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模型研究

2011-05-24勒中坚

中国软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公共信息势能资源配置

郑 路,勒中坚

(江西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近年来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法论角度,吴涛等建立了基于价值链过程的模糊信息资源配置模式[1],杨承训等提出以经济决策过程中信息资源配置的五方阵模式(即信息收集方阵、信息传导方阵、模型演示方阵、预警监控方阵和理论规导方阵)[2],孙美丽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决策部门的总体功效性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的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方法[3-4]。由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信息于一体的复杂巨系统[5],其合理配置是复杂系统工程。为最大可能了解和掌握该系统的演化规律,首先需探究系统的复杂性及复杂适应性特征,并与系统的动力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应是首选之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系统动力学理论(System Dynamics,简称SD)[6]的提出,是系统理论,更是复杂系统研究又一创举。尽管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正处发展完善阶段,在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飞跃的进展。目前,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生物学及工程技术等领域。

本文运用SD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结合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信息行业协会的《中国信息年鉴》提供的基础数据,为通过定量分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演化机制进行新的尝试。

二、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分析

(一)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构成

信息资源配置系统,指信息产品生产、收集、存储、处理、传递等过程中,行为主体间配置关系和配置规则的统称,是保持和发展信息市场资源配置活动高效的基本保障。系统主要要素有配置主体(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主管机构、配置服务机构等),配置制度(法律法规、配置方法制度、创新激励制度、配置监督评价制度、公民信息素养提高制度和信息文化建设制度等),系统运行机制,即信息市场配置机制等。

政府信息配置系统以信息法律法规、配置管理制度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信息文化建设、公民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适时反映我国信息化建设及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管理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预警信息,同时也为社会其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是复杂巨系统,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二)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复杂性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系统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信息于一体,内涵丰富,性质错综复杂。具有层次性、多维性、动态性、开放性、非线性等复杂系统特性。其本身复杂巨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其配置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置的多层次和广范围。就政府组织来说,我国现行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7],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自然就涉及到各层次和宽范围。就整个社会来说,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包括整个社会范围的宏观配置、局部的中观配置和个体的微观配置,有且只有这3个层次的每个个体配置均合理,才能够达到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

2.配置的多样性和非线性。多样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系统成员种类的多样性。信息资源配置系统是由配置主体、配置客体(信息)、配置模式、配置机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体[8]。每种要素自身又是一个子系统(如配置主体包括政府、社会、企业、个人,政府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层次结构的系统),与其下一层次要素构成信息资源系统的多级系统。另一方面是,影响要素的多样性。即影响配置系统的因素众多,例如信息环境、信息生产、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市场、信息素质、信息能力、配置评价、配置规划等。这些主体和/或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权力、利益和信息交换的非线性关系。其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该图概括了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发展变化紧密关联的十项要素,这说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协调工作。

图1 信息资源配置系统框架

图2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网络模型

3.配置系统的开放性和结构复杂性。

政府不断生产并有特权从企业、社会收集信息资源,而后供给社会[13]。这使得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信息环境之间不断交互,并使这种交互不断朝良性方向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配置系统中的每个个体不是孤立的,也是具有开放性,与其他成员有着紧密联系,配置系统结构因此而复杂。

4.不确定性

政府、企业、公众、非营利机构、行业等信息资源配置系统中的主体是具有学习能力和进化机制的,通过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响应,实现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分配的利益机制及主体自身的改进和优化。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主要动力。本文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演化的动力抽象为4种作用力的合力,即地域动力、利益动力、信息能力动力和权力动力。

5.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信息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然而一些部门和个人往往利用公共权力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把公共信息资源变成“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信息资源,以牟取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被通俗地称为“信息寻租”。

系统要素的变化是其行为变化的基础[10-11],并使系统呈现涌现特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中各主体的变化会导致系统整体的变化,如个体信息能力的提高可能会使供需信息由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转变。

不确定性是系统复杂性的主要根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客观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信息过程(如信息产生、传播、扩散等)的随机性。主观不确定性主要由于个体人或组织的需求、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能力、信息经济发展、配置制度以及配置方案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三、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演化的动力分析

一般,分析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进行,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演化规律的探究也不例外。导致配置系统变化的外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制度等;内因即系统内部各种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相互作用通过信息资源配置系统中的权力流、利益流和信息流推动系统的演变。并且各种流分别都是由众多因素组成,如权力流中的使用权分配流;利益流中的信息量流;信息流中的信息资源配置信息和相应法规信息。配置系统正是由于这几种“流”的交互作用产生演进,进而实现其状态和配置方式的转变。

这里引用物理势能的概念来分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演化动力。根据势能定义,系统的势能由其内力做功决定。所以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运动的内力可由其势能确定。可定义如下:

式中,

dH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势能变化;

dD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地域势能的变化,地域越发达,距离信息源越近,使用信息资源越便利,地域势能越低;

dB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利益势能的变化,信息资源隐含的利益越大,交易费用越高,利益势能越低;

dP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权力势能的变化,企业或政府权力越大,使用信息资源越容易,权力势能越低;

dI信息能力势能,信息能力越强,越能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信息势能越高。

由式(1)可知,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运动)的方向由地域动力、利益动力、权力动力和信息能力动力4种作用力的合力决定,这4种力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难以用确定的式子表达。CAS理论的基本思想[12]和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很适合表达和描述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9,10]中政府、企业、公众、环境等复杂成员主体及其行为;这几种作用力通过主体学习和进化机制形成的反馈作用,及其进一步驱动系统中权力流、利益流和信息流的变化,推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演化。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中,质优量大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15]是系统主体行为的吸引子,主体会迅敏地根据吸引子调整自己的状态,形成反馈。这种机制的工作原理可用图3表示。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结构是反馈结构,这种反馈结构是建立在系统的反馈因果关系上的,根据对上述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发展动态机制分析,建立其因果关系(图4)。

(二)系统模型的流图结构

根据上面建立的因果关系图和各种反馈机制的分析,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5所示。模型中各参数的分析和确定详见文献[13-14]。

图3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动力作用机制

图4 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机制因果关系图

图5 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机制运行的系统流图

图6 信息业产值占GDP比重发展趋势图

(三)主要变量仿真分析

运行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系统动态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到近30年之间,信息产值占GDP比重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带动下,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信息配置市场化规模发展,信息业总产值迅速增加,图6展示了近30年信息业产值占GDP的发展趋势。

信息素养(或信息能力)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6]。参照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17],可从5个方面建立起度量主体信息能力的指标体系(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的能力、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和将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库与价值体系的能力、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的能力、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图7 行为主体信息能力和政府干预力度的变化趋势图

图7展示了信息市场行为主体信息能力状况和政府干预力度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看到随着社会行为主体信息素养的提高,人们的信息能力不断提升,政府对社会经济工作(信息资源分配)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少。当然这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图7给出了100年时间行为主体信息能力变化发展和政府干预力度变化趋势图。其中,行为主体信息能力保持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信息能力提高的努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旦投资提高或提升,其作用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生效和延续。因此,政府决策部门和组织或个体自身应该意识到这种情况,不要放松或轻视信息能力提高的投资,否则极有可能出现信息资源过剩和信息资源短缺并存的不良局面。政府干预力度一直保持减少趋势(图7标2的线)。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信息素养提高,行为主体信息能力增强的结果。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和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基本按市场规律有秩序的运作分配,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和调节。

根据上述仿真结果,我国政府在现阶段应重点强化政府对信息资源正向传导的政策干预力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资源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科学地反映、表征、度量政府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和目标,科学指导配置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策减缓效率,为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制度供给服务、公共政策服务、公共产品、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强有力的政策监管,不断提升行为主体信息能力,逐步建立起规范高效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体系[14]。

随着《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等重要措施的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我国信息产业将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完善信息政策法规,实行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上述(图6和图7)变量指标值都能预期实现。

四、结论

政府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是政府界和学术界正在关心的重要一事,配置系统的显著特点是结构复杂性,表现在配置系统的多层次和广范围、方法的多样性、非线性和开放性。

建立的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注重对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特性研究,希望从趋势和规模上对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机制进行把握。通过模拟发现,政府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依赖用户信息能力的提高、政府干预力度的加强和信息政策法规的完善。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才能见效的,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效率和效益是长期效应的系统工程,对其趋势和特性的重视和把握,比精确地数值获取,更有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

这些研究可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由于事务不断变化,在后续工作中继续研究相关特征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及权重,使其能直接有效应用到实践中。

[1]吴涛,胡新爱.基于价值链过程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方法研究[J].管理科学,2007(12).

[2]杨承训,承 谕.信息资源配置:经济决策的平台[J].决策探索,2002(10):4-9.

[3]孙美丽.从以资源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4,23(3):18-20.

[4]郭东强.基于有效性、功效性和公平性均衡的企业信息资源分配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2001,40(6):1196-1201.

[5]Frederick W Stoss.Technical Reports 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J].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oxicology(Fourth Edition),2009:591-605.

[6]Forrester JW.工业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7]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Sharon L Caudle.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undamental Practic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1996,13(1):83 -97.

[9]Antonio Cordella,Leslie Willcocks.Outsourcing,Bureaucracy and Public Value:Reappraising the Notion of the“Contract State”[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0,27(1):82-88.

[10]Len Troncale.The Systems Sciences:What Are They?Are They One or Man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8,37(1):8-33.

[11]A Kremling,J saez - Rodriguez.System Biology[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29(2):329-351.

[12]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9):1-6.

[13]周 萍,勒中坚,丁菊玲.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评价指标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119-122.

[14]周萍,勒中坚.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7):122-126.

[15]Luis Fernando Ramos Simón,Iuliana Botezan.The Path to Information in the Public Domain:Offical Publications in Spai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0,27(1):57-62.

[16]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htm

猜你喜欢

公共信息势能资源配置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动能和势能”知识巩固
“动能和势能”随堂练
动能势能巧辨析
新时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