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搅动IT世界

2011-04-15陈海兵

观察与思考 2011年2期
关键词:搜狐门户网站新浪

观察记者 陈海兵

微博搅动IT世界

观察记者 陈海兵

2010年,新浪微博火了

“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2010年11月16日,新浪在其主办的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颇具震撼力的数据。

紧接着一个月之后的2010年1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个。

新浪微博在目前全国微博格局中所占的地位,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数据的比较中发现一些端倪。“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年,那么毫无疑问,新浪就是微博之星。”一位互联网评论者如是说。

2010年,是微博期盼已久的春天。因为2009年对于微博来说,“太寒冷了,甚至有点寒风凛冽”。

2009年7月,“饭否”、“叽歪”等第一批独立微博网站因“内容监管不严”被关停,随后腾讯“滔滔”也因“复杂原因”突然关闭。至此,“饭否”等第一批中文Twitter网站全军覆没,自2007年来所聚集的100多万中文Twitter使用者陷入了无期限的等待中。

就在这“微博寒冬期”,新浪微博悄然出现在你我面前。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9月,新浪把微博推向市场。

此时的新浪微博,不再是纯粹的中文Twitter。Twitter所携带的媒体属性被无限放大,新浪微博被赋予了其“社会化媒体”的新角色。

“我们做微博就是看中Twitter带有的媒体属性。”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说。新浪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加之新浪博客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各界名人,这些优势不仅是其他网站所不具备的,也正是做大、做强像微博这样一个“社会化新媒体”的必备条件。新浪在2009年5月作出的微博战略,正是基于对自身优势的分析研究。

“名人战略”将新浪的这些优势在实际的微博竞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谓“名人战略”, 简而言之就是新浪微博首先将社会中的名人拉拢过来,进驻新浪微博,再利用“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粉丝”在新浪开通微博。而新浪眼中的“名人”,不仅有娱乐明星、舆论领袖、各行各业的高端人士,还包括高收入、高学历、在自己工作单位有一定地位的职场人士甚至官员。

而在此前的“博客大战”中,新浪正是凭借“名人战略”击败了先发的“博客中国”等网站。此次的微博竞争,“名人战略”同样为新浪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拥有5000万微博注册用户的网站。从零到五千万,新浪只用了14个月;而微博的鼻祖美国Twitter则用了3年时间。

抢占微博高地

新浪微博火了,其他网站的“心”也痒,再也“坐”不住了。

已经刻意将自己放空有几年时间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选择“出山”开战并高调表示:“搜狐现在就要向新浪微博宣战,由我亲自抓,把微博放在公司最高的位置,倾全公司之力,投入不设上限,目标是做到至少与新浪微博旗鼓相当。”

而腾讯在2007年就推出过具有中文Twitter功能的“滔滔”,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高地。在腾讯内部,有两个产品的投入上不封顶,一个是安全产品,另一个就是微博。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2010年夏天的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这个产品我不接受失败。”

看到微博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并非只有新浪、腾讯这些门户网站,就连有着“板着面孔”之称的官方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也都开通了微博。目前,各大互联网巨头都盯上了微博这块新“蛋糕”,要抢占微博高地。

“微博作为Web2.0的最新应用,代表着互联网的未来,随着微博发展趋势的明朗化,各大门户网站都看到了微博是改变门户竞争格局的关键。”易观国际的分析师李添峰接受采访时说。

微博具有非常强的品牌聚合效应,是一个能有千万级用户的互联网产品,“甚至能将一个网站从互联网应用平台升级为互联网基础平台”。一句话道出了各大门户网站做微博项目背后的“良苦用心”,即希望通过微博来集聚自己的用户关系资源。这与腾讯利用QQ积累庞大用户群体一样,是为将来的其他项目做好充足的人气准备。“因为社交关系的用户群体资源,正在成为互联网除注册专利和技术标准之外最大的商业模式堡垒。”

相对于新浪的“名人战略”,搜狐、网易等网站则试图淡化这一标记,一方面出于差异化竞争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先行一步的新浪没有留下反攻的机会。网易产品部总监梁剑就曾表示,网易希望打造的是没有“V”(即实名认证)的微博,并且推出了163个字的微博,以区分普遍的140个字微博。

网易、搜狐等网站在微博上的差异化竞争,是为了博得更多目光的关注,进而吸引更多“粉丝”的进驻,提高自己在微博格局中的市场份额。

搜索领域再起波澜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使用微博,每天产生的微博数量也在呈几何级增加。“平均每天发布微博超过2500万条,每一秒就会有785条微博发布。”新浪微博在2010年11月召开的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这组数据。

“爆发式增长的微博,除了给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与关注度,也对网站的管理与技术模式,尤其是网站的搜索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观察记者。

由于只要你能上网就能发微博的技术特点,造成了微博数量的泛滥化;又由于微博只有140个字,造成了微博信息的碎片化。面对海量的“微博碎片”,网站传统的人工推荐、筛选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零碎信息的检索要求。

同时由于微博先发布后审查的技术特点,网站传统的人工编辑在海量微博面前已经无法再谈及效率,从而无法满足对微博内容监管、审查的要求。

于是,我们看到了向来重视内容的新浪开始重视起了技术。新浪CEO曹国伟在2010年财报问答会上坦白,新浪内部已经组建了搜索团队研发搜索技术,以替换内嵌的google搜索。

“为了更好地管理微博信息流,新浪注定不得不重视搜索算法。”有媒体如此评论新浪组建搜索团队的做法。

2010年,对搜索技术高度重视的网站不只新浪一家。自2010年3月谷歌把服务器从中国大陆搬迁至香港之后,搜狐(搜狗)、腾讯(SOSO)、网易(有道)甚至人民网(人民搜索),但凡有点搜索影子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大肆进入搜索领域。2010年8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和马云主导的“云峰基金”战略注资搜狗。

“这些互联网巨头并不指望正面对抗中国搜索领域的绝对老大—百度,而是看准了微博时代迎合个人化零碎信息的检索。”

2010年,中国互联网搜索界波澜再起,正在重新洗牌。因为在以微博为主导的社交关系资源和碎片信息模式的后web2.0时代,相信“机器算法”,还是相信“人肉编辑”,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大佬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微博能走多远?

相比搜索技术对微博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互联网巨头更关心微博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是微博的盈利模式。

目前的微博尚未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仍处于“跑马圈地”时期。“上马再说,把用户先留住。未来微博会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很模糊,但在这场新的圈地运动中,谁也不想落后。”搜狐“上马”微博的最初动机,听来颇令人心惊。

但这的确是普遍现象。新浪微博已经公开表示,“两年内不打算盈利”。看似一个为用户着想的举措,背后却有着难言之隐。

微博的盈利模式不仅困扰着中国的“微博们”,就连微博鼻祖Twitter对此也很烦恼,也在探索中;只不过Twitter有着“风投”资金的支持,暂时不缺钱。

微博的日常维护资金,对于有着长串产品链的门户网站来说,或许是小事;但对于独立微博网站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跨越的门槛,否则就得关门大吉。2010年7月22日,中国第一批独立微博网站之一的做啥网,就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其CEO牟志坚及其团队不得不决定出让。

牟志坚团队决定出让做啥网的举动,让不少人对“凡是能够吸引到足够用户的媒体都能取得成功”的精神食粮有点腻了,认为微博是个“花钱买吆喝”的不赚钱买卖。

这一幕多少有点像当年博客等互联网工具发端历史的重演。无论此时的微博,还是从前的博客、BBS与邮箱,几乎任何一个互联网服务工具,只要进入中国就成了网站“标配”。但“美国有大量Twitter的变形产品,却只有一个Twitter,而中国却有无数个微博,就像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

尽管对于微博的未来仍然一头雾水,但谁也无法停止追逐。其实每一个关注微博的人心中都有一个问号:在中国,微博到底是否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搜狐门户网站新浪
猴子虽小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新浪读书排行榜
YouTube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