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中筋小麦扬麦14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1-05-30宋学堂刘古春徐晓杰杨连新王余龙朱建国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粒数穗数分蘖

吴 越,胡 静,宋学堂,刘古春,徐晓杰,杨连新,王余龙,朱建国

(1.江苏省 (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 武进 213175;2.扬州大学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 扬州 225009;3.中国科学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大幅度地增加了CO2、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人类即将面临高CO2浓度的大气环境。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升高将引起全球气候的明显变化,对小麦等农作物生产将产生重大影响[1-13]。开放式空气 CO2浓度增加 (free-air CO2enrichment,FACE)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已有一些报道,国外主要报道了春小麦品种的研究结果[14-18],国内主要报道了弱筋小麦品种的研究结果[11-13]。为此,我们于2004-2005和2005-2006年在江苏省江都市国内唯一的农田FACE平台,就不同施氮量条件下FACE对中筋小麦扬麦14号生育期、株高、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机理,预测可能的变化趋势,也可为国家制订粮食安全保障对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该平台建于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试验田中 (地理坐标32°35.5’N,119°42’E),试验田土壤类型为清泥土。年均降水量980 mm左右,年均蒸发量 >1100 mm,年平均温度14.9℃,年日照时间>2100 h,年平均无霜期220 d,耕作方式为水稻、冬小麦轮作。土壤理化性质为有机碳18.4 g·kg-1,全氮 1.45 g·kg-1,全磷 0.63 g·kg-1,全钾 14.0 g·kg-1,速效磷 10.1 mg·kg-1,速效钾70.5mg·kg-1,砂 粒 (2 ~ 0.02 mm)578.4 g·kg-1,粉 砂 粒 (0.02 ~ 0.002 mm)285.1 g·kg-1,粘粒(<0.002 mm)136.5 g·kg-1,容重1.16 g·cm-3,pH值7.2。平台共有3个 FACE试验圈和3个对照圈。FACE圈之间以及FACE圈与对照圈之间的间隔>90 m,以减少 CO2释放对其他圈的影响。FACE圈设计为正八角形,直径为12.5 m,通过FACE圈周围的管道向FACE圈中心喷射纯CO2气体,电脑控制FACE圈内CO2浓度,使其自小麦苗期开始 FACE圈内 CO2浓度保持在570 μmol·mol-1左右。对照田块没有安装 FACE管道,其余环境条件与自然状态一致。

1.2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中筋扬麦14号 (Triticum aestivum L.)。二裂区试验设计,大气CO2浓度为主区,施氮量为裂区。CO2浓度处理设对照 (370 μL·L-1,AMB) 和 FACE(570 μL·L-1)2 个 水平,施氮 量设 112.5kg·hm-2(LN)和 225 kg·hm-2(NN)2个水平,施磷、钾量均为 75 kg·hm-2。重复 3次。2004-2005年试验于 2004年11月4日条播,行距20 cm,播深约为3 cm。2叶末期间苗,基本苗为225万·hm-2。11月2日施基肥 (施氮肥总量50%,磷、钾肥总量的50%),3月5日施拔节肥 (施氮肥总量的10%,P、K肥总量的10%),4月5日施穗肥 (施 N肥总量的40%,磷、钾肥总量的40%)。2005-2006年试验于2005年11月5日播种,其他同2004-2005年试验。适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小麦生长发育正常。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每小区自出苗后定2点,每点标记30株,调查不同阶段小麦叶龄、株高、茎蘖数,根据茎蘖动态分析计算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成熟期每小区调查2 m2以上,折算单位面积穗数;根据每株平均穗数取15株调查每穗粒数,求取平均每穗粒数和群体总结实粒数,测定千粒重,同时测定成熟期干物重;成熟期收获时,小区内连续收割2 m2(割方),计算实际产量。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用 Excel进行数据处理,SAS、SPSS进行统计分析,Excel进行图表绘制。各处理的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LSD)法,凡超过LSD0.05(或 LSD0.01)水平的视为显著 (或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FACE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1.1 产量

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试验FACE处理小麦产量比对照增产13.83%;NN、LN条件下分别增产13.09%和14.67%。其中,2004-2005年试验平均增产9.88%,NN、LN条件下分别增产9.76%和10.02%;2005-2006年试验平均增产18.61%,NN、LN条件下分别增产 17.1%和20.35%(图 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ACE处理、氮处理均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年度趋势基本一致。说明FACE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施氮肥也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FACE和氮对产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

2.1 2产量构成因素

FACE处理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平均比对照提高8.14%,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试验分别提高 4.98%和 11.98%。在 NN、LN水平下,FACE处理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分别比对照增加7.50%和8.87%。方差分析表明,氮处理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FACE处理、FACE与氮的互作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单位面积穗数为主茎穗和分蘖穗之和,由于主茎穗相同,因此穗数的差异主要由分蘖穗不同所致。分蘖穗为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乘积。由表1可知,FACE处理的小麦单位面积最高分蘖数平均比对照增加5.51%,分蘖成穗率平均比对照增加7.02%。方差分析表明,FACE处理对2季小麦单位面积最高分蘖数影响显著,而对分蘖成穗率影响不显著。氮处理均未对小麦单位面积最高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产生显著影响。说明FACE处理促进了小麦分蘖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最高分蘖数,同时提高了分蘖成穗,是FACE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多于对照的原因。

FACE处理使小麦每穗粒数平均比对照提高5.39%,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试验分别比对照提高10.32%和1.98%。NN、LN水平下,FACE处理小麦毎穗粒数分别比对照增加9.42%和3.43%。统计分析表明,FACE处理对2005-2006年试验小麦的毎穗粒数有显著影响,但对2004-2005年试验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氮处理、FACE与氮的互作效应未达显著水平。

FACE处理使2004-2006年2季小麦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2.7%,其中2004-2005年试验和2005-2006年试验分别比对照提高2.32%和3.35%;NN、LN水平下,FACE处理小麦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3.31%和2.36%。方差分析表明,FACE处理对2005-2006年试验小麦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但对2004-2005年试验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氮处理、FACE与氮的互作效应未达显著水平。

综上所述,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的提高是FACE处理小麦显著增产的重要原因,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大于每穗粒数,每穗粒数的作用大于千粒重。

图1 FACE处理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1 FACE处理对小麦最高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2.2 FACE处理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2.2.1 生物产量

由图2可知,FACE处理使2004-2006年2季小麦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12.10%,其中2004-2005年、2005-2006年试验分别增加5.06%和19.06%;NN、LN水平下,FACE处理小麦生物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22%和14.32%。方差分析表明,FACE、氮处理均对2季小麦生物产量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FACE与N的互作效应不明显。

2.2.2 经济系数

由图2可知,FACE处理使2004-2006年2季小麦经济系数平均比对照增加8.77%,其中2004-2005年、2005-2006年试验分别增加13.42%和4.54%;NN、LN水平下,FACE处理小麦经济系数分别比对照增加11.57%和5.65%。方差分析表明,FACE处理及FACE与氮的互作效应均未对2季小麦经济系数产生显著影响,而氮素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小麦经济系数。

图2 FACE处理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水稻产量为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乘积。上述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2季小麦生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是FACE小麦产量比对照显著增产的重要原因,经济系数对FACE小麦增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小结和讨论

3.1 关于CO2浓度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可使小麦增产,且增幅与水分、温度、土壤等因素有关[18];在FACE条件下,CO2浓度增加,小麦增产8%~25%,但增幅少于气室条件。本试验表明,FACE处理使小麦平均增产87.09 g·m-2,增幅13.83%,从增产的相对量和绝对量来看,结果与前人结论基本一致。分析还表明,FACE处理和氮处理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说明提高FACE浓度与提高施氮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尽管国内外FACE研究结果指出,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增产有积极的效果。但也有人在气室条件下研究表明,过高的CO2浓度使小麦减产。因此,对于国内外的FACE试验,我们是否应更多的关注CO2浓度变化与小麦增产幅度的对应关系;另外,氮素与CO2浓度的配合使用也应更多的讲究互作效应。

小麦产量是由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毎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的FACE研究表明,CO2浓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所增加 (但也有CO2浓度增加对千粒重产生负效应的报道);本研究表明,FACE处理使中筋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增加8.14%、每穗粒数增加5.39%、千粒重增加2.7%,对产量的影响作用为单位面积穗数>毎穗粒数>千粒重。使小麦单位面积最高分蘖数增加5.51%、分蘖成穗率增加7.02%,说明FACE处理促进了小麦分蘖的发生,提高了最高分蘖数,同时提高了分蘖成穗,是FACE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多于对照的原因,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增施氮肥对每穗粒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千粒重有抑制作用,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与杨连新等[13]对弱筋小麦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也进一步论证了供试品种、试验地点纬度等因素不同而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的结论。

3.2 关于CO2浓度升高对成熟期小麦生物产量及其经济系数的影响

小麦产量又可以表达为成熟期小麦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的乘积。国内相关研究指出,温明等[11]在气室条件下CO2浓度增加且氮素充足的前提下,地上部分成熟期生物产量增加26.1%~40.6%;在FACE条件下,成熟期小麦生物产量增加10%~18%。杨连新等[13]对国内的弱筋小麦研究也认为,FACE处理使成熟期小麦干物重显著增加。本研究表明,FACE处理使生物产量显著增加12.10%,与已有国内外小麦FACE研究的报道基本一致,但要低于气室条件下的研究结果。

关于CO2浓度升高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气室和FACE条件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即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经济系数的影响较小;有研究还表明,经济系数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氮素及气温等有关。本试验表明,FACE处理使小麦经济系数比对照平均增加8.77%,未达到显著水平;氮素处理使得NN比LN平均增加14.7%,达到极显著水平。所得结论与前人基本一致,但由于小麦经济系数与土壤、水分、品种、气候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1]白月明,王春乙.不同 CO2浓度处理对冬小麦的影响[J]. 气象,1996,22(2):7-11.

[2]董桂春,王余龙,黄建晔,等.FACE对水稻品质特性的影响 [J].扬州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217-1222.

[3]黄建晔.FACE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D].扬州:扬州大学,2004:21-49.

[4]李伏生,康绍忠.CO2浓度升高氮和水分对春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效应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3):303-309.

[5]罗卫红,Mayumi Yoshimoto,戴剑峰,等.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冠层微气候的影响 [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1235-1239.

[6]王春乙,郭建平,崔读昌,等.CO2浓度增加对小麦和玉米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J].作物学报,2000,26(6):931-936.

[7]王春乙,潘亚茹,白月明,等.CO2浓度倍增对中国主要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 [J].气象学报,1997,55(1):86-94.

[8]王馥棠.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影响[J]. 气象,1993,19(7):8-13.

[9]王修兰,徐师华,李佑祥,等.CO2浓度倍增对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J].生态学报,1996,16(3):328-332.

[10]王修兰.CO2浓度增加对作物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J].农业工程学报,1995,11(2):103-108.

[11]温民,王春乙,高素华,等.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发芽率的影响 [J].生态农业研究,1997,2(2):37-42.

[12]杨连新,李世峰,王余龙,等.开发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J].应用生态学报,2007,1(18)75-80.

[13]杨连新,王余龙,李世峰,等.开发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339-34.

[14]Hocking P J,Meyer C P.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decrease critical nitrate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in wheat[J].Plant Nutr,1991,14:571-584.

[15]Hoffman J S,Wells J B.Forest:past and projected changes in greenhouse gases[G]//Shands W E,Hoffman J S.The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and US Forests.Washington,DC: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1987:19-41.

[16]Imai K,Murata Y.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 of crop plants [J].Jap J Crop Sci,1978,45(1):118-123.

[17]Imai K.Carbon dioxide and crop production [J].Jap J Crop Sci,1988,57(1):380-391.

[18]Jamieson P,Berntsen J,Ewert F,et al.Modelling CO2effects on wheat with varying nitrogen supplie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2000,82:27-34.

猜你喜欢

粒数穗数分蘖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