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工作要为统筹军民科技资源提供支撑

2011-06-13关养利

中国质量监管 2011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

■文/关养利

通过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在全国掀起了标准化创新的高潮,各示范区根据地方特点,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模式和扶持政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推动了结构调整,加快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了一批特色集群;二是统筹了科技资源,达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是优化了布局,推进了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知名品牌越来越多;四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有了质的变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率先达标单位。试点期间,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升;五是支持了经济内涵式发展,各示范区经济增长达到30%以上;六是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入住试点高新区。依此可见,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示范经验有很大地推广价值。

踏准产业发展的“鼓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许多企业正踏着创新与发展的“鼓点”快步前进。标准是科技、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突破点在哪呢?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现阶段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因为国家重点扶持,许多地方争先恐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这是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但笔者也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解决五大问题:一是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存在“抢先”思想,投资冲动强烈。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城市还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存在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二是目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发育程序较差,有效需求不足。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产业的污染全部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三是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但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四是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企业支持力度小、渠道少,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须改善。五是企业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力量分散,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使得我们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应有所考虑,下一步国家标准化示范试点要充分考虑各地产业特点及国家、地方对特色产业的支持程度。

围绕产业发展加强战略研究

国标委2011年的标准化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我国标准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针对产业发展重点,按体系组织开展重要领域标准预先研究工作,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等重要领域标准制修订;通过试点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同步开展产业链上各环节、各类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重要领域标准全覆盖和配套的局面。二是对于一些急需标准,如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品牌、“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工作,开展标准化示范,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加大具有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制定力度,推动标准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良好互动;加强标准化工作与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研发等工作的衔接,支持具有创新成果的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制定,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技术标准,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四是要有国家层面的联盟标准(含标准联盟)制度或国内高新区战略合作机制,以便国内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制定的联盟标准互认,利于标准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这是我们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工作的落脚点。

实施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试点战略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纵观世界各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历史,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军工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很多军工企业都跻身世界500强,销售总收入在百亿以上,其中民品收入占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国外历史证明军工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走军民融合式道路,大力发展民用产业,已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统筹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的坚实支撑。

西安军工实力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一,集中了全省60%以上军工企业和90%以上国防科研院所,国防军工单位58个,专业人才总数占全市40%,在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和核工业六大领域具有明显领先优势;西安高新区军工资源更为集中,有一批军工研究院所、军工企业和民进军后又军转民的民用企业集群,如卫星通讯和卫星导航产业集群、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集群、自动化控制产业集群、连接器集群、雷达产业集群、电子通讯产业集群等。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制上的“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军转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总量不足5%,产业化、规模化尚没形成;二是布局上“分散”,军工单位可对外的通用生产设备和实验测试仪器27000多套,基本上没有实现共享,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力量薄弱,全产业链发展能力亟待提升;三是市场上的“分离”。由于条块分割、机制不顺、隶属不同、行业各异等方面的原因,军工单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够,创造的科研成果当地转化不足,其本地实现的成果交易不足总量的30%,军工优势没有充分显现,军民互动发展格局尚没形成,虽然有些军工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民用产业化,但没有获得标准制修订的话语权和收益权。通过标准化试点区的实施,可将军工优势、专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资源优势、队伍优势、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龙头、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并产业化,形成一批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科技创新”同步于“标准创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拥有资源”变成为“利用资源”。

实施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其工作重点:一是以标准化手段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建立;二是建成军民技术资源、产业关联的标准服务平台;三是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基本做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相结合;四是形成几个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联盟和示范产业;五是形成一批国际国内标准或产业标准体系;六是培养一批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人才。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