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2011-07-21魏建新

中国钢铁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需求预测十二五钢材

魏建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措施的推动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在2009年三季度全球经济“触底”后出现强劲反弹,世界经济逐步缓慢复苏。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正在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2011年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1和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将在4.5%左右,但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仅为2.5%,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则高得多,达6.5%。经济学人研究机构(EIU)预测2011-2003年全球GDP增长率(购买力平价/PPP)为4.2%-3.3%,而不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的全球实质GDP增长率则为3.2%左右,EIU全球经济预测,见表1。

“十二五”期间各国刺激经济政策还将持续、经济周期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都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基本动力看,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仍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从以往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和波动规律看,经济金融危机不会改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总体上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然而,“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受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其一,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看,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损严重,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去杠杆化过程远未结束。在银行金融机构完成坏账处理走出困境之前,其融资功能和市场信心都难以恢复正常,金融市场仍将动荡不定,实体经济复苏还会受到制约。

其二,从世界经济面临的调整压力看,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得不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进口需求萎缩;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要更多地转向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世界经济难以重现危机前几年的快速增长。

表1 EIU全球经济预测

其三,世界经济复苏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制约。为应对金融经济危机,各国大量增加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造成财政赤字飙升和政府债务激增,为未来通货膨胀埋下隐患。流动性大增和美元贬值,有可能新的资产价格泡沫,影响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此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也会干扰世界经济复苏。

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在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保增长、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措施,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实现V字型反转,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相关行业加快复苏,有利于拉动钢材消费。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相对乐观,“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首先,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若按本轮经济上升期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估计,“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在8.7% 左右。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第二,“十二五”时期,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效应递减,而其他新的技术革命还在酝酿之中,美国过度消费模式也将发生一定改变,由此决定外需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内需将成为更加重要的驱动力量。第三,近期着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内需,尽管我国试图改变消费比重持续下滑的局面,但是以投资带动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强化,“十二五”将面临更加突出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等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要求。

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将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世界钢铁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的全球化与上下游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对钢铁行业规模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了业内并购的不断升级,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态势正在产生新的变化。

(一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已成为必然趋势,并将在更大范围展开

在全球钢铁企业的竞争格局中,出现了两种动向,一是米塔尔与安赛乐合并后形成的寡头垄断态势;二是以日韩企业为代表,通过增强相互持股,加强采购、销售、产品研发等业务合作,深化战略联盟。无论是寡头垄断加强或是战略联盟深化,都将使跨国钢铁公司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强。

(二 )实施面向全球的资源巩固和开发战略

新兴市场对钢材需求的不断增强,拉动了钢铁行业生产的增长,使钢铁行业资源供应趋紧,而上游铁矿石行业的高度垄断态势,使钢铁企业过去几年内经受了矿石价格连续较大幅度上涨的压力。“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对海运铁矿石资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加上新兴经济体钢铁业发展对铁矿石需求加大,迫使钢铁企业面向全球巩固和开发资源、加强海外资源的控制。

(三 )钢铁业将更加专注高端产品开发以求差异化发展

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追求差异化竞争是企业走出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的关键。面对普通钢材供应过剩,国际钢铁行业将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继续坚持走高端产品和技术研发战略,避开低档次同质化竞争。为求得更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跨国公司将转向更高端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研发,并通过对技术的垄断实现长期控制高端市场的目的。

(四 )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

随着中国钢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钢材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国内钢铁业普遍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

(五 )钢铁产业战略转移趋势明显

一是世界钢铁生产向经济活力旺盛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和潜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二是钢铁产业向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以及目标消费地区转移的速度加快。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能源价格大幅度涨价的趋势,资源、能源密集地区正在成为钢铁强企进行战略转移的优先选择目标。三是钢铁产业向沿海和内河丰富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四是资金的同步转移。在传统的钢铁企业转移中,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以卖技术、卖设备、卖生产线为主要手段,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大型钢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在生产原料丰富的地区建设包括高炉冶炼设备在内的钢铁联合生产厂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四、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形势

(一 )钢铁行业竞争格局的特点

“十二五”时期,国内钢铁工业竞争格局呈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国内区域性的钢铁企业整合和重组明显加快,逐渐形成跨区域经营企业与地方性企业集团并存的格局。二是伴随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尤其是高档板材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三是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加重,钢铁企业进入“微利经营时代”。四是钢铁企业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资源供应保障将成为经营常态。五是钢铁企业将更加注重规模、技术、成本、服务的有机结合,以谋求可持续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 )钢铁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其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将不断加大,我国经济自主性复苏动力将不断恢复,对国内钢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从而为钢铁企业建立起新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为钢铁企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其二,低碳经济为钢铁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节能环保产业已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钢铁企业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同时,抓住机遇、实现环保技术产业化,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就能在调整和转变的大趋势中占得先机。其三,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镇化、工业化仍将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增长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工业化也将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仍将是钢铁消费需求的主要推动力。

(三 )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其一,上游资源特别是国际铁矿石等大宗资源垄断化趋势加剧,进口铁矿石由于三大矿山公司强行推出指数季度定价,价格不断推高,致使钢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钢铁行业微利特征更加显现。其二,淘汰落后产能与优化产业布局任务艰巨,税收政策对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产业政策贯彻不力,使优化布局工作举步维艰,亟待政策性突破。其三,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竞争范围不断拓宽。随着近几年钢铁企业竞相发展和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竞争已扩展到高端产品领域。其四,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钢铁工业面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法律法规要求更加严格,钢铁生产绿色制造和低碳化趋势不可逆转,钢铁生产的环保成本将进一步加大。其五,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产品优化升级阶段,要求优特钢材品种质量也要升级,如果跟不上用户要求,进口钢材将有可能增加。同时高质量、高性能,以及升级换代的高档次钢材在国内推广仍然面临许多障碍。

五、钢铁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 )国际市场需求预测

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2009年下半年起全球钢铁需求开始复苏,2010年保持了强劲反弹势头,“十二五”期间全球钢铁需求仍将将增长态势。

据世界钢铁协会(Worldsteel) 2011年4月18日在伦敦发布的短期展望报告,全球钢铁消费增长强劲,2011年预计增长5.9%,达到13.59亿吨,2012年将进一步增长6%,至创纪录的14.41亿吨。展望报告称,到2012年,发达国家的钢铁消费仍将比2007年低14%,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将比2007年增长38%。届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占全球钢铁需求的比重将达到72%,比2007年增加11个百分点。中国2011年钢铁消费将增长5.0%至6.05亿吨,2012年仍将保持5.0%的增速。世界钢铁协会2011-2012年全球钢材表观需求预测,见表2。

另据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局(ABARE)的研究报告: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以及工业化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全球粗钢消费量将逐年增长。预计2015年全球粗钢消费量将达到18亿吨,年均增幅为6%。ABARE全球粗钢消费量预测,见表3。

(二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⒈ 国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表2 世界钢铁协会2011-2012年全球钢材表观需求预测 百万吨,%

表3 ABARE全球粗钢消费量预测 百万吨

“十二五”期间,受城镇化建设、钢材终端消费加速、环保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中国粗钢消费将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中国钢铁工业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①城镇化是中国粗钢和钢材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城镇化虽然已经进行了30年,但总体来看,其进程远未结束。“十二五”期间将呈现一个加速发展的局面。城镇化以及与之配套的规模巨大的城镇公用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势必会对钢材消费产生极为强劲的、持续增长的推动力量。②钢材终端消费,如汽车、家用电器等,也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有专家认为,今后10—15年左右,中国汽车产量有可能达到5000万辆,消费钢材1亿多吨。住宅、汽车、家用电器等钢材终端消费所以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主要来自于新的消费群体的异军突起。这就是“80后”、“90后”新消费人口的异军突起,以及所引发的中国人消费观念的重大变化。80后、90后的日趋增强的个人购买能力,不仅来自于他们消费观念的更新,许多人都是“月光族”和“按揭族”;还来自于父辈、祖父辈两代人的积蓄支持,尤其是在住房和汽车消费两个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更来自于国家财力的提高,有能力将国民收入更多地向居民消费倾斜,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人们扩大个人消费开支的后顾之忧。③极为旺盛的环保需求。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低40%到45%,仅此一项,就需要数万亿的投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基本建设,比如兴建众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空气处理设备、粉尘和噪音降低设备等,由此而产生的钢铁产品需求无疑是巨大的。

⒉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⑴ 粗钢需求总量预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的总要求,以及我国各地区所设定的发展目标和对下游行业发展的需求预测,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会有三种趋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据此预测了2015年国内粗钢消费需求总量,并推荐“十二五”期间,国内粗钢需求量按6.7-7.5亿吨考虑,2010-2015年平均增速约2.6%-4.6%,折算为钢材消费需求量为6.3-7.0亿吨(不含重复材),见表4。

表4 2015年国内粗钢需求总量预测 亿吨

表5 2010-2015年各区域钢材需求预测 万吨

表6 2015年下游主要行业钢材消费需求预测 万吨,%

⑵地区钢材需求预测。根据对钢材消费需求的调研,预测2015年地区钢材需求总量,合计约6.63亿吨,2011-2015年平均增速约2.9%,见表5。

⑶下游用钢行业消费需求预测。根据对下游用钢行业的调研,对2015年重点下游主要行业钢材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合计为6.64亿吨,2010-2015年平均增速约为5.4%,见表6。

猜你喜欢

需求预测十二五钢材
2022年11月我国出口钢材559万吨
钢材集中采购管理思考探究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基于灰色理论的山东省能源需求预测及分析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公务航空市场需求预测
中国首次成钢材净出口国
2012年7月全国钢材分品种产量
我国卷烟需求预测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