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及其预后评估

2011-04-26郝解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外科太原030001通讯作者Tel03514639533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听神经肌电图面神经

郭 昊, 郝解贺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外科, 太原 030001;通讯作者,Tel:0351-4639533)

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特别是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长期受压,拉长,变薄并与肿瘤粘连,有时被包裹于肿瘤中,术者难以鉴别和分离面神经。术中面神经监测则能有效地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存率,成为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3]。

本文对2008-03~2010-03间我科收治的26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使用美国Nicolet Endeavor-CR16通道的电生理监护仪,术中进行自发和诱发面神经肌电图连续监测,以便术中随时辨认与保护面神经,并在术末以不同的强度电刺激面神经脑干端,观察并记录有无诱发波形,以研究电刺激强度与面神经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6.9岁。听力减退18例,听力丧失7例,眩晕8例,面部麻木8例,声音嘶哑,饮水呛咳3例,肢体共济障碍17例,头痛13例,轻偏瘫1例。

1.1.2 影像学表现 术前常规行MRI及增强扫描,本组病例内听道扩大23例;幕上脑积水20例;肿瘤性质:囊实性18例,实性7例,囊性1例;左侧15例,右侧11例。本组病例肿瘤直径均大于3 cm,其中最大直径5.6 cm。

1.2 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

1.2.1 仪器设备 美国 Nicolet Endeavor-CR16通道的电生理监护仪,主要包括:多个独立控制的刺激器,16通道放大器,同步监护 EEG,EMG,EP。

1.2.2 EMG 监测面神经功能时,记录电极置于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接地电极置于额部正中,正负电极针尖距1 cm,并使绝缘胶膜固定。

1.2.3 刺激电极及参数设定 刺激电极为负极,参考电极为正极,术中定位面神经时,在肿瘤表面进行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先强(6-8 V),后弱(3-5 V),逐渐定位。放大器置于100 U,滤波范围10-3 000 Hz。术末以不同的强度电刺激面神经脑干端,先弱(1 V),后强(2,3,4 到 10 V),观察并记录有无诱发波形。

1.3 麻醉方法 异丙酚静脉诱导成功后,予8 mg万可松后气管插管,术中通过异氟醚吸入和持续泵如异丙酚维持麻醉深度。插管后不再使用肌松药。异氟醚吸入浓度控制在1%-2%。异丙酚诱导期用量2 mg/kg,维持期2-6 mg/(kg·h)。本组病人麻醉深度较其他组浅,均行头架固定,监测期间各种麻醉药输入速度保持恒定,避免麻醉深度变化对肌电图波幅的影响,手术全程监测脑电图,根据脑电图波谱转化后皮质抑制值,控制在4-8分(0为皮质深度抑制值,15分为清醒值)。

1.4 手术方法 均采用乳突-乙状窦后入路,充分暴露横突和乙状窦内侧,骨窗4 cm×4 cm,显微镜下切除肿瘤。

1.5 手术后评估 术后复查CT或MRI,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病人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术后2周,6-12个月复诊时再次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1.1 肿瘤切除程度与死亡率 肿瘤全切除23例(88%),次全切除3例(18%),本组病例无死亡。其中肿瘤囊壁与面神经粘连紧密,术中试图剥离时EMG明显异常2例,囊壁与脑干粘连紧密4例,其中1例术中BAEPⅤ潜伏期延长1.3 ms,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终止手术未恢复正常,行二次手术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4例(92%),面神经与肿瘤无明显分界,无法完整保留2例。

2.1.2 面神经在桥小脑脚区与听神经瘤的相对位置 本组患者面神经位于肿瘤前上方的11例(42%),前中部的 8例(31%),前下部的 4例(15%),后部 2 例(7.6%),其中 1 例(4%)面神经被肿瘤包裹。

2.1.3 并发症 术后复查头颅CT见有3例出现远隔部硬膜外血肿,通过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为:患侧的面部麻木4例,颅内感染5例,肺部感染2例,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1例,皮下积液5例,脑脊液漏3例,一过性对侧肢体功能障碍2例。

2.2 数据分析 术后6-12个月随访,面神经功能保留率(H-B分级Ⅰ-Ⅱ)70%,见表1。术末电刺激强度与术后6-12个月面神经H-B分级呈正相关(r=0.8,P <0.05),术末电刺激强度越大,面神经H-B分级越高,面神经功能预后越差,见表2。

表1 术后病人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H-B评分)(例)Tab 1 The recovery of function of facial nerves after surgery according to H-B classification (cases)

表2 术末电刺激强度与术后6-12个月面神经H-B分级的关系 (例)Tab 2 Correlation between stimulating intensity at the end of the surgery and facial nerve function grade according to HB classification (cases)

3 讨论

近年由于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使面神经保留率明显提高。Yamakami等[1]利用术中面神经监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92%,面神经功能良好者(Ⅰ-Ⅱ级)占84%;Isaacson等[2]利用术中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Ⅰ -Ⅱ级者占87%;Skrivan等[3]使用面神经监测使面神经功能Ⅰ-Ⅱ级者占90%。本组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6%,随访6个月-1年,面神经功能Ⅰ-Ⅱ级者70%,与文献报道接近。

术中面神经监测可以定位面神经,防止面神经损伤,评估面神经的完整性及判断预后。现根据我们手术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3.1 定位神经 手术暴露肿瘤后,按从大到小的电刺激强度刺激肿瘤表面,先用6-8 V,波宽0.1 ms的刺激,没有反应则可以排除神经,有反应表现为刺激伪迹后经过一潜伏期后出现的三相或四相波;再进一步用3-5 V刺激,逐渐准确定位;最后用1-2 V的阈刺激找出面神经的大略位置。关于定位面神经时刺激电流强度的设定,目前国内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从大到小的电强度刺激[4],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另一种是先用裸露的副神经确定诱发神经电位的阈值,再以3倍阈值的电刺激强度在肿瘤表面寻找面神经,如果没有反应逐渐加大电刺激强度,建议最大强度不超过 1 V[5]。

3.2 防止神经损伤 术中机械操作牵拉到面神经时,可诱发出EMG,此时监视器上出现连续、粗大的肌肉收缩波形,并发出清脆的劈啪声,提示术者此时的手术操作可能引起面神经损伤,注意调整操作。有研究[6-8]认为在操作时牵拉神经-肿瘤束时间不宜太长,应间歇性放松并交换牵拉方向,以利于保护面功能。

术中使用双极电凝对监测有一定干扰,现有的放大器滤波范围实际上很难将其屏蔽掉。但双极电凝的干扰有特定的表现:频率在5 KHz左右,波形规律,波幅较高,易于辨认。在神经附近数毫米进行电凝操作时也可以诱发面肌EMG,此时的面肌EMG表现为双极电凝干扰波背景下的肌肉收缩波形,要注意辨认,同时要立即切换到电刺激,排除神经,以免电凝损伤与肿瘤粘连的面神经。

面神经的易损伤部位是在切除内听道口和近脑干端肿瘤时。有两种方法寻找面神经,一种是正向寻找面神经:从内向外分离时,边分离边刺激,重点确认面神经出脑干的部位;另一种是逆向寻找面神经:磨开内听道后壁后在内听道底确认面神经。要在监测自发面肌肌电图的同时,多给电刺激,观察诱发肌电图的表现,并逐渐缩小刺激量,以辨认神经与肿瘤包膜及蛛网膜结构。术中我们发现,如果面神经上仍粘有2-3 mm的薄层肿瘤,阈刺激也不能诱发肌电图,说明了电刺激可以准确地区分神经和肿瘤组织。

3.3 评估面神经的完整性及判断预后 面神经切断后即使使用10 V以上的强度在脑干侧刺激也不能诱发反应,但在内听道底用阈刺激仍可诱发出肌电图。因此,全切肿瘤后在面神经近心端及远心端刺激,可以判断神经的完整性,并从刺激量的大小来判断预后,效果理想。Lalwani等[9]的结果提示术后电刺激面神经的近端,刺激量<0.2 V时,术后1年的面肌功能为Ⅰ-Ⅱ级,而刺激阈值在0.2-0.6 V者,仅50%在H-B分级的Ⅰ-Ⅱ。Silverstein等[10]报道术毕在面神经近脑干端刺激时,如果刺激量在0.5 V,0.1 ms时,面肌功能在 H-BⅠ级。本组结果提示术末电刺激强度与术后6-12个月面神经H-B分级呈正相关,术末电刺激强度越大,面神经H-B分级越高,面神经功能预后越差,而且长期随访发现刺激度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越差。

理论上讲,如使用肌松剂会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使EMG的临床意义的判断受到影响。Yingling等[11]建议不用或使用短效肌松剂,而且要等到药效已消退时方可处理面神经。本组病例大多数在插管时都是用了8 mg万可松,因其代谢快,持续30-45 min,最长1 h,剪开硬膜后要求不再使用肌松剂,故对诱发肌电图的影响不大。

总之,术中面神经电监测的方法为: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自发与诱发肌电图结合,可以精确定位面神经,有效防止面神经损伤;术末电刺激强度越大,面神经H-B分级越高,面神经功能预后越差。

[1] Yamakami I,Uchino Y,Kobayashi E,et al.Removal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vestibular schwannomas)by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 with no mortality and minimal morbidit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3):453-458.

[2] Isaacson B,Kileny PR,EI-Kashlan H,et al.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and facial nerve outcomes after vestibular Schwannoma resection[J].Otol Neurotol,2003,24(5):812-817.

[3] Skrivan J,Zvẽrina E,Betka J,et al.Our 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large vestibular Schwannomas [J].Otolaryngol Pol,2004,58(1):69-72.

[4] 卜博,周定标,许百男,等.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120例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4):277-280.

[5] 祝熹,傅先明,牛朝诗.听神经瘤手术中的面神经保护[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5,18(3):183-188.

[6] Sampath P,Holliday MJ,Brem H,et al.Facial nerve injury in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etiology and prevention[J].J Neurosurg,1997,87:60-66.

[7] Sammi M,Matthies C.Management of 1000 vestibular Schwannomas:surgical management and results with an emphasis on complications and how to avoid them[J].Neurosurgery,1997,40:11-12.

[8] Sammi M,Matthies C.Management of 1000 vestibular Schwannomas(acoustic neuromas):The facial nerve-preservation and resititution of function[J].Neurosurgery,1997,40:684-695.

[9] Lalwani AK,Butt FYS,Jackler RK,et al.Facial nerve outcome after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A study from the era of cranial nerve monitoring[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4,111:561-570.

[10] Silverstein H,Willcox TO,Rosenberg SI,et al.Prediction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following acoustic neuroma resection using intraoperative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J].Laryngoscope,1994,104:539-544.

[11] Yingling CD,Gradi JN.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and cochlear nerves during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J].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2,25:413-448.

猜你喜欢

听神经肌电图面神经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头体针联合口腔颊黏膜放血疗法治疗听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麻痹验案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听神经瘤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