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分析

2011-06-08洪菲胡银娥指导杨华元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单式上升时间补法

洪菲,胡银娥,指导 杨华元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分析

洪菲,胡银娥,指导 杨华元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工程研究室,上海 201203)

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应用ZFG-A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针刺;针刺补泻;手法;参数

针刺手法(acupuncture manipulation)概指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自《灵枢》起历代医家对其有着诸多演绎,发展至今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亦各异。其中以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疗效关系最为密切,补泻手法中又以基本的单式手法使用最为广泛,即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本次研究拟应用ZFG-A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获得针刺手法波形及基础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所得手法波形进行时域分析,并提取能有效描述某一类特定手法特征的相关参数[1],从而用数学语言描述针刺手法特征,克服用自然语言描述各式针刺手法模糊性的缺陷,提高针刺手法的可操作性、稳定性,为今后针刺手法操作的量化、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对象

针刺手法的应用人群主要是从事针灸专业的教师、医师及针灸专业在读学生,故选择以上人群作为针刺手法采集的特定人群。

教师组为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讲授针灸学专业课程的教师20人;医师组为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从事针灸科临床工作的医师22人;学生组为针灸专业本科3年级以上在读或针灸专业研究生在读学生14人。

1.2 实验仪器

本研究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室(教研室)研制的ZFG-A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作为针刺手法参数的采集仪器。该仪器采用应变片传感技术将针刺手法经运放电路转变为连续的模拟电信号,放大滤波后再由A/D转化芯片把模拟电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实现了针刺手法参数的实时客观记录。其配套软件针刺手法测试系统可以即时显示手法提插、捻转、X轴方向摇摆及Y轴方向摇摆的时域曲线,并初步统计频率、波幅、峰值等参数[2,3]。见图1。

图1 ZFG-A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原理方框图

1.3 采集方式

采集对象在ZFG-A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上独立操作,先行适应性练习,待采集对象手法操作基本稳定后开始采集。每种手法操作的时间为30 s,每人每种手法采集3次,分别记录各式手法的波幅、周期、频率等参数。见图2。

图2 针刺手法采集

1.4 数据的纳入标准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针刺手法数据,提高后期参数分析的精度和性能。在原始数据录入同时,进行以下预处理。①硬件所致的数据明显失真的情况,不将该条记录纳入统计范围;②操作延时所致的部分数据失真的情况,仅截取该条记录的有效部分;③操作不规范所致的数据局部失真,在分析前先予降噪处理;④原始数据的脱落率允许为≤5%。

1.5 采集手法

本次研究所采集的针刺手法为均匀提插、均匀捻转、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共计6种单式手法。

1.6 获取手法波形及基础参数

应用ZFG-A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配套软件“针刺手法测试系统”获取针刺手法参数的波形及根据波形得到的部分针刺手法参数。该软件系统获取的手法波形如图3所示,另外获取的针刺手法基础参数有波幅(S)、周期(T平均)、频率(f)。详见表1。

图3 针刺手法波形图

表1 基础参数名称及意义

1.7 针刺手法波形分析及参数提取

以已获的针刺波形以及基础参数(波幅、周期、频率)为基础,为了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应用时域分析方法,提取了能进一步说明针刺手法特征的一组参数,提取的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参数名称及意义

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上升下降时间比能够反映针刺提插、捻转分段的操作时间,对讨论补泻手法操作的区别有意义。见图4。

图4 时域分析界面

1.8 采集手法分组及样本量

纳入统计的各式单式针刺手法共计1008人次。

表3 采集手法分组及样本量 (n)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提插补泻手法的特征参数

提插手法包括均匀提插(168例)、提插补法(168例)、提插泻法(168例)三种,分别比较两两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提插补泻手法的特征参数 (±s)

注:与提插补法组比较1)<0.01;与提插泻法组比较2)<0.01

2.2 捻转补泻手法的特征参数

捻转手法包括均匀捻转(168例)、捻转补法(168例)、捻转泻法(168例)三种。分别比较两两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捻转补泻手法的特征参数 (±s)

注:与捻转泻法组比较1)<0.01;与捻转补法组比较2)<0.01

3 讨论

3.1 针刺补泻的含义

关于提插补泻,最早记载在《难经·七十八难》中:“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则有发挥,如《针灸大成》:“凡补,针先浅而后深;泻,针先深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各版本《刺法灸法学》[4-7]教材也有不同描述,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刺灸法》(以下简称人卫63版)认为是“以针芒上下进退的快慢和用力轻重来分别补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刺法灸法学》(以下简称中医药07版)的论述与此相同,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刺法灸法学》(以下简称上科96版)和2009年出版的《刺法灸法学》(以下简称上科09版)只强调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上科09版更进一步提出小幅度为补,大幅度为泻,频率慢为补,频率快为泻,操作时间短为补,长为泻等观点,这是之前版本所未提及的。在具体参数量化的问题上,各版本也有不同,如对于针刺深度,除了上科09版以针刺幅度区分补泻的观点外,其他均认为幅度宜3~5分,但与补泻无关。提插频率则有均宜60次/min(上科96版)和强刺激120~160次/min,弱刺激60~80次/min(中医药07版)的不同。

关于捻转补泻,历代针灸医家如窦汉卿、徐凤、汪机、杨继洲均有论述,如窦汉卿《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后世医家经过发挥,捻转与左右手、呼吸、性别、经络、时辰配合后方向又有不同,但过于繁复,不切于临床,故现在一般都进行简化,即只论手法本身而不讨论与其他因素的配合关系。各版本刺灸学教材在捻转补泻上的认识差异较小,均认为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人卫63版和中医药07版在此基础上还强调补泻均要用力前捻或者后捻,而上科96版对力度没有要求,上科09版则要求补法前捻要用力轻,而泻法后捻要用力重。在参数量化问题上,一般均要求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上科09版提出大幅度、强刺激为泻法,小幅度、弱刺激为补法;频率方面,上科09版定义60次/min为弱刺激,90次/min为强刺激,中医药07版则以60~80次/min为弱刺激,120~160次/min为强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针刺补泻与刺激量的关系是今人借鉴了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理论得出的,一般认为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古代医家也讨论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的关系,既有补法宜轻刺、泻法宜重刺的“轻补重泻”之说(《内经》),又有补法宜重刺、泻法宜轻刺的“重补轻泻”之说(《千金方》),更有补泻可轻可重的“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之说(《针灸大成》),可见单纯的针刺手法轻重,未必能完全等同于针刺的补泻,它们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

3.2 单式补泻手法的特征参数

从以往的各家论述中不难看出,提插补泻的关键点在于下插阶段与上提阶段的轻重、快慢之分,同样捻转补泻的关键点在于左捻阶段与右捻阶段的轻重、快慢之分。本次研究以各阶段的所用时间均值为切入点,分别比较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的平补平泻法、补法、泻法不同阶段时间的均值有何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即上提阶段)与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泻法的上升时间(即上提阶段)与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补法、泻法的上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补法的下降时间(即下插阶段)与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泻法的下降时间(即下插阶段)与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补法、泻法的下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插补泻的操作要点在于以均匀提插为基准,补法所谓“重插”、“紧按”的部分是相对于“轻提”、“慢提”而言的,即“轻提”、“慢提”的部分相对来说是用时长、速度慢的;提插泻法所谓“重提”、“紧提”的部分是相对于“轻插”、“慢按”而言的,及“轻插”、“慢按”的部分相对来说用时长、速度慢。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可以作为区别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在捻转手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补法的上升时间(即左捻阶段)与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泻法的上升时间(即左捻阶段)与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补法、泻法的上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补法的下降时间(即右捻阶段)与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泻法的下降时间(即右捻阶段)与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补法、泻法的下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捻转补泻的操作要点在于以均匀捻转为基准,补法所谓“左捻为主”、“拇指向前为主”的部分是相对于“右捻为辅”、“拇指向后为辅”而言的,即“右捻为辅”、“拇指向后为辅”的部分相对来说用时长,速度慢;捻转泻法所谓“右捻为主”、“拇指向后为主”的部分是相对“左捻为辅”、“拇指向前为辅”而言的,即“左捻为辅”、“拇指向前为辅”的部分相对来说用时长,速度慢。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可以作为区别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上升下降时间比方面,均匀提插为0.97±0.13,提示其操作中上提、下插的用时基本一致,上提时间:下插时间约为1:1;提插补法为2.08±0.91,提示其操作中上提的时间大于下插的时间,上提时间:下插时间约为2:1;提插泻法为0.50±0.22,提示其操作中上提的时间小于下插的时间,上提时间:下插时间约为0.5:1;均匀捻转为0.99±0.10,提示其操作中左捻、右捻的用时基本一致;左捻时间:右捻时间约为1:1;捻转补法为0.69±0.23,提示其操作中左捻的时间小于右捻的时间,左捻时间:右捻时间约为0.69:1;捻转泻法为1.70±0.66,提示其操作中左捻的时间大于右捻的时间;左捻时间:右捻时间约为1.70:1。并且无论提插或捻转,均匀、补法、泻法三种手法类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现代针刺手法的研究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遇到了有关标准、规范的问题,一方面缘于经典的针刺手法,文献中多言辞简奥,后世注释存在歧义。另一方面,现代实验室研究或临床研究中针刺手法又是由不同的人员操作,在报道时仅靠语言文字很难客观表达手法的特征,作为干预因素的手针操作往往难以达到“重复”的要求[8]。本研究利用专门的针刺手法采集仪器,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针刺手法参数的初步分析,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思路。

[1] 刘堂义,杨华元,蒯乐,等.提插、捻转类针刺手法物理参数分类及其特征[J].针刺研究,2010,35(1):61-66.

[2] 杨华元,顾训杰,王志煜,等.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研制及其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1,10(3):35-36.

[3] 杨华元,夏锦杉,顾训杰.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研制及其受力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51-52.

[4]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2.

[5]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刺灸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5-46.

[6]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29.

[7] 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

[8] LIU Tang-yi, YANG Hua-yuan, KUAI L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Quantitative Study of Needling Techniqu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4):245-250.

2011-03-16

R2-03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34

1005-0957(2011)09-0634-04

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200807008)

洪菲(1981 - ),女,实习研究员,硕士

杨华元(1952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诊疗技术与应用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单式上升时间补法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单式万向铰链型膨胀节在烟气除尘管道上的应用
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高速电路基材特种三层线路板制作
航空装备计量中脉冲上升时间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单式三域增减记账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