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秋日歌唱

2011-07-25霍俊明

湖南文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批评家诗学一代人

一个诗人能够获得他所敬重的同时代人的理解和鼓励是莫大的幸运……霍俊明先生对我的诗作的评论,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使我体会到文人互助的精神的光明比阳光更为可贵。我虽然离他们期许的距离甚远,但我愿意努力向前。

——著名诗人郑玲:《真诚的感谢》

霍俊明是具有诗人和诗评家双重身份的写作者,其写作意识与“新历史主义”的启发有关,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历史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历史与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化,历史与语言,历史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他而言,诗歌决不只是简单的嗜美遣兴,而是探询具体生命、生存及历史语境的特殊方式。他以更简捷的话语来磋商、迂回、对话、反讽地体现对当下的世风及文化批判和语言批判。霍俊明是近年来相当引人注目的优异诗歌批评家。他的批评文字准确、敏锐而具有生命的激情。在他身上,不乏学院系统训练的研究能力,但同样不乏自由先锋批评家的活力、命名能力和个性话语。

——陈超(著名先锋诗歌批评家、诗人、教授、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尴尬的一代》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70后先锋诗歌”的专著。作者是怀着对同代诗人的热爱与深情去写这部书的。他清除了泼在70后诗人身上的污泥浊水,但也不去对自己的同代人做刻意的美化。而重要的是,作者已用自己的带有发现性的摄影机给世纪初的“70后”诗人“定格”了,相信多年之后,后来人会发现这些“老照片”的弥足珍贵。

——吴思敬(著名诗歌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

当代汉语诗歌无疑正处于上升状态中,而其标志就是年轻一代诗人越写越好,“70后”诗人中就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人。怎样来全面客观地把握、研究这一极不寻常的现象与情况,需要深入诗歌的内部,需要潜心的思考与研究,更重要的是需要大视野,我觉得,霍俊明的“尴尬的一代”以及他的其他诗歌评论就具有这样的显著特质。

——李少君(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天涯》杂志主编)

当下诗歌流变,因存在众多变换因素而显得特别不可捉摸而更富挑战性。霍俊明知难而进,面对尴尬的“70后”诗歌现场,进行颇具成效的垦拓与采撷,无论是第一手资料甄别,进行时态梳理、还是批评性清场和必要的价值判断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可贵的敏识眼力和胆识,为我们及时提供了“70后”诗歌研究——中国新诗滚动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生命激情,涌动在同代人理解的基础上,且时发新见,组成不乏文采的诗性批评文本。我为第一轮“70后”诗歌研究,达到这样的高起点感到鼓舞,也向一直在诗歌前沿钻探的年轻同行表示由衷的敬意。

——陈仲义(著名诗歌批评家,厦门城市大学教授)

《尴尬的一代》是“70后”诗歌鲜活的精神档案和历史见证。霍俊明以诗人、诗评家的双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和艰难掘进,全方位把握“70后”诗歌的思想脉动和深层实质,个案的微观透析与整体的宏阔扫描兼容,频发的新知锐见同率性自由的文笔共生,构架系统,视野放达,才华、功力、学术风格俱佳。这部拓荒性的诗歌断代史书写,必将在中国先锋诗歌研究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未来的新诗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启迪。

——罗振亚(著名诗歌批评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尴尬的一代》是一个孤独男孩在树顶上的秋日歌唱。事实上,这是一本谈论思想史的书,从此给予了一代“无名者”一个名为“尴尬”的恰当称呼,而让他们“诗出有名”,从而也打开了文学批评更值得探索的另一疆域。

——江非(“70后”代表诗人)

霍俊明的名字在诗坛上经常出现,一个“70后”的评论家,许多人这样认为。当然,这可能是他最直接的身份认同。然而,正如许多优秀的诗评家同时又是优秀的诗人一样,霍俊明也应该属于这个谱系。阅读他的诗歌作品,我获得的是淡淡的忧伤与持久的沉静。诗歌就是他为精神找到的窄门。在这条道路上,诗人在前行的同时又不断伫足回望,用融合了都市与乡村血液的目光警惕地打量着身边的一切,不失时机地挽留了这个时代正在丧失的谨慎、谦卑和宁静。

——辛泊平(著名诗人、评论家)

时代有了裂痕,诗人的心灵会最先、最强烈地感到疼痛,因此,与苦难抗争并用诗歌真诚地记录下人们的忧伤和希望,就成了诗人的宿命。此文从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视野解读绿原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精神历程。霍俊明此文以诗心悟诗心,为我们再次弹响落满尘土的竖琴,我们因此看到:希望近了,晨光亮了,苦难被升华为“在梦里你也休想扑灭”的记忆之火。

——李建军(著名评论家)

“朦胧诗”和《今天》的出现,引领和推动了自“五四”以后的一次最大的文学变革,这似乎是昨天才发生的事,但是,这个“昨天”已经是三十年前,也已成为历史,这真让人感慨。然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个不久前发生的历史——而且大部分的当事人还都在——在历史叙述中竟然变得朦胧不清。霍俊明的文章《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所讨论的正是这个“朦胧”:“朦胧诗”的历史到底应该如何叙述?它有没有“史前史”?如果有,这个“前史”究竟应该追溯到哪里?在已有的当代诗歌研究中所出现的“经典化”有没有问题?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研究的范式本身就有问题?霍俊明的疑问并没有在这里停止,他还问当我们翻开一本本当代新诗史,50多年的诗歌历史总共有几位女诗人受到了诗歌史家的关注?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挖掘,到底有多少女诗人被历史有意或无意的删减掉了呢?诚如此言,我对霍俊明的这番感想十分认同。

——刘禾(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

霍俊明是新时期以来诗歌“个人化批评”的代表人物,即基本上是站在个人化的立场上从事批评活动,不太关注批评家本人的文化身份,而是在批评活动中更多的关注某一时期诗歌现象,诗学意义上探讨或着眼于对具体诗歌文本的审美鉴赏分析。个人化批评所具有的诗学批评视野相对于学院派批评和本土化批评更具开阔性,诗学趣味更具包容性,诗学观点与见解也相对要公允一些。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有个个人化批评的存在,才避免了缘由学院派批评与本土化批评的人为的对立所导致的理论偏颇与批评盲视,有效地维持了诗歌批评的正常生态,并在多元批评格局中构建相当积极而重要的批评角色。

——张颐武(著名批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霍俊明是当代文坛上少有的持续关注诗歌现状并进行深入的理论阐发的学院派批评家。2009年,他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70后先锋诗歌”的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这部新诗断代史被诗歌理论界评价为“富有创造性地论述了“70后”先锋诗歌的命名、成因和深刻艺术思想背景以历史境遇,富有发现性地深入挖掘了一代人的诗歌江湖,一代人的精神档案和诗歌史谱系”。这样有意识地寻求“综合性的语境批评”的可能性,体现了作者在诗学批评方法上的自觉。

——毕光明

我认为《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是第一部关于“70后”诗人/诗歌的研究专著,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70后”诗人/诗歌的特殊历史语境的分析和描述;二是对“70后”诗人的整体扫描;三是对“70后”诗人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诗学聚焦,充分地阐述了其诗歌价值和历史地位。霍俊明对“70后”诗歌的历史语境用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十分精准的词语:尴尬。这个词语的全部意义则表明了作者对“70后”诗人/诗歌最终采用了冷静、严肃、理智的观察和客观、科学的论说方式,没有过多地将个人对同代人的主观情感带入研究中。

——向卫国(著名诗人、批评家)

中国的“70后”诗人及其作品在时代忙乱的更迭和时间线性的流动中,逐渐切入并越来越明亮地闪耀在中国诗歌的版图上,对之加以严肃的学术考察业已成为当代诗学难以回避且亟待加强的研究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俊明的《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应运而生,作为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70后”先锋诗歌的专著,作者对研究对象的论述没有受到任何“先见”的规约性影响,而是在互文性语境中依据开放的文本细读来概括自己的诗歌观念和美学判断。

——熊辉(批评家,博士,副教授,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的出版恰逢其时。这部28万字的沉甸甸的专著不但填补了“70后先锋诗歌”系统研究的空白,成为一代人的生命档案和历史见证,而且撬动了当下诗歌研究的尴尬境遇,为当代文学研究界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然而细心的读者会马上意识到,要完成这一工程真的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霍俊明不但长期在第一现场跟踪研究,而且自身也一直在从事诗歌创作,能够从细微处体察诗学的秘密。诗人和诗评家的双重身份使他对“70后”这一诗学概念保持了足够审慎的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霍俊明梳理出了“70后”的精神变形记,发现了其共有的复杂面影,并且用“尴尬的一代”作出了有效的命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并非是从内容的意义上来理解一代人的诗歌写作的,而是把“70后”这个概念看作是一种方法。

——李建周(评论家、博士)

霍俊明通过对一代人诗歌和生存状况的考察,作出了“尴尬的一代”的命名,这里的“尴尬”显然是设身处地对一个群体作出的概括,揭示了在红色(政治主义)教育、精神(精英主义)氛围、物质(消费主义)时代更迭变幻中一代人的处境,“尴尬”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应接不暇、狼奔豕突的精神和现实状况。这显示了作者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厚的学识积累和宽容的艺术标准,同时显示了作为一名诗歌评论家(而非作为单独意义上的诗人)的优异素质。

——王士强(评论家,文学博士)

对于我个人而言“尴尬的一代”是一本很及时的书,所以说阅读这本书等于是一次补课。从整个诗歌研究现状而言,这么系统的全面梳理“70后”诗人的专著我觉得是一本开拓之作,填补了诗歌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盲点,而从更长远的意义来说,它又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我相信,以后无论是谁来研究70后的诗人或者诗歌现象,这都是一本绕不开的书。

——杨庆祥(诗人,批评家,文学博士)

霍俊明是倾自己的全部灵魂以赴之的,他已经决意要担起并完成对“70后”一代人进行诗学批评和总结命名的历史使命。他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当下诗歌状况的忧虑和不满,甚至愤怒。他有效地阐释这代人诗歌作品的同时,也有效地进行着自我阐释。他以自己的创造性见解,赢得了属于当代中国新诗批评该有的尊严。他通过自己的具有强烈史学意识和文本意识的文学批评,挖掘一代人精神的内面,关切一代人丰富的生命情状,深刻地阐明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发现,有效地为当代诗歌批评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韩宗宝(著名青年诗人,《10+1》主编)

从“盘峰论争”的硝烟中冲杀出来的“70后”诗人,转眼已在新世纪的诗坛驰骋了近十年,生活的历练、岁月的打磨使他们告别昨日的稚嫩、喧嚣与浮躁,转而耐心地经营自己的诗歌理想,逐渐以成熟、稳健、多元的诗歌文本征服当代诗坛。正是这份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过去艰难岁月的纪念,促使霍俊明写下国内第一部研究“70后”诗歌的理论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细致考察一代诗人的生存现实、思想演变和心灵脉搏,勾划出在时代夹缝中苦苦追寻诗歌理想的青年人漫长的心路历程,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潜在规律。

——邵波(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批评家诗学一代人
一代人
背诗学写话
新锐批评家
每一代人都被质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没有垮
今日批评家
我们见证了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我们的春节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