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不了的计算与算计循环

2011-05-14潘洪其

杂文选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本上计算器成年人

潘洪其

我家小儿今年五岁,爱人和我颇为他明年上小学的事发愁。去打听几所示范小学(以前叫重点小学)的情况,知情者说,要交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赞助费,还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考试,如果考试通不过,交再多赞助费也不行。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东西,一百以内加减计算是重点之一,不光要计算正确,还要追求速度。

我听了又急又气——既然是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东西,为啥要求孩子入学前都得学会?这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抓应试教育了吗?

知情者呵呵一笑:你孩子不想去是吧?放心,排着队想交钱让孩子参加考试的家长多了去了,人家学校才不急呢。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抓紧强化,数学、英语、各种才艺一样都不能少,总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就业竞争、社会竞争多残酷啊,你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被淘汰吗?

这样的逻辑和说教,在我听来早已不觉新鲜,不过,示范小学竟然要求学龄前儿童基本掌握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内容,包括熟练进行一百以内加减计算,还是令我万般惊恐不安。刚好,前段时间有个十年前移民美国的朋友回国,从他那里知道了美国孩子上学的一些情况,两相比较,美国孩子实在是太轻松、太幸福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小学也教孩子加减乘除,却并不专门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在美国人看来,需要计算的时候用计算器就可以了(大部分考试都允许用计算器),干嘛要用复杂繁琐、枯燥机械的计算训练来折磨孩子呢?

按照我所在城市里一些示范小学的要求,中国学龄前儿童的加减计算能力,几乎就相当于甚至超过美国中学生的水平了。你还别不信。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上中学时看过一本书,书名叫《这就是美国》,是当时风行全国的“五角丛书”之一。书中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很多美国人根本不会计算,比如你到商店买东西,标签上标注为七美元,你给了售货员十美元,在中国人看来,店员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找你三美元就是了;不料,美国店员不去计算十减七等于三,而是把你的钱换成十美元零钱,交还到你的手上,让你从中拿出七美元给他!

二十多年前,中国的小学大约还没有要求学生入学就掌握一百以内加减计算,中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大约比美国小学生强不了多少,而中国成年人的计算能力,显然远远高于连十减七都不会算的美国成年人。如今,中国学龄前儿童的计算能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中国成年人的计算能力当然也在大踏步的提升,比起只会摁计算器的美国成年人来,就更是天壤之别了。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学生尽管在学习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和知识深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但在本科毕业后进入继续深造或就业创业阶段,中国学生的上述优势就转化成了劣势。与之相对的是,美国学生在研究、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同样,中国成年人尽管在计算能力上占有明显优势,在研究、创新方面却处于明显劣势。中国人在“起步阶段”似乎赢得很漂亮,在接下来的攻坚阶段和最后的冲刺阶段却并不出色,不亦悲乎?

为何强于计算并占领先机的中国人,却让拙于计算的美国人“后来居上”?或许正因为从小就强于计算,无形中让中国人变得精于算计,你算计来我算计去,不但消耗了每个人的聪明智慧,也造成了大量的内耗内斗,造成社会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反之,据出过洋的人说,发达国家的人大多简单率真,不像中国人有太多的心眼儿,所以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成本很低,只要按照规则、规矩干好活就行,用不着费那么多心思去琢磨人、算计人。

我们何等无德无能,竟忍心看着原本简单率真的孩子步父辈之后尘,可能在计算与算计的循环中空耗一生。

【原载2011年3月15日《联合时报·都市民生》】

题图 / 算计的循环 / 裴多·斯科撒

猜你喜欢

课本上计算器成年人
没有一个成年人,能笑着看完体检报告
成年人爆笑日常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成年人的辛苦
借课本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算盘是个“小气鬼”
计算器游戏
计算器
30岁以上成年人吸烟致死87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