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的“双转移”困境

2011-05-30傅白水

南风窗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工荒中心镇民工

傅白水

相比于江苏,浙江经济近几年遇到的困难更大,江苏只是出现了民工流失和民工荒,而浙江却出现了企业“满天飞”——大量外迂和民工流失的双困境,这是浙江近几年经济增长相对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和民工的“双流失”

一到春节前后,如果问浙江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答案是缺工,还是缺工。

继企业大量外迁转移之后,近两年来,在浙民工的大量流失和民工荒使得浙江经济和企业受伤不浅。“以前是一个岗位4个民工抢,现在反过来了,是一个民工4个岗位抢。”浙江的一位人力专家如此形容浙江民工的紧张程度,事实也是如此。最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当前企业“招工难”情况进行分析。宁波、湖州、嘉兴、衢州和舟山等5个城市求人倍率(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比)明显上升,杭州市求人倍率最高,达到3.82。也就是说,1个求职者对应有3.82个岗位需求。

同为长三角发达省份的江苏,虽出现农民工转移和民工荒,但包括外企和浙江的企业等却大量涌入江苏,并没有企业的大量转移。浙江近几年面对的却是企业外迁和民工流失的双困境。

作为浙江的明星城市,最近几年的温州,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形容最为合适,一方面温州人投资房地产、矿产等行为越来越红火,温州民资越来越壮大,据称规模已达8000亿之巨;另一方面温州的企业尤其是实体产业越来越萎缩,企业外迁越来越多,农民工转移和民工荒越来越严重,温州本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产业空洞化的迹象。外在的表象就是近几年,一方面温州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不断下滑,与杭州、宁波的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温州民间资本和老百姓的财富并没有落后,甚至加速增长,远超各地。

温州经济相对放缓的背后是温州企业的大量外迁和向虚拟经济转化。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认为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不断加剧。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房地产、矿产等行业。

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温州鞋革、灯具、塑编、纽扣、服装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呈现“满天飞”景象。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统计,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2010年温州制鞋整体成本上涨了20%左右。“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说。据统计,目前温州人在外投资总额在3000亿元以上,在外创办各类企业3万多家,其中亿元产值以上就有500多家。温州人创办的商业城、商场、商业街更是不计其数。

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衰落。”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对此颇为担忧。这几年,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温州很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其实温州只是浙江的一个典型缩影。最近10年,浙江企业大量外移。据统计,时下,省外投资创业的浙江人超过640万人,2008年销售规模1,76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GDP的八成以上,几乎在省外“再造一个浙江”;投资总额达3,89万亿元,暴增6倍多。在西部创办的企业最多,为6.3万家,浙商人数也最多,达190万;其次为中部和东部,企业数分别是6.1万家、5.8万家,浙商为110万、105万。满天飞的浙江企业无疑推进了所在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浙江本土经济来说却存在一些影响。

“双转移”困境

按照浙江当地说法,浙江企业走出去促进了“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互动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年,浙江经济发展也并不如人意。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现象。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的差距超过了1万亿。2010年,一直让浙江引以为豪的人均GDP排名全国省区第一,不出意外可能将被江苏夺去。

也许今天困境中的温州就是明天的浙江。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企业的大量外迁,在浙工作的民工也开始大量向中西部转移。浙江不得不面临着企业和民工双流失的困境。每年春节前后,是杭州餐飲等服务行业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但不少老板却面临“旧人流失,新人难招”的尴尬。大量外地民工提前返乡,造成许多饭店、休闲娱乐场所“缺工”,有的店甚至随时面临关门的危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最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当前企业“招工难”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全省85个市、县(区)报送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分析,2010年第三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为211.63万,进场求职人数为106.59万,岗位数多于求职人数105.04万,也就是民工缺口105余万。

在浙的民工大量流失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首先是直接导致民工荒,使得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最终会影响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更大的影响是导致浙江城市化出现断裂,尤其是不利于中心镇和县城城市化进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对于浙江来说,县域经济和中心镇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动力。但随着散布于浙江农村和中心镇的企业和民工大量流失,将会导致浙江县域经济增长后继乏力;因缺乏企业和民工的拱卫,更会导致浙江中心镇城市化的断裂。

企业和民工大量流失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还可能导致浙江城镇没落化,甚至出现空城化现象,工业、服务业会迅速衰落。有报道说温州市瓯海区原本聚集了大大小小上百家打火机加工企业,如今剩下的是一个个空荡的厂房。这很可能就是城镇没落化的一个迹象。浙江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热闹景象很可能从此不再,而这并不是仅仅因为环保造成的,而是因为企业和农民工流失导致的。

面对企业和农民51232流失的困境,浙江如何应对呢?根本之道在于推进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企业,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其实出现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无须紧张,关键在于如何弥补企业大量外迁给本土经济带来的缺口。如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了,笼子腾出来,就应换鸟,如大力发展资本型和技术型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同时,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服务业。浙江要破解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唯有将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人单位时间内的经济效益,通过技术和管理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留住民工。快速推进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有专家认为第三产业在GDP中占60%以上,才能摆脱困扰浙江多年的用工荒困境。

浙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2010年10月14日,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布局14个产业集聚区。并推出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浙江各地城市应逐步消除机制和体制差别,给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方面企业要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一步一步解决农民工定居、户籍、就医、子女求学、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新市民”,这才是最终解决民工荒的方法和举措。

猜你喜欢

民工荒中心镇民工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国内外中心镇建设实践及对湖南的政策启示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谁更老实?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金华市中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心镇功能定位模型及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中心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