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国的经验数据

2011-06-28林友绪

财会通讯 2011年33期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计量

唐 梅 林友绪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872;2、广东东莞虎彩印刷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 523000)

一、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华尔街众多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如美林证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企业损失巨大。美国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FAS157要求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其引发的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危机市场环境中,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当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表现为资产价格往往会呈现非理性上涨,此时若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将使得银行在其利润表中确认可观的利润或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估值利得,必将增加账面利润,企业管理层因为资本基础的强化和报酬增加的利益驱动去购买更多的金融资产,促使资产泡沫化日趋严重化。而当经济进入衰退发展时期,非理性暴跌成为资产泡沫破裂的标志之一,银行将不得不在其资产负债表按公允价值确认估值损失或在损益表确认大量的账面损失,这些估值损失将会冲击银行的资本基础和管理者薪酬,刺激管理层抛售金融资产,导致恶性循环:金融产品交易价格下跌——金融产品资产计提资产减值——金融机构按照监管要求核减资本金——为达到资本金要求抛售金融资产——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更糟糕的是遵循现有会计准则,下跌后的资产价格又成为新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基础。如此反复,金融资产价格将形成螺旋式下跌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市场恐慌,在投资者心理中产生千禧桥效应,促使他们不惜代价地抛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最终导致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这进一步加剧金融资产的价格一路下跌,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无疑为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出现整个经济系统陷入崩溃边缘的严重后果。由于理论界证明公允价值会计有顺周期的传染效应,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呼吁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长达211页的报告《SECReportto Congress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并提出涉及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等8项改进措施。时隔一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简化了现行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随着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不断深入,2007年我国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对于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久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是否也会产生顺周期效应呢?因此在后时代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充分估计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整个金融系统的应用及其前景,以期公允价值实施的风险与成本最小化。本文将以我国上市金融企业的经验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阐述这一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的关系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欧美成熟市场。虽然国内也有一些研究,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鲜有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次贷危机爆发前,有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巴斯(Barth,2004)和欧洲央行(ECB,2004)。Barth(2004)的研究指出,固有波动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财务报表应给予客观反映,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采取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等方式,尽可能降低财务报表中来源于混合计量和估计误差波动导致的不可取波动。与巴斯的主张相反,欧洲央行(ECB)则对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持怀疑态度,欧洲央行在题为《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将进一步加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波动,进而降低银行应对不利经济环境的能力;同时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加剧银行信贷政策的顺周期效应。Hodder,Hopkins和Wahlen(2003)以206家美国银行在1995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告为样本,计算了净收益、综合收益和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这三种替代收益指标的波动程度。发现全面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将会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的风险因素;能更全面反映银行的内在风险,且与资本市场在对银行股票定价所需考虑的风险拥有更高的相关度。在金融危机期间和金融危机后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欧洲中央银行(2004)和IMF(2008)采用模拟的方法,分别假定在市场繁荣和低迷时,央行提高或降低利率等不同的外生冲击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会使外生的冲击波放大。而Allen和Carletti(2008)构建了一个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不完美的金融系统,通过建立模型运用最优化的方法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可能会使危机在银行部门和保险部门之间传染。Plantin等(2008)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制度由于运用的是现行的交易价格,导致了内生的价格波动,放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Amel-Zadeh,Amirand Meeks,G.(2010)从四个诱因出发,分析诺森罗克银行和雷曼兄弟破产案是由于其偿付能力不足诱发的,而非公允价值计量。实证研究也证明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负债表并无顺周期和市场外部性效益。针对批评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消耗银行监管资本导致经济危机的指责,Badertscher等(2010)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银行中并不占重要比例,经济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损失并不会促使银行出售其银行账户资产。

表1 变量定义

(二)国内文献 国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主要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夏成才(2007)认为会计计量追求的根本目标应为“近似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允价值是可靠的。王守海、孙文刚(2009)研究了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于永生(2009)论述了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在于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并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刘思淼(2009)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顺周期效应的影响以及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应用的监管启示。黄世忠(2009)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并对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顺周期效应已经成为共识,且其所带来的顺周期效应及其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自金融危机爆发才刚刚起步,且基本上采用定性分析,缺乏大样本的经验证据。

三、研究设计

图1 各个会计期间三类金融资产均值(单位:亿元)

图2各行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图3 金融业2007-2009年各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总额(单位:亿元)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影响较大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项目。金融行业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程度最深、范围最广和最为成熟的,而第一分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因此,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至2009年为研究样本。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共有31家上市金融企业,其中保险业5家公司,证券投资业12家公司,银行业14家公司。本文整理了季度财务报表数据。数据均来自和讯宏观数据库(http://mac.hexun.com)、瑞思数据库、国泰安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二)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本文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Yit=αit+βitXit+μit(其中:i=1,2…9,t=1,2…12)

相关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图5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值与上证指数的对比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至(图5)所示。第一,金融资产的描述性统计。金融企业在2007年中期的时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都大幅减少,一方面是由于次贷危机爆发,金融机构抛售其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另一方面,这两类金融资产的价格也在不断下跌,所持有的资产在不断缩水。从(图1)的趋势,也可以看出金融企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情有独钟,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持有量则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自2007年第三季度之后,就开始逐渐减持。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致使利润波动放大,管理层缺乏对外披露信息的动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无需担心产生上述问题,最终导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的总和都不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1/6。第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类资产统计。如(图2)所示,以保险业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3类资产的占总资产的比例最高,且比例稳定在25%,波动不大。证券业的比例次之,银行业最低。这主要是由于保险业的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其依赖程度最高。经过了3年,银行业从占总资产比例12.7%降到了7.3%,有不断下降趋势,银行业本身资产基数庞大,比例较小。而保险业的持有比例则是在不断地波动,但从整体上看,有不断增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3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的趋势。第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统计。(图3)以明显的波幅展示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总额变化趋势,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收益最高点,一路减少,一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到达最低点,在2009年下半年又重回收益线上,这与金融危机从2007年开始,2008年恶化,2009年回暖的经济趋势吻合。第四,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比重。如(图4)所示,2008年底第3季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净利润都是为负值,因此,其比值变成正值,应该修正为负的,其波幅的尖峰应该朝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行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当年公司净利润比例区别较大,其中以保险业为甚,其波动最大,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亏损最为严重,是当年净利润的7倍之多。显然,保险业对于经济形势的敏感程度最高,俨然成了金融危机的损失最为惨重的重灾区。而银行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例波动幅度不超过7%,较为稳定,可以看出对于银行业的影响不是很大。而证券业要相对大一些,介于前面二者之间。第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值统计。(图5)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上证指数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具体的相关性有待模型的进一步检验。

表2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表3 各个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

表4 Hausman检验结果

表5 模型检验结果

表6 加权前的模型检验结果

表7 加权后的模型检验结果

表8 剔除部分不显著变量后的模型检验

(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样本是静态面板数据,因此不考虑滞后影响。时间上的差异体现在截距项上,因此只需关注截面上的差异。如(表2)所示,ADF检验的结果显示,原模型是平稳的,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如(表3)所示,我国上证指数和各个变量的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各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进入下一步,对模型进行回归。

(三)F检验和Hausman检验 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方法上,经常采用F检验决定选用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通过计算下面三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S3及其自由度来确定F值。

由上可知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形式为:yi=m+xiβ+α*i+μi。在对模型回归之前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先确定其影响形式,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来判断。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在显著性水平为10%,故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符合最小二乘法的适用条件,故采用普遍使用的最小二乘估计计算的该模型参数的。

(四)回归分析 (表5)至(表8)所示:使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Fixed-effects)消除横截面异方差影响。回归中加权项选择period weight检验解决以上问题。在协方差系数检验方法中,选择whiteperiod,结果见(表5)。在以下分析中使用了同样的回归方法。同时,由D.W=2.5914统计量可知,方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序列相关性,因此可以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对比(表6)和(表7)可知,模型的整体回归标准误差和系数估计的标准误差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了,加权后较加权前的D.W值也更加趋近于2,表示序列自相关得到了改善,说明加权后模型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模型拟合的效果比较理想。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模型通过检验。可得:

各个解释变量的参数T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X1,X4,X5,X6,X8,X9的参数通过T检验。因此,为了能得到一个更优的模型,剔除X2,X3和X7,对剩下的6个解释变量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此次的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很明显看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上证指数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且二者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为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会产生顺周期效应。在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会计有顺周期效应已经得到了验证,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会计同样具有顺周期效应。这证明公允价值会计与所承载的体制无关,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都将产生顺周期效应。我国金融企业虽然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采取了较为谨慎保守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资产负债表整体的影响。然而,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不可避免地放大了报表中利润的波动幅度,众多投资者只能依靠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报表来做决策。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众多投资都基于同一张报表做出的有限理性决策,当经济走势疲软,甚至恶化时,就会表现为公司经营业绩下降,其当期利润也相应减少。众多投资者(包括金融企业),就会抛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这样就会导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一路下跌,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就是以市场上交易的价格来确定的,这样就导致金融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基于监管机构的要求,要求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这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进一步陷入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中,于是就与经济走势产生“共振”,进而产生顺周期效应。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倍受指责,认为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诱发的顺周期效应是危机原罪。本文以我国2007年至2009年上市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关注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在我国金融制度背景的表现。结果发现,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也存在顺周期效应,因此应该从会计和资本监管层面做出应对,缓解和克服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

(二)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会计层面应对策略。借鉴FASB和IASB,从会计层面上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部分金融资产重分类。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如当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可将原来本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非衍生交易性金融资产重新划分为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第二,以内部估值取代市场价格。对特定的有价无市的金融资产,如担保债务权证和抵押支持债券。若管理层认为在特殊时期,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允许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内部模型进行计量和估值。第三,从资产减值中剔除一些非信用因素。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测试时应首先剔除非信用风险因素(如流动性枯竭)而导致价值的低估,或不将非信用风险因素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列入其他综合收益。第四,完善会计准则。可将金融资产由四类重分为二类。对于具有基本贷款特征且以合同收益为基础进行管理的金融资产,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其余金融资产均按公允价值计量(IASB的建议),也可以对所有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均按公允价值计量(FASB的建议),以缓解因金融资产计量的口径不一致所导致的业绩波动;第五,改变贷款减值计算模型,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从本质上说,上述基于会计层面提出的对策属于权宜之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稳定冲击,缓解来自政界和金融界的不当压力。这些应对策略在短期内,对于减小顺周期效应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危机期间恢复市场信心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并且能维护金融监管机构的威信,同时也能降低金融监管成本。但这些对策有损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也不符合会计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不但加大了会计信息的监督成本,而且也无意中给管理层预留更大的盈余操纵空间,增加了监管的难度。(2)资本监管层面应对策略。缓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思路要从在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入手,将这个恶性循环的环打破,让其无法传染。所以资本监管是关键是核心:第一,增加资本充足率的弹性。样本中9家上市银行2008年至2010年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54%,高于资本监管要求的8%。可见,单一固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不是万能的,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适当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弹性,在经济繁荣时期,提高资本充足率,以便让出更大的空间应对经济不景气的市场环境;在金融危机期间,审时度势,合理安全的资本充足率保障条件下,给予金融机构较为宽松的资本充足率,以帮助金融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第二,减小资本监管机构对会计数据的依赖程度。在经济出现虚假繁荣或者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资产会因为市场的失灵而出现价格虚高和偏低。因此,监管机构应该通过调整非正常时期的金融资产价格来纠正偏差。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就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由于我国引入公允价值会计时间不长,对金融资产的估值存在较大困难,难以获取各种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估值需专业人士方能完成,其成本偏高,许多上市公司也不愿承担,有些甚至不采用或者只进行草率估值,造成其公允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配套机制。第四,加强对经济的周期性研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以便在金融危机之前各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提前发挥金融的自我调节机制,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效应,发挥主动管理功能,进而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机制。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股票市场上存在的噪声交易、羊群行为、内幕交易等上市公司违规操作,这些非理性行为都可能是股价波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上市公司关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披露的不全面,31家金融业上市公司除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估值技术成熟、资金雄厚的大型金融企业对估值技术披露较完整外,其他公司未披露或者不够详细,很难从外部条件获得这些金融资产的真实公允价值,这都将对本研究的结论带来影响。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

[4]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5]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6]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7]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等:《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9期。

[8]吴海涛,方蕾:《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再思考——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黑龙江金融》2010年第7期。

[9]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10]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11]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12]Novoa,Scarlata,Solé.Pro-cyclicality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IMFWorking Paper,2009.

[13]Plantin,G.Sapra,H.,&Shin,H.S.Marking-to-market:Panaceaor Pandoras'box?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2008.

[14]Rafael Repullo,Javier Suarez.The pro-cyclical effects of bank capital regulation,2009.

[15]Roland van Schijndel,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pro-cyclicality,Erasmus University 2010.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公允计量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