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演变及修复路径探讨

2011-07-12李继姬郭宝英吴常文

关键词:乌贼群体资源

李继姬,郭宝英,吴常文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04)

近年相关海洋生态调查发现东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已有初步恢复迹象,现就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特征、资源变迁及其原因、资源修复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和探讨。

1 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特征

1.1 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分布

曼氏无针乌贼在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其中以东海群体最为庞大,其他海域乌贼分布相对稀少。

关于种群分布多以东海区群体为研究对象,倪正雅等[1]认为东海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分为两大种群,以中街山和鱼山产卵群为主的“浙北种群”及包括北几和闽东产卵群的“浙南-闽东种群”。以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作为产卵场的曼氏无针乌贼一般认为是黄渤海种群[2]。

1.2 曼氏无针乌贼的生命周期

曼氏无针乌贼具有生长快、资源恢复迅速的特点。曼氏无针乌贼的生命周期仅1年,经过越冬洄游的性成熟亲体在生殖洄游时期进入产卵场交配产卵,亲体在完成产卵任务后基本死亡,孵化的幼乌贼取而代之成为当年的补充群体,幼乌贼经历索饵洄游快速生长,再到越冬场越冬,来年从越冬场返回的曼氏无针乌贼已是性成熟个体并开始新一轮的生殖洄游[3]。

1.3 曼氏无针乌贼的洄游

曼氏无针乌贼的洄游不是南北之间的长距离洄游,而是由深水到浅水,然后再由浅水到深水的局部海区的短距离洄游[1,4]。

1960年浙江近海渔业资源调查委员会资料显示我国沿海曼氏无针乌贼的洄游,仅作南到北或东南到西北的短距离洄游,即浙江北部(舟山渔场)春夏汛的曼氏无针乌贼来自鱼山、大陈越冬场;浙江中南部的春夏汛曼氏无针乌贼,来自大陈以南和闽东越冬场,而曼氏无针乌贼越冬的水深,一般不超过80 m[5]。

浙江沿海乌贼的越冬场位于东南海区40~80 m等深线附近,曼氏无针乌贼群体从4月中旬开始向西北方向作生殖洄游,4月下旬至5月,先后进入浙江南部的南几、北几、披山、鱼山、韭山渔场及中街山、嵊泗渔场,并深入岛礁周围进行产卵。到6月中、下旬,渔汛基本结束。乌贼卵孵化后,在沿岸约25 m等深线至10 m等深线附近索饵成长。9月份后逐渐向外侧移动。11月份开始作越冬洄游,返回越冬场[6]。

胶州湾和莱州湾的曼氏无针乌贼生殖洄游及索饵洄游时间均有别于东海群体[2,7],而3个海域的曼氏无针乌贼均在11月份开始越冬洄游(图1)。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时间分布与地理纬度分布成正相关,越冬洄游却都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这与海水温度变化和饵料分布关系密切。

图1 黄、渤海及东海曼氏无针乌贼洄游时间分布Fig.1 The migratory time of Sepiella maindroni in yellow Bohai Sea and the East Sea

1.4 曼氏无针乌贼的近海生长特性

由洄游特性可以看出曼氏无针乌贼是一种区域性的近海活动物种,缺乏长距离迁徙能力的曼氏无针乌贼对于生活海域的生态环境依赖性大,因此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生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近海人类活动,尤其是无节制的捕捞。但正因为这种区域洄游特性使得曼氏无针乌贼具有资源区域聚集的特点,人类所采取的一系列曼氏无针乌贼增养殖工作也将是见效最快的资源恢复措施,所增养殖的补充群体不会发生区域转移和资源流失。

2 浙江省曼氏无针乌贼渔业资源变迁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浙江省曾经最主要的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从5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经历了渔业高产、资源衰竭、资源恢复三重变化。

综合1958-2009年浙江省及舟山市的乌贼类产量统计数据[8],其中1982-1984年浙江省乌贼类捕捞产量原始数据为 46.8 万担、40.86 万担、42.51 万担**唐逸民,吴常文.关于浙江近海无针乌贼资源繁殖保护的措施.1986,23:2-3(此文为内部资料,未公开发表),折合吨数分别是 23 400 t、20 430 t、21 255 t(1万担=500 t),并结合90年代初有针乌贼取代曼氏无针乌贼成为优势经济种类的事实[9]和渔民的捕捞实践折合估算得到曼氏无针乌贼的历年产量变化图(图2)。

图2 浙江省及舟山市历年曼氏无针乌贼海洋捕捞产量变化*Fig.2 Changes of marine catching output of S.maindroni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oushan city in 1958-2009

2.1 曼氏无针乌贼的历史高产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浙江省曼氏无针乌贼海洋捕捞量在一定波动的基础上维持高产,1958年至1971年曼氏无针乌贼产量在2万t~7万t间波动,50年代末由于资源丰富利用少,1959年为历史最高产量约6.7万t,70年代中后期产量一度降到2万t以下,1979年全省产量回升高达 6 万 t[8]。

2.2 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衰竭

在经历高产之后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开始衰竭,1981年产量急剧下滑至1.4万t,低于历史最低水平[8],捕捞产量低靡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渔业统计数据显示1988、1989年曼氏无针乌贼产量不足万t,90年代初曼氏无针乌贼基本绝迹,金乌贼等有针乌贼逐步替代成为东海优势乌贼种类[9]。渔业产量的衰退昭示着种群资源的衰竭。

2.3 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初步恢复

本课题组2009-2010年度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调查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各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有所恢复,温州市洞头县等地捕捞量增幅显著,由浙江省历年乌贼类捕捞产量统计数据初步估算,2006-2009年平均曼氏无针乌贼产量为2 500余t,预示着东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恢复趋势明显。

3 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变化原因分析

3.1 资源丰富是历史高产的原因

浙江省历史上的高产6万t左右的记录分别是在1959、1964和1979三年,期间的产量均在3万t左右。成就历史高产的原因是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极大丰富,使得在50年代捕捞力量低下的时期也能获得高产。3个历史产量高峰之间必然有产量低下的时期(1961、1973、1974),在经历产量低谷的时期又能数次恢复到资源高产的原因是资源量的丰富度大和捕捞力量低下,人类活动不足以破坏曼氏无针乌贼群体自行修复的能力,人类利用20年依然高产。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对种群的破坏力度终将超过曼氏无针乌贼群体能够实现自我修复的范畴。

3.2 人类活动导致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衰竭

1979年浙江省曼氏无针乌贼高产6万t,紧随其后1981年急剧下滑至1.4万t,低于历史最低水平,直至21世纪初曼氏无针乌贼基本绝迹。导致资源衰竭有三大直接原因,均离不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活动。

3.2.1 对亲体的过度开发

作为曾经的“四大海产”之一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丰富,在食用和药用方面均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故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力度有增无减。雄性生殖腺干品乌鱼穗和雌性缠卵腺干品乌鱼蛋均为海味佳品,渔民则于春夏汛在产卵场外围劫捕尚未产卵的亲乌贼。产卵亲体遭到过度捕捞,使群体分散,个体发育快,性成熟提前,导致渔期变动,渔场变迁[10],资源主体遭到严重破坏。

3.2.2 对幼体的提前利用

在缺乏渔政管理和监督的20世纪70-80年代,毫无前瞻意识的捕捞惯性使得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被提前利用,渔民在冬汛捕捞带鱼时大量兼捕性腺尚未成熟的幼乌贼,使得来年生殖洄游群体数量减少,间接影响到补充群体的规模。年复一年对幼乌贼的滥捕作业破坏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自行增殖的可持续性。

3.2.3 对产卵场的破坏

乌贼产卵对附着物的要求较高,通常选择在柳珊瑚、羊栖菜、多枝蜈蚣藻、舌状蜈蚣藻、厚膜藻等固着较牢固、表面光滑、有枝状结构的生物体上产卵。乌贼拖网的出现使得80年代初期开始乌贼产卵场的柳珊瑚生长面积逐年锐减,渔民对羊栖菜、厚膜藻的大量采集利用,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的产卵附着物数量急剧下降,产卵场面积骤减[11]。曼氏无针乌贼失去了天然的挂卵附着物,将直接影响产卵量和孵化率,导致补充群体空洞。

对怀卵亲体的劫捕、对幼体的提前利用和产卵场的破坏从根本上阻断了曼氏无针乌贼自我增殖路径,人类开发活动直接导致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衰竭。

3.3 增殖放流是恢复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有效途径

面对资源日趋衰竭的现状,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修复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科学工作者们找到了一条快速有效的资源修复途径——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一年生的曼氏无针乌贼具有生长快、资源恢复迅速的特点,在生命周期内完成索饵洄游、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三个过程,亲乌贼在完成生殖任务时即告死亡,群体数量的延续性问题需靠孵化出来的幼乌贼作为补充群体来解决。所以实现自然海区里的曼氏无针乌贼快速增殖有两个基本途径,即扩大亲乌贼群体基数和增加作为补充群体的乌贼受精卵数量。

自2003年以来,本课题组在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人工养殖技术之后,于2006-2008年在舟山东极海域、2008年在台州大陈海域、温州洞头海域大规模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和受精卵共1 000多万头(粒)[12]。自放流之后,浙江沿海陆续发现曼氏无针乌贼的踪迹,2008年春季潜水采卵可达5万粒,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等沿海地区均发现曼氏无针乌贼的踪迹,其中台州、温州、宁波沿海海域为首次发现,初次调查显示回捕数量有近1.5万头,总重1 869 kg[12]。2008年底大陈海域就陆续有小个体曼氏无针乌贼出现,2009年4月份前后陆续发现胴长10~12 cm、体重150~200 g的成体曼氏无针乌贼,表明曼氏无针乌贼人工放流初见成效[13]。本课题组的2009-2010年度乌贼资源调查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六横镇、洞头县、大陈岛、嵊泗县、东极镇5个调研地点的年度总回捕量增幅明显,其中洞头县增幅最为显著,由2009年的150 kg到2010年的8.3 t,大陈岛、嵊泗县增收比例同样显著,六横镇2010年回捕量较2009年增加80%,东极镇回捕量从2009年的极少数到2010年的30 kg已发生很大变化。

统计数据明确表明增殖放流工作行之有效,在大规模放流之后取得了一定的增殖效果,东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出现了明显的恢复趋势。

4 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探讨

重现曼氏无针乌贼历史上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需要在总结历史教训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掘一条可行性高的资源修复路径,以实现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逐步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4.1 加大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工作力度

种群的补充、生长和死亡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生命周期一般只有一年的曼氏无针乌贼,亲体生殖后基本死亡,其资源量是由当年的补充群体所组成[3]。按乌贼年残存率S=0.03、捕捞系数F=0.5来计算[5]如果要将乌贼产量修复到1万t(平均体重200 g),则需要稚乌贼333 333万头。按孵化率70%计算,则需要476 190万粒受精卵[14]。

放流到自然海区的稚乌贼将充当当年的资源量,放流的受精卵孵化的幼乌贼将成为补充群体,两者共同构成放流海域的人工增殖群体,进而扩大了来年曼氏无针乌贼的群体基数,使资源迅速恢复成为可能。而我们所作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亟需加大放流力度。

4.2 产卵场的修复和保护

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卵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天然附卵基的柳珊瑚、羊栖菜等生物被严重采伐和破坏。产卵场的复建是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通过建设人工海藻场来修复产卵场的生态环境,以及投放人工附卵基来填补天然产卵附着物的缺失,并对复建的产卵场进行保护[14]。

向放流到自然海区的曼氏无针乌贼提供良好的产卵环境,是其生殖交替的保证,也是资源增殖的关键。

4.3 洄游路径上禁止捕捞作业

有了一定基数的群体和良好的产卵场环境,曼氏无针乌贼完成其生命周期必须经过索饵洄游、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3个过程,洄游通道上的拦截式捕捞严重阻碍洄游路线,进而造成资源不能顺利有效地增殖。

遵循自然规律,依照曼氏无针乌贼的洄游路线,划定三大洄游通道,禁止渔船在洄游期进入作业,如针对传统产卵场中街山列岛由东至东南方向划出一定范围的生殖洄游通道,4月份生殖洄游时期禁止渔船进入该区域作业。

设立洄游通道保护措施,才能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个体进入产卵场产卵、足够数量的个体进入索饵场觅食生长、足够数量的个体回到越冬场以保证来年的群体基数。

4.4 严格控制年捕捞量

自然海区曼氏无针乌贼数量的稳定取决于足够的补充群体输入、自然死亡输出和捕捞输出三者之间的平衡,资源修复前期补充群体由增殖放流提供输入,自然死亡输出人为无法有效控制,人类必须致力于控制捕捞输出以达到一个足以实现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稳定增长的合理水平。

改革捕捞渔具,杜绝杀鸡取卵式的作业方式,制定一系列对滥捕滥渔严格控制的渔政措施以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来实现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增殖。

5 关于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的若干渔政建议

根据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拟定了相关渔政措施及建议:(1)每年向自然海区放流一定数量的幼乌贼和受精卵,以保证曼氏无针乌贼补充群体的有效数量;(2)产卵场海域投放人工鱼礁,人工增殖柳珊瑚、羊栖菜等方式增加曼氏无针乌贼产卵附着物;(3)划定三大洄游通道,洄游时期洄游通道海域禁止渔船作业,春夏汛禁止捕捞未产卵曼氏无针乌贼亲体,冬汛禁止捕捞性腺尚未成熟的曼氏无针乌贼,保证足量亲乌贼进入产卵场;(4)产卵场内严禁拖网等捕捞方式,以保证产卵场内受精卵顺利孵化;(5)在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恢复到历史水平之后,制定法规控制年捕捞量,保证乌贼资源可持续利用;(6)设立以中街山列岛为首的一系列曼氏无针乌贼增殖保护区链,为全省乃至东海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保护和修复提供渔政示范。

[1]倪正雅,徐汉祥.东海曼氏无针乌贼种群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5(4):41-45.

[2]吴耀泉,唐质灿.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群体组成和洄游分布[J].水产学报,1990,14(2):149-152.

[3]李星颉,戴健寿,唐志跃.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怀卵量及生殖力[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5,4(1):1-8.

[4]朱元鼎.中国主要海洋渔业生物学基础的参考资料[C]//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38-140.

[5]李星颉,戴健寿.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孵化及其在资源增殖中作用的估计[J].海洋渔业,1982(1):2-6.

[6]唐逸民,吴常文.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特性及渔场分布变化[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6,5(2):165-170.

[7]李成林,张艳萍,赵 斌,等.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与季节变化的调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09,30(3):62-67.

[8]倪正雅,徐汉祥.浙江近海乌贼资源评估及乌贼渔业管理[J].海洋渔业,1986(2):51-54.

[9]严利平,李建生.东海区经济乌贼类资源评估[J].海洋渔业,2004,26(3):189-192.

[10]唐逸民,郑佩玉,李永明,等.中街山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生态环境及其资源保护[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4,3(2):131-140.

[11]唐逸民,郑佩玉,吴常文,等.中街山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生态环境及其资源保护Ⅱ[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6,5(2):125-138.

[12]周 权.浙江曼氏无针乌贼放流喜迎丰收[N].中国渔业报,2009(1).

[13]宋迁红.浙江大陈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人工放流初见成效[J].科学养鱼,2009(5):74.

[14]吴常文,董智勇,迟长凤,等.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繁殖习性及其产卵场修复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0,41(1):39-46.

猜你喜欢

乌贼群体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亿年前“乌贼与鱼”的战争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被误解的乌贼
乌贼
神秘的乌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