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州地区1986-2009年布鲁氏菌病动态监测及首例病例的发现

2011-06-06陈俊惠蔡茂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布鲁漳州市布鲁氏菌

陈俊惠,蔡茂荣,谢 阳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1]。为了动态掌握漳州市人、畜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评估密切接触人群及家畜的疫情状况,我们从1986-2009年对漳州市布鲁氏菌病开展动态监测,查清了人、畜布氏菌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发现了首例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现症病人,首次证实了疫区,为今后布鲁氏菌病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研究对象

1.1.1 人群 每年随机选择养殖业较发达的本市城区及平和、南靖、龙海、云霄、诏安等地布病职业人群,主要包括兽医、屠宰员、饮食行业人员(厨师)、肉类加工厂职工、饲养员等调查对象。

1.1.2 家畜及动物 以猪、牛、犬、兔和鼠类等为主。

1.1.3 动物内脏及分泌物采集 选择动物肝、脾等内脏及小猪、牛胎衣,猪、牛、犬阴道分泌物进行采集,做细菌培养。

1.2 方法

1.2.1 血清学方法 首先采用皮内变态反应进行初筛,阳性者再抽血进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试剂及布鲁氏菌SAT抗原1986-1989年系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1990-2009年由中国预防医科院流研所提供,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操作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1.2.2 细菌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肝、脾、血清、胎衣等接种肝浸液琼脂培养基或血琼脂平板上,分离培养,挑可疑菌落按常规方法[1]进行鉴定。

1.3 判断标准

1.3.1 皮内变态反应 48h以注射局部充血、浸润,大于等于2.5cm×2.5cm判为阳性。

1.3.2 试管凝集试验 1∶100(++)为阳性。

2 结 果

2.1 人感染布鲁氏菌情况

2.1.1 本地区各监测年份人感染布鲁氏菌血清学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1986-2009年,漳州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杆菌感染阳性率平均为0.66%,没有超过 1%感染阳性率的疫区划分标准[2],但 1986年、1990年 、1994 年、1996年及 2009年均超过1%人群感染阳性率的疫区划分标准。特别是2009年份,检测233人,阳性率达到2.58%,较以往年份有较显著的增高。

2.1.2 不同性别感染情况比较 从1986年至2009年,共检测10 024人份,男性4 769人份,阳性21人份,阳性率为0.44%;女性5 255人份,阳性45人份,阳性率为0.86%;经统计学比较,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6.68,P<0.01),但各监测年份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2.1.3 不同年龄组间感染情况比较 对1986年至2009年检测的10 024人进行年龄组分析,20岁以下年龄组检测319人,阳性2人,阳性率为0.627%;20~29岁组检测2 678人,阳性18人,阳性率为0.672%;30~39岁组检测 3010人,阳性 19人,阳性率为0.631%;40~49岁组检测2418人,阳性17人,阳性率为0.703%;50岁以上组共检测1599人,阳性10人,阳性率为0.625%。经统计学比较,各年龄组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05)。

表1 1986-2009年人感染布鲁氏杆菌血清学调查结果

2.2 动物感染布鲁氏杆菌血清学调查结果 从表2看出,在调查的5类家畜及动物中,犬阳性率最高为19.77%,其次为猪 3.79%,牛 3.67%,鼠类为0.42%,兔未检出,在本地区常见的犬、猪、牛三类家畜中,各年份感染阳性率均超过2%的疫区划分标准。犬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种类的动物,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χ2=110.96,P<0.01),各年份犬感染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种类的动物。但各种动物感染阳性率年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2 本地区动物感染布鲁氏杆菌血清学调查结果

2.3 布鲁氏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结果 分别于1987,1993,1996三个年份开展布鲁氏菌病原分离培养,共培养感染布鲁氏菌阳性人血191份,犬阳性血26份,动物肝、脾等内脏 133份,小猪、牛胎衣91份,猪、牛、犬阴道分泌物229份,培养结果均阴性。但2007年在1例现症血清学阳性的布鲁氏杆菌病病人血液及及肝脓疡的脓液中培养出羊型布氏菌。

2.4 本地区布鲁氏菌病首例病例的发现 患者吴××,男,48岁,中学教师,课外协助家里养母猪。主诉:间歇性发热、寒战、胸痛、肌肉关节痛43d伴黄疸8d,于 2006年12月26日住入福建省立医院。患者于住院前43d因家养母猪流产,用手清理流产死胎及胎衣,3d后自觉发热、恶寒、周身不适、肌肉关节痛、胸痛,在当卫生院就诊,当时体温39℃,诊断为重症感冒,给予解热镇痛剂及氨苄青霉素等治疗。治疗1周无效,转入当地县医院,以“发热原因待查”,经过一个多月检查、治疗,仍呈间歇性反复发热,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并于发病后第32天出现黄疸,B超诊断“肝脓疡”,遂转省立医院治疗。

入院体检:体温 39.5℃,脉搏 96次,呼吸 20次/min,血压18/10kPa。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及皮疹,结膜无充血、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左颈部一个肿大1cm×1.2cm的淋巴结,双侧腹股沟各有1个1.5cm×1.5cm淋巴结肿大。心音纯、律正、心率98次/min,肺部正常、肝肋下 5cm,肝区有叩痛,脾未触能及,四肢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没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血常规:白细胞15.2×109/L,中性80%,淋巴20%,红细胞 4.22×1012/L,血红蛋白 120g/L。胸片示:双肺无异常,抗O<500单位,肥达氏反应正常,B超:肝右叶发现1个5cm×4.5cm,有包膜和液面的阴影。

肝功能:总胆红素 121.7μmo l/L,直接胆红素52.3μmol/L,间接胆红素 69.5μmol/L,谷丙转氨酶241 U/L,谷草转氨酶32 U/L,谷酰转肽酶118 U/L,其它项目无异常。

入院诊断:高热待查,肝脓疡,不排除布氏杆菌病。给予对症治疗,后经福建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诊断报告:布鲁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血清凝集效价1∶160),全血细菌培养分离出羊型布鲁氏杆菌。

最后诊断:布鲁氏杆菌病。经过综合治疗,3d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经过1个月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3 讨 论

3.1 漳州市布鲁氏杆菌病疫区的确定 我市从1986年开始开展布鲁氏菌调查和监测,在24年的2.1.4 不同职业感染情况比较 对职业人群进行分析,其中从事家畜饲养人员2 746人,检出阳性25人,阳性率为0.91%;屠宰及生肉制品加工人员4 067人,阳性21人,阳性率为0.52%;饮食行业厨师2 761人,阳性 18人,阳性率 0.65%,兽医 450人,阳性2人,阳性率为0.44%。最高为直接从事家畜饲养人员0.91%,其次为餐饮业厨师0.65%,再者为屠宰及生肉制品加工人员0.52%,最低为兽医0.44%,但各种行业人群感染率均低于1%。经统计处理,从事家畜饲养人员组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χ2=418.85,P<0.01)。动态监测过程中,布鲁氏杆菌病职业人群的平均感染阳性率为0.66%,虽在疫区划分标准1%以下,但1986年、1990年、1994年、1996年及2009年职业人群感染阳性率均超过1%,2007年出现1例现症布鲁氏杆菌病病例,本地区常见的犬、猪、牛三类家畜各年份感染阳性率均超过2%,符合布鲁氏杆菌病疫区的划分标准,为此判定漳州市为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疫区。

3.2 人及动物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从1986年至2004年职业人群感染阳性率均稳定徘徊在1.5%以下,疫情相对较稳定,呈低流行态势[4];但2009年份监测的高危重点人群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以往任何一个年限,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可能与我市2005年以来饲养业迅猛发展及新品种的引进使动物布鲁氏杆菌病输入有关,针对本地区已有病例存在且家畜感染阳性率较高,今后卫生及农业部门应加强布鲁氏杆菌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防止疫情暴发流行。

从职业人群流行特征分析,女性高于男性,家畜饲养员组高于其他高危职业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表明职业人群感染阳性率与密切接触程度有关。从动物布鲁氏杆菌感染情况分析,我市动物布鲁氏菌病属于低流行区,圈养的动物感染率明显低于北方地区[3]及一些南方地区的报道[2]。但犬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圈养的家养动物,表明放养的动物感染布鲁氏杆菌机会较大。

3.3 首例人感染布鲁氏菌现症病例的发现 漳州市从1983年开展布病监测以来至2006年,均未报告现症的布鲁氏菌病人,2007年元月确诊的首例病人,有明确的职业接触史,动物母猪流产史,间歇性发热肝脓疡等临床特征,实验室培养出羊型布氏杆菌,资料十分完整,首次发现了在漳州市布鲁氏杆菌病低流行区有现症的病人存在,同时也从病原学证实了漳州市存在布鲁氏菌病散发性流行疫点。

3.4 今后防治措施的调整 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古老而又较陌生的人兽共患疾病,重症病人可以引起死亡,同时一旦发生疫情流行将对本地区畜牧业及食品行业造成巨大影响及损失。根据我市24年来监测结果及近年来我市养殖业及肉制品业迅猛发展,提出应加强养殖业、兽医、肉制品、饮食行业等密切接触人群的动态监测;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技术培训,提高疫情报告敏感性及对布氏杆菌病识别、诊断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疫情蔓延;加强与农业兽医部门的疫情沟通,及时掌握动物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和现况;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对布鲁氏杆菌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

[1]姜顺求.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

[2]杨瑞军,于丽莉,吕跃民.衢州市 2007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64-65.

[3]李铁锋.吉林省2000-2005年布氏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6):465-466.

[4]陈俊惠,林代华,林祖华.漳州市七年来布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3(09):137-139.

猜你喜欢

布鲁漳州市布鲁氏菌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印 玺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首创“巧妇贷”漳州市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印 玺
布鲁笑了
影子布鲁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