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2011-05-10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6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城市化差距

唐 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430070)

0 引言

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引入了市场机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可见要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合理调控收入分配差距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效率低的农业部门和劳动效率高的非农业部门并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从二元经济角度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定性分析

1.1 文献评述

库兹涅茨(1955)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会经历首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变化过程,即呈“倒U型”变化。而近年来无论从经验事实还是计量结果都对“倒U”假说提出了挑战,王小鲁、樊纲(2005)分析中国30个省市数据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变动曲线只近似具有其上升阶段的特征。李实、赵人为(1999)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发现全国收入差距45%可由城乡收入差距解释。陆铭、陈钊(2004)认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确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能显著降低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而宋丽萍(2006)对江苏省级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认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即城市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他们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解释上不一样。温娇秀(2010)通过构造内生收入函数,得出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陈斌开、林毅夫(2010)证明了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更高的城乡工资差距。

现有文献大多仅从单一角度出发对国家总体范围进行研究,而中国的发展具有区域型的特点,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有必要在二元经济结构综合视角下分区域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

1.2 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其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生产率低下且庞大的传统部门和生产率高的现代部门,传统部分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的供给相对来说是无限的。

中国是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另一边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性,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在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可归为以下原因:

1.2.1 二元结构下农业生产率低下

改革开放引入了高效率竞争的市场机制,带来的市场分配机制是“一双无形的手”,实施按劳分配,不同产业部门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差异明显。我国推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已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工业生产率远高于农业,从事低劳动生产率的农村居民获得的收入必然低于从事劳动生产率高的非农产业的城镇居民,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2.2 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存在差异

人力资本能提高劳动者的技术工作效率和就业竞争力,并能明显改善其收入状况。存量最主要的获得方式是通过扩大基础教育培训,为实现现代化培训各类所需的技术人才。农村教育的提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居民的收入将增长,城市人才市场的高竞争和高收入对人才的吸引力远大于农村,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导致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存在较大差异。财政的教育投入若增加对农村投入的比重,则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之,这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更为扩大。

表1 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比值比较

1.2.3 城市化进程带来不利影响

城市化进程狭义上来说主要体现在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上来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正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带来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富裕农民和发展农业所需的农村精英很多成为城镇人口,并把自身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贡献给了城镇的发展,直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些农村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只能从事收入低的简单体力劳动,且面临同工不同酬,工作不稳定等问题。

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我国各省市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因素发展情况各异,中国的经济格局可按地理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内发展轨迹相似,不同区域间差别较大,文中使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上1978~2008年30个省的数据(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的数据缺失较多,排除这四个截面),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面板数据模型由于观察值的增多,可以缓解如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提高率计量精度,对于固定回归效应模型能得到一致有效估计量。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受到来自政治、经济、自然、历史等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可能全部一一列出,所以文章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出发,选择以下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中使用的变量定义如下: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apit:

(2)经济二元结构水平laborit:

经济二元结构水平用城乡劳动生产率之比计算,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城镇比较劳动生产率除以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

(3)城市化水平urbit:

城乡化水平是通过就业人数中非农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定义,反映了农业就业人数向非农业转移。

(4)科教文卫支出比eduit:

该指标用与财政支出结构中科教文卫的比值反映,其中财政支出为预算内财政支出总额。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文章使用的都是取对数后的数据。

2.2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2.2.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与时间序列分析一样,为了防止因为数据不平稳而产生“伪回归”,首先需要对面板数据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假设各截面单位根都相同的Breitung t stat和假设各截面单位根不同的ADF-Fisher Chi-squre两个统计量对各变量单位根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2.2.2 面板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按截距系数是否随截面而改变,主要分以下两种:

(1)混合模型

(2)个体效应模型

利用F检验可以帮助选择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3。

表2 变量单位根检验

表3 混合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选择

确定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后,还需用Hausman检验决定建立是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选择

确定建立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2.2.3 参数估计与结果统计分析

使用截面加权的EGLS法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东部、中部、西部模型估计结果

从上述估计的计量模型可知,先前的定量分析基本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模型拟合优良。经济二元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正影响,但影响程度各异。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支出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影响不同。

经济二元水平显著地使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我国推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村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的低劳动生产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经济二元水平对西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对东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的制约经济的发展在过去西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城市发展工业、农村发展农业”的格局,这种格局并不适应当前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工业反哺农业的客观要求。

城市化水平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的需要势必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但劳动力转移并不能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强于抑制影响,这源于城市化进程的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和农村的吸引力不够,一方面由于低人力资本和各种限制条件,农村流动劳动力主要流入低收入领域;另一方面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福利及教育水平,促使很多富裕的农民和走出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更愿意流入城市转为城镇居民,在不改变城乡居民收入的情况下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也是向东部、中部、西部递增,科教文卫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对东部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作用,在中部的作用不显著,而使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源于各地科教文卫支出对农村和城镇分配方向和产生的效用。东部的对城乡的科教文卫的分配较为平衡,且在农村产生的效用大于城镇,能有效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从而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西部的基础教育设施处于较低水平,财政的科教文卫支出中城镇比重大于农村,加大了城市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 相关建议

(1)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现代农业

从当前经济体制结构的突出矛盾着手,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扶持和建立农业科技化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打破由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提高财政支出中的农业支出比,为农业发展提供正常的发育环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改善农村经济低效率回报的现状,把农业有机的整合在市场体系中,为市场提供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农村居民的收入会有显著性的提高,这样农村才出现经济的繁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2)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

收入差距使得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部门流动,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有着很多不利于农民增收的机制,例如农民在外务工面被限制在收入低的部门,被视为外来、暂住人口并在住房、卫生、医疗和就业等方面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在外务工农民福利保障体系,并鼓励雇佣关系长期化、稳定化,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利益都得到保障,优化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3)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力度

增加农村教育支出对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向非农业转移的农民面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与劳动技能的转变,教育无疑能使农村居民更好的适应这些转变,加强其在岗位上竞争力。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实施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使农民文化程度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其收入,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2]陆铭.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3]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4]陈斌开,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与城乡工资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2010,(1).

[5]温娇秀.我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5).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城市化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