进行,先撤冰毯,再撤冰帽,最后停冬眠,以防止低血钾或升温性休克的发生[7]。

综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采用亚低温法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在预防迟发性脑损害上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刘德志,张仁良,陈光辉,等.丙泊酚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3):34-35.

[2]卢洪流,徐如祥.亚低温脑保护技术的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10):87-88.

[3]李海,李纳新,王刚,等.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9):102-103.

[4]战祥青,滕文荃,刘霞,等.亚低温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65-66.

[5]李昊,郑珊,施伟,等.亚低温在儿童重型外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评价[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6):67-68.

[6]陈丽静,伦丽芳,刘小红.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8(1):89-90.

[7]李钢,史克珊,曹作为,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0):78-79.

猜你喜欢

脑水肿脑损伤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2004~2013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性脑损伤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蛛网膜腔出血后脑组织氧自由基代谢的实验研究
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的影响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