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和单一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2011-06-07

世界中医药 2011年2期
关键词:络脉针药风寒

张 小 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西街23号,017000)

针药结合和单一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张 小 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西街23号,017000)

周围性面瘫/针药结合疗法;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0例均系我院2006年7月-2007年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2组,针药组和针刺组。其中针药组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0~60岁,病程1~20天;针刺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0~62岁,病程1~20天。2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面神经炎[2]”诊断要点示: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部分患者可有耳周及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3)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除外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炎、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脑桥、小脑角、颅底病变,如听神经病变等。4)实验室检查一般正常。

1.3 分期 方美善等[3]在临床上将面神经麻痹分为3期,发病第1~7天为急性期,第8~15天为静止期,15天以后为恢复期。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风池(双),太冲(双),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四白透睛明,地仓透颊车,人中透地仓,承浆,合谷(双)。常规消毒,双侧取穴,患侧补法,健侧平补平泻法,风池穴用0.32mm×25mm毫针,针尖向同侧眼睛方向斜刺,针感沿足少阳胆经循行传至头部[4];面部穴位用0.32mm×40mm毫针沿皮透刺,留针20min,每日针刺1次,7日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急性期刺激量应小(具体选用穴位随患者情况而定),手法应轻,静止期、恢复期采用上述针刺方法。中药:按辨证施治分为风寒客络型、风热袭络型、瘀阻络脉型,选用宋·杨谈《杨氏家藏方》牵正散为主方(白附子10g,白僵蚕10g,全蝎5g)。风寒客络型加羌活、防风、桂枝、黄芪;风热袭络型加夏枯草、黄芩、菊花;瘀阻络脉型加当归、赤芍、香附、川芎。水煎,温服,2次/日。7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腥腻、燥热之品,宜食清宣透发之品。避风寒,保暖,慎起居。

2.2 对照组 采用单一针刺治疗方法,与针药结合组的取穴、针刺方法完全相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 疗效观察见表1,采用国际惯用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

表1 面神经麻痹程度评价标准

病情评价依照表1方法累计积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20分;中度: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12分,且≤20分;重度: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10分。

疗效评价标准:依照表1方法累计积分。临床治愈: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36分;显效: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22分,且≤34分;好转: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20分;无效:表1所列项目累计积分≤12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 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2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占总人数的60%,对照组25例患者中,治愈8例,占总人数的32%,经χ2检验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为常见病、多发病,春夏之交和秋冬之季发病率高,中医认为本病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中脉络,或风痰瘀血阻滞脉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络阻滞,经筋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致病。根据表2我们不难看出,针药结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为60.0%,而单一针刺组的治愈率为32.0%,针药结合组的治愈率远高于单一针刺组的治愈率,同时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和亲身体会,笔者认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本病其疗效的确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4.1 针刺治疗的意义与时机 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对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活动和通透性有一定作用,可改善炎症灶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改善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快速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临床观察表明:发病1~3天开始治疗的患者,其疗程明显短于发病14天后开始治疗的,故应及早针刺介入[5]。传统理论认为周围性面

瘫在急性期针刺会加重面神经损伤,故禁用针刺疗法。高桂锋[6]经临床观察得出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最佳时期是急性期。

4.2 取穴方法与刺激强度 手足阳明、少阳经脉交接于面部,正是发病之处,故取该四经穴为主;患侧取穴直达病所,双侧取穴与正中取穴协调机能平衡,防止矫枉过正。急性期勿使过强行针手法与电针刺激,防止发生面部肌肉痉挛。

4.3 中药汤剂的立方依据 中医学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或素有风痰於血内蕴,面部经脉阻滞而发病。按辨证施治分为风寒客络型、风热袭络型、瘀阻络脉型。以牵正散为主方,风寒客络型加羌活、防风、桂枝、黄芪;风热袭络型加夏枯草、黄芩、菊花;瘀阻络脉型加当归、赤芍、川芎、香附。

4.4 疗效观察与禁忌 凡3个疗程内治愈者均为发病半月内实施本方案治疗,治疗3个疗程无效与疗效较差者均因故未能及时正规治疗。治疗期间禁酒、避风寒可缩短疗程,防止复发。

[1]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83-684.

[2]凌银生,王行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46.

[3]方美善,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中国针灸,2001,21(7):405-406.

[4]石学敏.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3.

[5]迟庆滨,史慧玲.针药结合治疗面瘫75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7.

[6]高桂锋.中医治疗面瘫的近况.河北医学,2002,8(12):1143-1144.

(2009 -09 -14 收稿)

猜你喜欢

络脉针药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